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德国逛“堡”

2015-07-03 14:00杨先跃
焦点 2015年5期
关键词:天鹅堡莱茵河古堡

杨先跃

欧洲的城堡比较集中出现于战乱不断,封建诸侯割据的黑暗中世纪,所以城堡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阴森、神秘、阴谋、恐怖等,当然也不乏爱情。城堡几乎是中世纪以来最具特色的西方文化象征,同时也象征着王权和地位。今天,历经风雨仍矗立着的城堡是欧洲各国的骄傲。

8世纪开始,为了满足军事需求、巩固统治出现了土地占有制,土地分封和军役挂钩,谁提供了骑兵就分你土地,这即为“采邑”,由此出现了等级制(从国王到公、侯、伯、子、男爵,直至骑士),9世纪后采邑慢慢发展成世袭领地。城堡既是采邑的中心,也是骑士们居住的场所,主要承担了保护领地的重任,所以往往建立在险峻易守难攻之处。开始的城堡基本为木质或土质,造型以方形塔楼为主,主堡周围有军火库、仓库、马厩、工匠铺等,居住条件比较差。9~11世纪,城堡慢慢向石质和灰泥过渡,生活需求得以重视,各项附属设备完善起来。城堡外形向圆形过渡,出现了护城河,城门厚实,进城堡需通过吊桥(电影上见到的此类城堡比较多)。随后发展到以主堡为中心,同心圆形状向外扩散以获得更好的防御能力,外城墙上出现了具防御功能的塔楼,外城墙和塔楼往往就是战场。11世纪是城堡的鼎盛时期,到12世纪,骑士制度衰落,城堡功能开始向奢靡化发展,原来的防御功能削弱,生活舒适变得更为重要。至16世纪,城堡开始向花园宫殿发展。

德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古堡,目前保留下来的尚有14000多座,这与历史上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且日耳曼人崇尚武力有关,城堡成为了德国的象征。这可能就是德国地名多“XXburg”的原因吧。也许是以往小说电影的影响,去德国旅游我将重点放在了看城堡,考虑到时间、交通便利等等因素我选择了莱茵河流域及“古堡之路”中的一小部分,有一些还只是外观。

莱茵河是德国的父亲河,保留了最德国的味道,沿岸时不时隐现的各种古堡颇具神秘的历史感,与众多葡萄园形成了莱茵河流域最大的特色。今日美丽的景色,当年却处处留下辛酸。12世纪,封建制度在德国已经确立,虽经济发展快速,但国内诸侯遍地,处于重要商道的莱茵河成为各诸侯划分势力范围、分食蛋糕之地。河上关卡林立,过往商船要缴纳繁重的过境税,加上骑士拦路抢劫,让过往船只苦不堪言。现在看到的古堡一部分是封建主保护领地的要塞,一部分就是封建主设立的税收关卡。莱茵河中段林立的古堡大大小小有50多座,布劳巴赫小镇上的马克斯堡是莱茵河谷唯一完整保留中世纪建筑面貌的古堡。始建于1100年的城堡几经易手,1866年成为普鲁士领土的一部分,1900年德国古堡协会将之买下作为协会的总部。城堡兼具了要塞和征收税赋的功能,一战时成为伤病者休养地,同时也兼关押战俘。

乘坐沿莱茵河行驶的火车在空无一人的布劳巴赫下车,便犹如进入时光隧道,倒退回古老的年代。见过欧洲人着力打扮自家的庭院,但没见过像布劳巴赫小镇居民那样花心思的装扮,每一户人家就是一个童话世界。小巧美丽的木桁房,楼上窗口一老人正悠闲地倚在窗口,见我们东张西望,便伸手指向我们要去的古堡,小镇条条小道通古堡。令我痛心的是莱茵河流域的照片存储卡遗失了,但那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沿小路到建于山丘上的古堡,经由一段板岩构成的阶梯进入塔楼,古时骑士骑马进出,雨天马蹄踩在板岩上非常容易打滑。护城的塔楼是原来10世纪的主堡,面对莱茵河的几个方向均架有火炮;现在的主堡建于13世纪,比较明亮且未遭到破坏,15世纪末古堡的修建逐渐由罗曼式转向哥特风,在17、18世纪均不断加盖。通过塔楼进入主堡,主堡内有一较大的骑士厅,用于开重要会议,厅中有巨大的壁炉,面向莱茵河一侧有几个开放的小隔间,分别用来赏玩乐器、下棋、洗手间等。城堡内一应生活设施俱全,除了必要的卧室、书房、小教堂、厨房外,还有酒窖、铁匠室,甚至还有受刑室,亲眼得见了中世纪的一些刑具。古堡内部曲折拐弯,有几处楼梯异常窄小,我们同情地看着一个巨胖的老外,他开始也放弃了继续走,但后来不知怎么竟挤过了窄道。也许是因为有游客,也许是因为有照明,感觉没有电影上看到的古堡那么阴森,是电影将某些方面强化了。带我们参观的解说手中有一把用来开启古堡中大大小小门的巨大钥匙,小姑娘手中的刺青和古老的钥匙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德国的“古堡之路”全长约1000公里,串起了沿途70多个著名古堡,原来有专门的古堡之路巴士,现已停开。我们选了其中几处稍作逗留。

