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词》中的舞蹈与宋词关系谫论

2015-07-01 02:46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歌妓词牌抛球

欧 璇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武冈师范学校,湖南 武冈 422400)

词是继唐诗后又一种主导一代文学走向的重要文体,兼备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自古乐舞不分家,使词这一文学体裁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跟舞蹈密不可分。与格律诗相比较而言,词“能够长短其句以就其拍”的这一特点更能配合管弦旋律和舞蹈节奏,因而用词写舞蹈,能体现出舞蹈这一肢体艺术的另外一种风情。宋代的舞蹈资料流传到现在的寥寥无几,我们只能从侧面感受这一时期舞蹈的独特魅力。宋代涉及最广泛的文学体裁——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们可以凭此探讨舞蹈与宋词的关系。

一、词调的来源

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规定了一首词的行数、字数、平仄及韵脚。词牌的名称因为词的曲调众多而跟着相当多。现在已知的大多数词牌与词的内容其实没有太多联系,只作为词谱的一种代号,与内容有关系的往往是词题,一般词人填词的时候需要另起一个标题或者在下面标注一行小字说明他要表达的志向或者观点。宋代已知的词牌有近千个之多,而它们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教坊曲名或熟知音律的词人自制的词牌。

在众多宋词词牌中,许多是从宋代舞蹈中演化而来的。在全部481首与宋代舞蹈有关的宋词中,经统计,直接用舞蹈作为词牌名的有《调笑》2首,《花舞》1首,《剑舞》1首,《采莲舞》1首,《太清舞》1首,《舞迎春》1首,《柘枝舞》1首,《渔父舞》1首,《番禺调笑》1首,《鸾凤双舞》1首,《句降黄龙舞》1首和《句南吕薄媚舞》1首,总计13首。

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词调名称都与歌妓为代表的舞者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女性日常生活中与舞蹈有关的词牌

这一类词牌名主要有《柳腰轻》、《呈纤手》等。柳腰被用来比喻女子如柳条般纤细柔软的腰身,是中国自古以来评价女性美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富于曲线美的身材具有柔婉温和的审美效应,与中国传统男性社会中强调女性柔顺、服从的伦理要求有着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历代诗词作品中对它的生动描述数不胜数①。早在战国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就将女子的腰比喻成一束白色生绢,说道“腰如束素”,充分反映楚国人对细腰的欣赏。这种以纤细为美的风尚在后代一直延续发展,最终成为评价一个女子美貌与否的重要标准,如“小腰微骨,朱衣皓齿”(谢灵运《江妃赋》),“肩若削成,腰如约素”(曹植《洛神赋》),“楚腰纤细掌中轻”(杜牧《遣怀》),“皓齿歌,细腰舞”(李贺《将进酒》)。 女子腰肢的美,不仅要纤细,在其基础上还要柔软,因此文学作品中常用“柳”这一意象加以形容,有些文人在作品中甚至直接称其为“柳腰”,这一标准在审美情结崇尚瘦弱柔美的宋人眼里更突出。 如“柳腰人舞”(黄裳《霜叶飞·冬日闲宴》),“柳腰花态娇无力”(柳永《法曲献仙音》),“柳腰如醉不胜扶”(向子諲《浣溪沙》),“柳腰花貌天然好,聪慧更温柔”(杨无咎《眼儿媚》),“花脸柳腰”(张元干《兰陵王》),“柳腰花面,一醉霓裳曲”(赵长卿《念奴娇·上张南丰生日》)②。这些词作是宋代这种审美眼光最有力的证明。《柳腰轻》这一词牌取自于柳永词“英英妙舞腰肢软”的意境,而柳永创作的《柳腰轻》顺理成章地作为此词牌的正声:“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肠断。”③

(二)女性游艺活动中与舞蹈有关的词牌

与宋代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一样,宋朝城市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娱乐冶游扩展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在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宋朝女性的生存环境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当时妇女还是能参与娱乐游艺活动的。宋代词牌中与妇女游艺活动相关的主要有 《斗百草》、《抛球乐》、《扑蝴蝶》、《期夜月》、《翦牡丹》等。 这里以《抛球乐》、《翦牡丹》的词牌为例稍作阐释。

