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以“主义”立党学说

2015-07-03 02:52袁红霞
关键词:孙中山主义

袁红霞

摘要:孙中山非常重视主义在政党中的作用,他认为主义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信仰可以使得天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共同致力,而这种主义又可以聚天下英才建立一个党。主义立足于党只是第一步,在立足于党之后,主义还要立足于民,使得百姓支持这种主义,达到使党立于民之中,并最终实现以党治国即以党的主义治国,以期最终完全实现主义。而在这所有过程中,主义必须贯穿始终,以主义立党,以党实现主义。

关键词:孙中山;“主义”立党;政党建设

中图分类号: D0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4000106

孙中山在如何救国问题上,他曾寄希望于清朝权贵,试图以和平之法来挽救中国,他于1894年起草《上李鸿章书》,希望通过李鸿章实现改革,然终未实现,他只能“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不得不稍易以强迫”[1]。此后,他便逐步由和平改良转向革命,由此产生了民国这段复杂而又充满传奇的历史画卷。翻阅民国这段历史,会发现孙中山先生颇有孔子当年的“风范”,到处奔走,直到他逝世的那一刻,仍在为南北统一、民主共和而努力。他从未曾拥有过他的时代,也未曾在他的时代大放光彩,然而他却盖过了同时代所有人,至今为人称颂。笔者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最大成功之处莫过于他潜心研究各国政治,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以图救国,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政治理念,而正是他的这一套理念,逐步把中国推向了近代政治文明。孙中山构建了近代民主政治体系,但是能明白的人很少,大多数的人甚至不少革命党人也并不能懂得民主共和是什么意思。就民而言,大多数民依旧认为自己是“天朝”的遗民;就很多贵族士绅而言,依旧是做皇帝的思想;就大多数革命党人而言,能够接受的也仅仅是“排满”,重新恢复汉人的统治。故而,推翻清王朝之后,形成了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根源就是人们的思想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因而孙中山意识到,唯有使人们真正明白主义,懂得主义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革命党,也才能真正建成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政党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建立这个国家的重任,而贯穿政党始终的即是主义。孙中山非常注重主义的作用,他曾说,“求天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同致力,于是有立党”[2]236,“我们造一个党是因为要把我们的主义和目的贯彻到底”[3]117;他还说,“所谓以党治国,并不是要党员都当官,然后中国才可以治;是要本党的主义实行,全国人都遵守本党的主义,中国然后可以治”[3]124。从以上的话可以看出,他是想通过主义汇聚仁人志士来建立一个政党,但又不仅仅止于此,主义还要立于民,以此巩固党,以求得民众的认可和赞同;进而达到使主义立于国,取得国之齐心协力,民之信任,由是党才能放开手脚建设国家,以使中国重新立于世界之林。当然孙中山只讲述了通过主义建立政党,以及如何通过政党实现“三民主义”,但他并未提到政党最后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但是按照孙中山的构想,笔者认为必然会形成这样一个过程,即以主义立党,进而巩固党、兴盛党,并最终以党实现主义,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对主义科学性的考查

按照新觉先生的观点,任何一种思想要在历史上占有地位,必须做到如下三点:“第一:关于过去的解释;第二:对于现在的批评;第三:对于将来的理想”[4]15,以此形成有机系统。他还认为,要议论一种思想,除了要考查思想的内容之外,还必须了解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者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客观地全面地评判一种思想,否则就是无稽之谈;此外,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探究一种思想是否科学,还必须看它是否符合自然、历史规律。

(一)“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世界近代史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进而推动了民权发展的历史,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得不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这客观上推动了民主的进程。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说的历史发展到人与人相斗争的民权阶段。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也相应地建立了现代的民主制度,民权逐步成为世界潮流;然而,西欧等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拥有推动民权发展的历史功绩,但是他们也有很多历史污点。资产阶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力,却是以牺牲无产阶级为代价,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带来的不是共同富裕,而是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就使民生问题成为了当时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显著的问题;此外,资本主义的扩张,也使得东方国家逐步从属于西方国家,西方列强到处掠夺殖民地,奴役他国人民,因而弱国反抗强国争取民族独立、摆脱他国奴役也相应地成为了世界性话题。由此可以看出,“三民主义”的提出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并且,民族独立、人民富裕、人民拥有权力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应当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话题。

(二)应中国现实的需求

孙中山分析中国的现状,认为中国的民族危机来自三重力的压迫,这三种力分别是自然力、政治力和经济力。他说:“此后中国民族如果单受天然力的淘汰,还可以支持一百年,如果兼受了政治力和经济力的压迫,就很难渡过十年,故在这十年之内,就是民族的生死关头。”[2]17基于此,孙中山提出了自己的“三民主义”,以图摆脱这三种力的压迫。

1.民族主义是在中国处于晚清统治时期,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奴役时期提出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相继地割让和租借大片土地,各国争相占领,使得中国处于名义上是各国“共管”,实际上是各国共同奴役的状态。面对外患,清政府不图自强攘外,反而在内争权夺利,镇压本国人民。中国人民不仅要承担来自晚清政府的赋税压力,还要承担各国赔款转嫁下来的赋税压力,任何有识之士,都绝对不能容忍国家衰落至此。因此,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晚清统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生主义针对当时中国百姓面临晚清政府和各国列强双重剥削而提出

中国百姓除了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还要面临各国列强的经济力压迫,各国列强从中国掠夺金钱和资源,中国大量白银流失到国外,中国的矿产资源被日本等国肆掠开采,却从不对中国承担任何责任,孙中山为此称中国是“次殖民地”。像高丽等殖民地,当遭遇自然灾害时,日本等国家会出款赈灾;然而,中国受了灾害,各国不视为应该尽的义务,没有一个国家出资赈灾。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资源虽被掠夺得更多,但是在待遇上,连殖民地都比不上。除此之外,列强还通过掠夺海关关税、开设银行、特权经营等方式在中国获取经济利益,中国可谓是民生凋敝。

