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功能视角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及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2015-07-02 22:56王静
财经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王静

[内容摘要]互联网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对于传统经济的影响逐步渗透到金融行业,而金融功能的提供恰恰是互联网企业能够跨界进入金融领域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金融功能视角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典型代表进行梳理,并发现互联网金融在不断扩展传统金融边界的过程中,逐步与商业银行形成负债端快速分流、资产端错位竞争、支付端分庭抗争的局面。随着消费者金融行为的变迁,商业银行变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金融功能;金融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5)03-0056-08

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金融领域改革相对滞后,但随着互联网经济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对于传统经济的影响逐步渗透到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金融模式,是通过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其以外部力量推动金融业变革,不断扩展传统金融边界,这种产业趋势和商业模式的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比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

学界与业界对此展开了广泛研究,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变革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界定。如谢平、邹传伟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其模式主要体现为手机银行和P2P融资。二是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对商业银行和经济的冲击。宫晓林认为其特点在于金融资源可获得性强、交易信息相对对称、资源配置去中介化。这些特点使其不同于传统金融,同时造成商业银行存款转移、盈利受到冲击。进而加速了金融脱媒、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有效帮助小微企业融资等。谢平、邹传伟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三是商业银行的对策探讨。Corrocher认为,对于较少分支机构的银行,网上银行是获取新客户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De Young对于美国银行的研究表明,银行的分支机构密集度和网上银行是互为补充的,而且网上银行的采用对银行业绩具有正向作用。梁璋、沈凡提出银行应逐步扮演“财务全能管家”和“金融服务集成商”的角色。

现有研究忽略了金融消费者行为变迁在商业银行变革中产生的作用,而金融消费者是商业银行服务的终端,是其盈利形成的最终来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恰是基于其快速获取金融消费者的能力,并加速了金融民主化和金融自由化。此外,现有研究鲜有从金融功能的视角对互联网金融进展进行分析,而金融功能恰恰是互联网企业能够跨界进入金融领域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其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点所在,金融功能才远比金融机构稳定。

一、基于金融功能视角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典型代表

依据互联网金融模式,学界对互联网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等典型业态分类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但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如李博、董亮将互联网金融分为三类,互联网金融服务、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而李鑫、徐唯粲将其分为支付和脱媒两大类。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是通过金融功能的提供而发挥了金融中介的作用,因此,本文以Merton提出的金融体系六大基本功能——清算和支付功能、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资产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信息提供功能、解决激励问题——为分析基础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梳理。

从金融功能的视角来看,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主要涵盖以下方面,如表1所示。

(一)资产配置功能

网络银行、网上基金、网上证券、财富管理、P2P、众筹和网络资产交易平台发挥了对金融资产进行配置的功能,在增加投资者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提供更多便捷性体验。第一,网络银行,包括“传统银行+网络银行”和“纯网络银行”两种类型。前者的典型代表是富国银行(WellsFargo),以小微金融擅长;后者的典型代表是ING DIRECT(以咖啡银行营造品牌形象)、first direct、Ubank、日本乐天(其由电商进军金融行业的进程如图1所示)。网络银行较之于传统银行在经营成本上更具优势(见图2),如ING DiBa在2013年的成本/客户账户余额比为0.31%,远低于传统银行。第二,网上基金,即“理财+消费”模式,在我国以余额宝为重要开端。第三,网上证券,包括低佣金和一账通。前者以万二佣金为代表,后者以国泰君安为代表。2014年8月国泰君安作为首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其证券账户除具有股票交易和金融产品买卖功能外,还具有还款和充值缴费等支付功能。投资者使用资金时,不必再通过证券和银行账户间转账,直接利用券商账户也可以实现支付和清算功能,这将改变证券投资者使用资金的习惯。第四,财富管理,包括资产管理(Betterment)、个人资产汇总及优化(Simple、SigFig)、个人消费记账(随手记、挖财)、社交化理财(MotifInvesting、Covestor)。Betterment用户只需在网站页面输入年龄、理财风格及目标,即自动生成资产配置方案。用户每月存人资金,Betterment自动完成配置并且不收取交易费用,仅按照账户平均余额收取0.15%、0.24%、0.35%3档年费。从便捷性和成本来看,Better-ment的资产管理过程均具有不同于传统银行的优势。第五,P2P,如Lending Club、Prosper、Zopa、Social Fiance、陆金所、拍拍贷、红岭创投等,开创了连接投融资双方的渠道。第六,众筹,包括预售式、股权式、会籍式、捐赠式众筹,典型代表包括KICKSTATER、点名时间等。第七,网络资产交易平台,如SharePost、陆金所Lfex。

(二)融通资金功能

与P2P、众筹、网络资产交易平台不同,网上小贷主要利用自身或第三方电商数据形成核心资源和能力,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前者典型代表为蚂蚁金服(前身为阿里小贷)、京东京保贝和京东白条,主要服务于小微信贷和消费金融;后者典型代表为Kabbage,Kabbage定位于小企业贷款,亮点在于“易”、“快”。Kabbage通过收集中小型企业Facebook中的客户互动数据、地理信息分享数据、物流数据,或是通过eBay、Amazon、Esty转化数据,整合这些信息后,决定是否向用户提供贷款,其网站承诺的反应时间为7分钟之内,借贷金额可即时到账,高审贷效率极大地吸引了贷款申请客户,更加契合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

