浅谈唐诗中的月意象

2015-07-01 02:46吴元亮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望月唐诗月亮

吴元亮

(兰州市第十一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浅谈唐诗中的月意象

吴元亮

(兰州市第十一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唐诗中的月意象在诗歌的感情色彩、风格特征、意象营造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通过解读意蕴丰富的月意象,能够在欣赏美妙诗句的同时体味特定时代诗人的情感,进而领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追求。

唐诗 意象 月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胡应麟说:“作诗之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别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譬如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这里的“兴象风神”指的就是意象美。诗歌语词是意象的符号、载体,它作用于人的艺术思维,使人联想到相应的意象,产生意象美的感受,进而体味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在浩瀚的中国诗歌海洋中,蕴含着不胜枚举的诗歌意象,水、月、柳、酒、竹子、杜鹃、鱼、雁、秋、夕阳、芳草、浮云等都是常见的意象,月意象尤其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究其原因有三:第一,月亮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形的视觉印象美满、丰盈,曲线则让人感觉柔美、回旋;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第二,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周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月亮与华夏文明密切相关,是一种“包含着无数次的人生体验,凝聚了初民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原始意象”,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原型。第三,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强化了诗人对它的偏爱。月亮不但是“悦目”的,而且是“赏心”的,它所蕴含的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是吻合的,“切合中国诗词‘温柔敦厚’、‘味外之味’的意境追求的美学价值取向,是一个入诗的上佳的‘象’”。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唐代各种题材的诗歌中都可以寻觅到月意象的身影。月意象赐给诗人灵感,引起诗人的愁绪,勾起诗人的幻想。在他们的诗歌中“月”的形象多姿多彩,意蕴丰富。

唐人在别离诗中,常用月意象渲染创作氛围。别离与明月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共同之处,对于重团聚、苦别离的中华民族来说,皎皎明月自然成了文人表现别离之愁的意象。另一方面,一轮明月,圆而复缺,缺而复圆,天涯海角,无处不在,别离诗中的明月往往暗示出人虽分别但感情长在的意思。在表现月下离散的痛苦时,明月常常被用来烘托和强化别离的惆怅之情。这月当然是寒的、冷的、孤的。元稹的《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中的“月蒙蒙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就让我们感到一种摄人魂魄的凄冷。李治的《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用月的宁静、皎洁、温暖将离愁别绪表达得恰到好处。王昌龄的《送李十五》中的“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用无边无垠的寒水寒月渲染了夜别的无限离愁。

在离别诗中月意象往往是离愁的标志与象征物,月意象总是催化、加剧人们的离情别绪。

月意象也广泛地出现在唐诗的思乡诗中。“漂泊的游子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共有的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明月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则,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并未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这是因为它极其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白居易的思乡诗中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诗句,诗人以绵邈真挚的诗思,勾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浑朴真淳而引人共鸣。张继的《枫桥夜泊》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句子,明月西沉,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诗人作为羁旅者的孤孑清廖之感油然而生。

唐诗中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月下思乡而生的凄恻孤寂,有“今宵有明月,乡思远凄凄”(孟浩然《途中遇晴》)的绵绵思愁,还有“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蕴藉深沉的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也有写“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来表达羁于行役、思乡烦闷之情的诗句。总之,一个漂泊者,不论他是在踯躅旅途,或是独守客舍寒窗,只要在明月的照耀下,就能体会到故园的温馨,沉浸于对家乡的思念之中。

唐代的爱情诗中蕴含了许多月意象。月亮特有的浪漫气息,特别适合烘托恋人间的柔情蜜意,月亮的皎洁无暇、亘古长存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不渝、天长地久,月成为诗人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情人在漫漫长夜心生哀怨,通宵望月相思,而“共此时”设想对方也和自己一样望月,因为“月”,两人的距离大大缩短了,诗人运用月意象将情人之间的缠绵爱意与思念表达得自然悠远。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中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用望月长叹的情态将“思欲绝”的悲戚冷落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沈佺期《杂诗》:“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借月抒情,展示出一幅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月下相思图,真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结别怨》)的悠悠相思,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闺情》)的痴恋情深,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的殷殷思念与祝福。可见,作为一种情爱意象,“月”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爱情诗中的“月”是情绪的,有圆月的美好,残月的悲凉,也有斜月的孤寂。