德国最著名的城堡大概就是新天鹅堡。对新天鹅堡德国人爱恨交织,既不满于路德维希二世为一己之好而无度挥霍,又自豪于这座无与伦比的建筑精品,在很多时候新天鹅堡几成德国的LOGO。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仙境里,一座与周围景致完美结合的童话般城堡,其存在就是一件梦幻的事情,你想不爱是不可能的,而迪斯尼则将城堡注入了更多异国老少的心中,于是到德国亲眼目睹新天鹅堡便成了许多人的夙愿。于是新天鹅堡的宁静便被彻底打破,路德维希二世想缩在城堡中做梦的愿望永将成泡影,好在他连完工的城堡都没见着。游客太多,参观需分批入内,我们没有时间进入城堡参观,况且对进内参观并不是非常渴望。于是便绕到远处的桥上眺望城堡的美丽。那天天气不够好,不通透,又因为背光,拍出的城堡显得呆板,但完全能够想象不同季节(尤其是秋冬)新天鹅堡的美丽。旧天鹅堡,即斯望高城堡不如新天鹅堡那么漂亮浪漫惹眼,但沉沉稳稳地立在山林之中自有其不同的韵味。

海德堡(其实是Berg,义为“山”,而非burg,但均感觉翻成堡更舒服,于是便沿用了)城堡是欧洲最优美、最著名的城堡之一,得到了诸多文学家的青睐。建于13世纪,历时400年完工,糅合了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多种建筑风格,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堡,既是要塞也是帝侯官邸。城堡与海德堡城市交相辉映,用红褐色内卡河沙岩建造的城堡伫立在国王宝座山顶上默默地注视着美丽的内卡河静静地流淌,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几百年的风云变幻。17世纪法军几次攻打海德堡失败,1693年用大量炸药将城堡的一大块城墙炸塌,至今豁口尚存,像一个永久的伤口醒目地裸露在那儿。在以后的岁月里城堡几经废弃、修缮,终于基本保留下来。城堡包括了防御工事、花园、宫殿、居室;城堡里有巨大的酒窖和酒桶,所谓巨大指的是此酒桶能容纳20多万升酒;还有世界唯一的药品博物馆,展品为16~18世纪与制药有关的器皿、用具。

维尔茨堡的“堡”原是城寨的意思,是美茵河畔一座依山而建的城寨,8世纪开始逐渐发展成城市,至10世纪成为主教城市,是为莱茵河右岸地区的宗教中心,玛丽恩堡从1253年至1720年一直是主教的居住地。

我们主要参观了维尔茨堡宫,这座建于18世纪的建筑是德国最华丽的巴洛克式建筑,被称为“万宫之宫”,当时是维尔茨堡主教的官邸。以凡尔赛宫为蓝本的维尔茨堡宫,虽然规模不如凡尔赛宫,但置身其间仍会为其恢弘壮丽而感到震撼:对称大气的建筑,美丽的花园(园林不如法国花园讲究,但花园之中的雕塑作品非常棒),富丽的立柱雕塑,宽大的楼梯,豪华的罗马式房间,世界上最大的天花板油画,而皇帝之厅的内部装饰则将宫殿的奢华繁复推向高潮(可惜宫内不允许拍照)……二战结束前夕,几十分钟内维尔茨堡整个城市被炸成一片废墟,得益于德国人的严谨,基本上建筑物的图纸都会被仔细地保存在地下室,于是维尔茨堡宫经过浩繁的工程一点点重现在世人面前。宫里的雕塑许多出自德国雕塑家蒂尔曼·里门施耐德之手,他的雕塑表现衣服褶皱、皮肤纹理非常细腻。在维尔茨堡蒂尔曼度过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维尔茨堡大教堂以及罗腾堡的圣詹姆斯教堂均有他的作品。

陶伯河上的罗腾堡(有两个罗腾堡)是德国保留最完整的中世纪古镇,是古堡之路和浪漫之路交汇之处,其实整个小镇就是一个古堡。建在河谷高地的千年小镇被城墙包围着,第一层城墙建于1172年,后来由于城市扩建的需要,于1204年又新建了城墙,东南西北各有城门,还有36座塔楼。小镇也曾遭遇被毁的危险,但最终保留了下来,并越来越遗世,这才使我们今天还有幸见到千年古风。小镇有厚实的城墙、硌脚的石子路、汽车能穿过的教堂、斑驳的墙面、古老的马车、色彩斑斓的房子、晚上会有扮成中世纪守夜的人来讲述小镇故事(要收费)……一句话,这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连风格各异的四个城门都显得很卡通。不论是白天在高高低低的小巷里乱串,还是夜晚坐在市政厅台阶上享受习习凉风,都会感觉自己慢慢变得纯净起来,相信无论是谁到了这里都会发现自己内心童真的一面。当我清早起来走在空无一人的小镇上时,看到小镇洗去了喧哗和商业气息,变回到原来的古朴,心里的那种感动真的是难以言表……

古堡不但承载了历史和故事,还见证了种种建筑奇迹,这大概就是我喜爱古堡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天鹅堡莱茵河古堡
沉睡地下的古堡
迪士尼城堡原型里藏着一位国王的浪漫
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摄影作品
新天鹅堡
天鹅堡是怎么搞景区限流的
神秘的古堡
[蜜月计划]
巴塞尔:莱茵河畔的博物馆之城
莱茵河有多深
勤奋的莱茵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