(三)支付清算功能和信息提供功能

实现支付清算功能的为第三方支付,目前国内持牌机构约250家,分为手机支付和互联网支付两大类。手机支付方式包括:(1)远程支付,以支付宝、Paypal为代表;(2)近场支付NFC,如苹果支付、visa paywave、万事达paypass、docomo等;(3)通信账户支付,如ZONG、boku、payone;(4)类Square,包括Square、iZettle、PRIZM、盒子支付、拉卡拉等。互联网支付方式则包括支付宝、银联、paypal、paypass等。支付功能的实现往往需连接到客户的银行账户,从而以其支付清算功能获取客户。金融产品搜索引擎发挥了信息提供功能,通常采取“搜索+比价”的模式,如融360、91金融超市、银率网等。金融消费者通过这一途径提高信息可获得性和及时性,并节约了信息获取时间和成本,从而增强了客户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粘度。

(四)风险管理功能

互联网风险管理目前主要有网上保险和网上征信两类。网上保险以众安在线保险为典型代表。网上征信则包括了三种形式:一是以阿里为代表的拥有大数据的电商,通过数据分析和运用,形成闭环信用生态圈;二是以国政通和大公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平台为代表的源于第三方的互联网大数据,通过模型分析和信用评分,提供给第三方信用产品;三是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旗下上海资信为代表的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用于收集P2P网贷业务中产生的贷款和偿还等信用交易信息,并向P2P机构提供查询服务,防范借款人恶意欺诈、过度负债等信用风险。截至2014年7月,NFCS共接入203家P2P平台,其最终目标是打通线上线下、新型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信息壁垒,实现网贷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为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供补充。类似的还有北京安融惠众征信的“小额信贷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MSP),定位于为P2P、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提供行业信息共享服务。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覆盖的人群占总人口的23.7%,远低于美国征信体系对人口85%的覆盖率,借由网上征信或将改变传统征信模式,利用互联网征信降低数据采集成本,通过互联网信息数据判断、覆盖过去没有信用记录的人,完善我国征信体系。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受到冲击

由于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金融功能以及良好的使用体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形成负债端快速分流、资产端错位竞争、支付端分庭抗争的局面。

(一)从银行的负债端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主要在于分流银行存款

2013年6月之后银行存款增速严重下滑,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为75.62万亿元,较6月底数据减少1.51万亿元。其中,13家银行存款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少,特别是交通银行,前三季度流失比例为5.93%。10月这一趋势继续恶化,新增人民币贷款大幅萎缩,环比大降36%,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866亿元,除去财政存款增加6837亿元外,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分别减少5395亿元和4482亿元人民币(见图3)。

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负债端存款分流的原因,主要在于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盈利性和便捷性的需求显现。分流的去向,一是基金产品购买,“理财+消费”模式在提供高于银行存款收益的同时还提供了消费支付便利,造成存款分流;二是P2P和众筹投资,其高收益的特点以及众筹项目多样化(如科技类、设计类、动漫类项目等)、回馈方式多样化(客户可获得实物产品或货币收入、股权等)是吸引用户的最大优势。

(二)从银行的资产端来看,个人和小微企业成为互联网金融主要覆盖群体,形成错位竞争

中国银行体系存在“所有制歧视”与“规模歧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悬而未解决的问题。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含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业主贷款)余额达16.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2.5%,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共有1302.2万户,这与其创造的60%的GDP、50%的税收和75%的就业贡献完全不对等。刘鹰指出,企业密度与经济福祉正相关,美国50个州的经济普查和宏观数据研究表明,美国每千人有89.8家企业,中国同样密度人口的有40.1家企业。企业密度每增加1%,个人收入平均增加1.0178%,贫困率下降1.4498%。企业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正是为经济活动筹措资金。互联网金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路径:一是实现融资成本降低。以美国的Lending Club为例,美国传统银行的贷款利率平均为21.54%,支付给存款人的利率为0.06%,而Lending Club则将贷款利率降为14.8%,支付给投资者的收益率为8.6%,在节约借款人成本的同时,又提供投资者更高的利息收入。二是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从而增加了信贷供给。特别是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闭环信用生态体系,截至2014年2月,蚂蚁微贷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700亿元,服务小微企业数逾70万家,不良贷款率小于1%,支持了国内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发展。

(三)从银行的支付端来看,互联网金融进入信用支付领域

自2011年5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已为25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业务许可证。互联网企业对于支付场景的渗透将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挑战,主要冲击点在于传统银行业的非息收入,包括银行卡现有手续费收入分配、银行代理产品手续费收入和理财产品管理费用收入等(见表2)。但互联网支付主要集中于零售支付服务领域,在与国际接轨的层面、外币支付领域,以及银行业和金融机构行内支付、金融市场资金清算和票据支付等领域很难涉足。