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月意象是诗人惯用的情感载体。在独特的边塞环境中,明月往往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成为一种寄托和幻念。以心象和物象融合的“月”入诗,使得唐代边塞诗“情感更为含蓄深沉,境界更为雄浑高古、苍凉悲壮”。

含有月意象的边塞诗中,诗人常常把月意象和音乐意象组接起来,月的银辉与音乐的优美巧妙结合,互相增色,与空旷辽远、孤寂清冷的边塞环境相映成趣,极富感染力。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章晓标《闻角》:“边秋画角怨金微,半夜对吹惊贼围。”“关头老马嘶看月,蹟里疲兵泪湿衣。”芦管、羌笛、琵琶、角都是当时军中常用的乐器,在寂寥苍茫的边塞,独守着那轮亘古不变的孤月,听着凄怨的芦管声、令人诉说不尽的琵琶声、清冷悠远的羌笛声、高亢哀厉的角声,征人无不怀人思归,浓浓的愁绪往往在此时喷泻而出,征人的痛苦在明月与音乐的意象营构的意境中达到极致,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压抑感带给他们的是内心的无尽痛楚。

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同时,也是诗人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这一点在唐代诗人的哲理诗中多有体现。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样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妙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这里的月意象渗透着哲理意味,亘古不变的明月阅尽沧桑兴亡,见证人生更替,引发生命的体验与思索,诗歌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丽的月意象,为唐诗意境创造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月亮也是诗人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李白的《月下独酌》即为典型诗例,在这首诗中,月亮意象已不是单纯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纷扰相争的现实世界已全然抛到了脑后,将心绪系与纯洁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上,获得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这是文人士大夫常常追求的‘道’家境界”。李白极爱书写月亮,据统计,李白的1059首诗中有314首提到了月,诗人创造性地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咏月诗中,使他的咏月诗主观色彩浓厚,富有激情,凸显其浪漫的诗人性情。

月是一种富有想象力且充满意蕴的自然景物,故而成为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意象群的重要一员。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作品中常有“月色”,在诸多咏月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月意象营造出的静逸明秀、清幽安谧之美,进而体会到了诗人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的幽独的情怀和清幽的禅趣。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也是如此,“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登望楚山最高顶》)“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夜归鹿门山歌》)这些诗句多创造出一种高远清幽、情景浑融的境界,凸显其山水诗平淡自然的风格特点。李白在山水诗中所描写的“月”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往往将月与人融为一体。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荆门送别》)“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望月有怀》)杜甫山水诗中的月则多是阴晦孤寂的。如,“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十七夜对月》)“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月》)“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月圆》)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这一枚‘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及其平淡、幽远、闲适、宁静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的一个窗口”。

面对历史陈迹,感叹兴亡的诗人把明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吟出了一首又一首挽歌。唐诗的怀古诗中多有这样的作品。

刘禹锡的怀古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联接过去与现在的关键意象是“旧时月”,当年曾映照着秦淮河那歌舞管弦、绿樽红袖的月轮仍旧移过女墙,但繁华易逝、昔盛今衰,历史已发生变迁。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尤其显出了故国的没落荒凉,同时,借明月的意象折射出诗人对王朝兴废、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

李白的怀古诗《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至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诗歌借悬挂在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明月表达了人事变化、兴废无常的感慨以及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

黄宗羲说:“好诗多在月明中。”(《花朝宿石井》)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这一点在辉煌的唐诗中尤其得以体现,古老而永葆新鲜的月意象蕴含在各种题材的唐诗中,月亮的银色光辉洒遍了唐诗的每一个角落。在唐诗的月意象中,凝聚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审美理想,表达着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的动向,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

[1][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寇鹏程.月:中国诗词的一种象征意象.延边大学学报,1999(2).

[3]刘传新.高悬于中国诗坛上空的月亮——中国诗歌的原型研究之二.东岳论丛,1992(2).

[4]苏志敏,张雷.夜听胡笳折杨柳高高秋月照孤城——论盛唐边塞诗中月的意象.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5]杨芙蓉.古典诗词中“月”意象探幽.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6(1).

[6]张映光.论古典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审美内涵.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1).

[7]刘怀荣,等著.二十世纪以来先秦至唐代诗歌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12,第1版.

[8]严云受,著.诗词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第1版.

[9]唐宋诗鉴赏辞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1,第1版.

猜你喜欢
望月唐诗月亮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清供、望月
望月怀远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