《抛球乐》本是唐人古诗,后入教坊谱曲供演唱,遂成词调。《唐音癸笺》云:“《抛球乐》,酒筵中抛球为令,其所唱之词也。”《填词名解》卷一:“唐刘禹锡词‘五色绣团圆’,本咏抛球之戏,遂名《抛球乐》。”④唐五代词中就有冯延巳、皇甫松、刘禹锡、徐铉等诗人先后作过《抛球乐》词,词牌名称和内容完全一致,写的就是抛绣球。唐代宴席中有抛球娱乐的习俗,宋代队舞中有专门的抛球乐队,想来应该就是用这一词调作为舞曲的。《宋书·乐志》就有记载,宋代队舞分为“女弟子队”和“小儿队”两大类,每类下面又分出十个独立的队舞,其中女弟子队舞的第三支队舞即为抛球乐队。之一队舞共由十六人组成,参与舞蹈的舞姬分别着四种颜色的绣罗宽衫,腰系银带,手执绣球。表演的时候,领队的两人拿着“竹杆子”,紧随其后的两人中的一人执花,一人执笔,十二人分两行而立,中设描龙绘凤、并饰彩色纹缎的球门;球门上有一圆孔。舞者们一边舞蹈,一边向前,将手中绣球抛向球门和圆孔,同时朗诵、歌唱⑤。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抛球乐这一娱乐活动是热闹和技巧的展现。现存《全宋词》此词牌的词有三首,分别是无名氏、李从周和柳永创作的。其中无名氏和柳永创作的《抛球乐》与这一游戏活动是有关联的。宋代队舞“女弟子队”中紧随“抛球乐队”之后的就是“佳人翦牡丹队”,诸从舞艺人“衣红色砌衣,戴金冠,剪牡丹花”⑥。该舞由十二人组成,其中六个舞者手拿着花,围成一个圆圈,圆圈中央放置一个牡丹花模,舞者们围绕花模进退旋转、翩翩起舞。分开的时候只见朵朵牡丹、含苞待放,聚拢来又是一朵盛开的牡丹,灿烂夺目,衣服与牡丹的颜色还可以因舞蹈差异而随意变换,这是一支相对而言优美抒情的舞蹈。《翦牡丹》这一词牌的音乐来源就是这一舞蹈,但遗憾的是宋词中这一词牌的词作仅留存一首,就是张先的 《翦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但这首词的内容与这一舞蹈已经完全没有关联。

二、词人官馀生活元素之一,倚声填词的素材

毋庸置疑,词人是词的第一创作主体,他们都以独特的创作个性、独特的艺术作品体现存在价值。同样,每一位词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都在努力探索和尝试独特的创作手法。如学者讨论柳永词时所说的“屯田蹊径”或者“柳氏家法”,就是从一个角度谈柳永词的创作手法。

前文提过,宋代的歌妓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宋代的文人官员都有在家蓄养歌妓的习惯。与歌妓交往是宋代词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与歌妓交往、歌舞活动成为宋词极其重要的题材来源。

虽然在一些场合,词人们会发出“且免歌词,休载妓,莫携樽”的感慨,但就整体而言,他们与歌妓的交往还是相当普遍的,尤其在唐宋两代。而且,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词人方面的因素,又有歌妓方面的原因。根据歌妓活动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官妓、家妓和私妓三种。词人根据社会地位和行为习惯,与歌妓相处的背景也不尽相同,如柳永大多是在秦楼楚馆与歌妓交往,晏殊则主要在自己家中与家妓相处,而苏轼基本是在官府聚会上和歌妓往来。

某种程度上,与歌妓交往对当时词人来说,既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追求。以柳永为例,对于一个像柳永这样在仕途上屡屡遭受挫折的词人而言,情感生活变得尤为迫切,几乎变成他生活的全部。他的情感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与歌儿舞女交往基础之上的。柳永将这样一种情感主动外化,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作品中。据叶梦得《避暑录话》里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罗烨《醉翁谈录》丙集二也提及:“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可见,歌舞妓为柳永不断提供新声、新曲,并且及时传唱他的新作,慷慨地给予他酬劳。既在艺术上与其合作,又在生活上给予其帮助,词人与歌妓相处的时光对他来说是非常美好的。

当然还有晏几道的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既有歌舞女,又有歌舞男,如苏轼创作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就是让东州舞男边舞边唱的。

三、宋词勃发的助推剂

舞蹈是词这一文学体裁在宋代蓬勃发展的养料。既是宋词传播的渠道,又是宋词中重要的题材来源。宋词在舞蹈推动下绽放出璀璨光芒。

宋词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两宋王朝用三百多年的历史共孕育了近1500位词人,创作出了两万余首词作。这些词作有的纵横慷慨,勃发出敲金戛玉的声响;有的香软冶艳,散发着香馥醉人的浓香。许多名家、名篇千古传唱,奇闻轶事脍炙人口,至今仍然使人从中得到意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后人将宋词推崇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从《全宋词》中筛选出的与宋代舞蹈直接相关的481首词中共涉及167位具体词人。另外,还有生卒日期无法考证的宋代乐舞词作者:曹違(1首)、徐口(1首)、无名氏(18首)、元明小说话本中依托宋人词(1首)。他们在宋词中对舞蹈的生动描写成为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见,舞蹈是推动词人创作的兴奋剂。

注释:

①谢穑.宋代词牌来源的女性化意蕴.湖南社会科学,2012(5).

②唐圭璋.全宋词.2011年6月

③宋·柳永.乐章集.

④谢穑.宋代词牌来源的女性化意蕴.湖南社会科学,2012(5)

⑤⑥沈约.宋书乐志校注.苏晋仁,宋炼子校注.齐鲁书社,1982:348,349.

猜你喜欢
歌妓词牌抛球
近二十年歌妓与唐宋词关系研究述评
住进词牌里
住进词牌里
慨叹虞姬悲怆,遥望念奴倾城——细数历史烟云里的词牌故事
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的联系
爱上抛球运动
中国古代抛球活动艺术化论略
一个概率问题的分析及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