净息差依然是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益来源,但2013年年报的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2013年年末较2012年年末平均净息差下降6.12%。除中国银行以外,其他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均有所下降,其中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降幅较大,分别为15.31%和14.96%。综合上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在负债、资产、中间业务的冲击,其总体影响如表3所示。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2002-2012年经历了黄金十年,但这一趋势已出现转变。从各上市银行公布的2013年财报来看,其中12家上市银行利润增速较上年下滑4.29%,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增速下降5.47%。这一趋势在2014年继续呈现,2014年6月银行业季度净利润率增速降至14%左右,而这一数据在2011年12月为36%,2014年第三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更降至10%以下。当然互联网金融未必是唯一的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基于其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产生的冲击,银行业净利润持续增长的黄金十年(2002-201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总资产从23亿元增长到131万亿元,利润从364亿元增长到1.24万亿元)已经结束。

三、结论及相关建议

传统银行业虽然在公信力、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客户对于金融功能的满足未必需要传统银行业提供,并且客户对于金融功能满足的需求形式也随着时间变迁而发生变化,因此商业银行变革势在必行。其变革的中心依据在于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加稳定,而任何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都是为了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不同地区或国家在不同的时间配置和使用经济资源。

(一)建立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的场景式服务模式

互联网发展中,金融消费者行为由于两股力量的推动而发生变迁,形成消费者行为典范的转移:一是大量资讯和各种创新带来的“心理冲击”;二是社交网络带来的“扩散效应”(Diffusion Effect,指新的想法从一个消费者传达到另一个消费者的速度)。由此,金融消费者行为变迁出现四个阶段(如图4所示):第一,消费者多元选择和更多主控权的需求和实现;第二,消费者随时、随地(Anytime,Anywhere)的移动金融诉求;第三,移动钱包的广泛使用;第四,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

由于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的地方和方式在改变,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应重新梳理与巩固,通过线上线下平滑联接金融服务链,将客户置于中心,在其生活场景和生产场景中置人金融服务。金融民主化与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业格局的影响已不同于往日。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功能的实现应围绕着客户展开,客户中心化的服务模式较之于传统银行的链式服务模式(通过基础设施、产品、平台、通信、渠道、介质和场景将金融服务传递到客户)更能吸引客户。了解客户的转变以及根据这一转变而采取的银行转变,实际上是采取更灵活、更动态、更前瞻的适应型战略、创新型战略来应对新竞争。

(二)提供全通道全连接服务

过去,商业银行的零售金融服务认为产品、利率、地点会决定一家银行是否有竞争力,但现在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全通道(Total-channel)服务和全连接服务才是客户选择留在该银行的主要因素。其动因在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引致的通道迁移(Channel Migration),银行不应只关注哪种交易方式最适合哪种通道,而应从客户可能碰到的情景来考虑。

目前在美国不同渠道银行的交易规模中,85%来自于互联网、电话中心、ATM和手机。不通过传统营业网点和柜台提供金融服务的直营银行,其在2002-20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2%,而同期传统银行只实现了6%的年复合增长,电子渠道成为便利客户使用碎片化时间的重要渠道。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2014年6月网民规模达6.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其中手机网民5.27亿人,占比为83.4%。互联网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者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购买普通商品,标准化金融产品线上销售及需求促成互联网金融的发端。根据艾瑞咨询数据,中国生活理财移动App的数量已经从2013年6月的39款增长到2014年6月的61款,同比增长56.4%。2014年6月,中国生活理财移动App的月度覆盖人数达到6818.2万人,月度使用次数15.5亿次,同比增长分别为124.3%和119.8%,远高于整体移动App同期64.9%和54.4%的增速。这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金融互联网化的需求,是金融体系互联网迁移的趋势所致。

传统商业银行已逐步增强其电子渠道,2013年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替代率达到79%,而其中民生、中信、招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交易笔数替代率在92%以上,高于国有银行平均水平,其原因在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物理网点优势,所以更为注重电子银行的发展。这种转变利于接近客户的同时降低成本收入比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银行,如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反应存在差异,这或将改变金融业现有的格局。

(三)与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与合作

理想的金融体系既能推动经济增长、有效配置资源,又能使民众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和财富效应。这一理想的金融体系未必仅由传统金融机构构成,而重点是金融功能的良好发挥。而金融体系的效率是检验金融体系是否良好发挥金融功能的标准之一,因此,既然互联网金融促进了金融体系效率的提升,那么未来金融发展将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这一合作,特别是基于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大数据、信用体系和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将发挥合力效应,实现银行、客户和互联网企业的三方共赢。从银行角度来看,下沉其信贷服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风险防控,拥有交易数据的互联网企业可以成为合作平台与渠道,扩大银行的优质客户群体;从客户角度来看,线下单据转化为线上数据,累积的数据成为企业信用的证明,信用作为授信基础带来企业流动资金所需、固定投资所需;从互联网企业来看,通过更好地服务平台客户,而能更有效地强化与客户的关系,共生成长。这正是金融效率的提升和金融民主化的体现。

责任编辑:单丽莎

猜你喜欢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