3.民权主义是针对民与君斗,以求获得独立、自由以及相应的政治权利而提出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君权社会,百姓都臣服在天子脚下,在封闭的中国,人们愿意接受君王的统治。然而,随着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传入中国,一批批知识分子认识到这些思想的先进性,因而开始传播这些思想,百姓也逐步接受这些思想,并逐步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权利,由此与君权产生了矛盾,因而出现了民与君争斗的现象。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反复的,要所有的百姓接受新思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推翻清王朝之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军阀混战现象。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民权主义是顺应时代的应民的需求。

(三)能立足于历史长河

正如牛顿所言,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孙中山说“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是他的独创。笔者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新觉先生这样说道:“一个大思想家的思想、学说及主义,并不是完全由一个人凭空捏造的,乃是集合许多断片的思想,把他们组织成一种体系罢了……谁把这些断片的思想,组织成一种统系,以阐明其间的因果关系,这种有统系的思想,就算是谁创的。”[4]14诚然“三权分立”思想、“五权宪法”都是历史上已经存在的。然而,将他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阐明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使人觉得言之有理且愿意接受并为之奋斗的主义,毫无疑问,它就是一种独创。正如前面所言,“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也是中国现实的需求,此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普世性。

1.民生主义是任何时期、任何社会形态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为民生它首先具有的是自然属性,人作为一种自然生物,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存,即吃、穿、住、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其他的需求,所以在孙中山的理论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民生。满足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民生才增添了社会属性,民生的内涵也才不断扩展,扩展到人们的享受等内容上,所以民生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2.民权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将是未来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孙中山意识到民权过分发展,会导致政府权能发挥受限,反而阻却了社会发展,这些正是西方社会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开的想法即五权宪法,他将权分为政权和治权,民众拥有政权,政府拥有治权,民众可以通过选举选出自己的代理人,也可以通过罢官权等实现监督,达到收放自如,这样民众可以放心地放权于政府,政府也可以放开手脚办大事,有效地防止了政府权力不受监督或者民权过大、阻碍政府权能的施展等问题。笔者认为,这应该是未来政治的一个发展方向,也符合中国本土发展状况。

3.就民族主义而言,只要国家没有消亡,那它也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在孙中山看来,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基础。他认为,弱国和小国不能抛弃民族主义,因为一旦抛弃民族主义,那么就很容易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最终导致民族消亡。所以,列强总是提倡世界主义,目的就是为了减小反抗,平稳地融合。因此,只要有国家的存在以及不同民族的存在,民族主义便是不能取消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其理论架构依据其时代产生,却又超越了他的时代,虽然当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但大体上它是能够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的,所以“三民主义”是具有科学合理性的。

二、以主义立党的内涵

(一)主义产生向心力,凝聚英才而建立党

这个阶段主要是使主义立于党,通过主义凝聚党人,让党人为主义执着奋斗,并最终实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在建立党方面,民族主义对于革命团体以及革命党的成立起决定性作用。早期的革命党人几乎少有真正懂得“三民主义”的,他们接受的最直观的就是民族主义,即如尤列提出的“造反覆满”;兴中会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基于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目的,很多人汇聚到一起。据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以及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有关材料显示,1895年兴中会就准备在广州发起反清武装起义,但事败;1900年,兴中会、哥老会、三合会联合组成一个大的反清革命团体;1905年同盟会成立并发起一系列著名的武装起义。虽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在1905年才提出,但民族主义无疑在早期立党之初起着核心性的作用。然而,早期的革命党人仅仅吸纳了民族主义,并简单地认为,推翻清政府,革命就是成功了,就不用再继续革命了,所以出现了“辛亥革命以后,热心消灭,奋斗之精神逐渐丧失。人人皆以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便是革命成功,革命事业不肯继续做下去”,还有一些官僚郑重地说“好极了!现在革命军起,革命党人消灭了”的现象[3]130-131。辛亥革命以前,兴中会成员、同盟会成员举行了多次起义,可谓是屡战屡败,大大小小的起义此起彼伏,诸如广州起义、洪福全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孙中山本人也几次逃到国外,被各国驱逐,仍然坚持宣传革命,争取同情者。然而就是这样一群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人,在辛亥革命之后,反倒停滞不前了。孙中山意识到这些问题后,于1923年提出改组并建立中华革命党,指明改组的目的:“故此次吾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倚靠兵力,要依靠吾党本身力量。”[3]129“此次改组所希望者何事?就是希望吾党造成一中心势力。各同志从今日起,要认真去干革命事业,要将革命事业作为本人终身事业,必要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完全实现,方可算是吾党成功。”[3]133“吾党本身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就是主义的力量,就是党员愿意为主义而奋斗,愿意为此等力量牺牲生命,只为主义的实现。孙中山力图使革命党人接受完整的“三民主义”,并共同为之奋斗。

(二)主义发挥扩散力、生命力,立于民众而巩固党

该阶段主要是使主义立于民的阶段,从而使百姓了解“三民主义”,并支持“三民主义”,获得民心,以此巩固党。对于使主义立于民的状况,孙中山曾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创造民国,一直到今日,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3]122诚然,自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相反,却是形成了一个军阀割据的局面,连年混战,百姓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一来是革命党人不知道革命的真正目的,以为只要推翻清朝实现了汉人统治便是胜利,至于谁来领导都没有关系,因而放弃了党人的革命成果。二来就是封建思想的残留,“三民主义”并未真正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一个朝代更替的民众而言,封建思想的残留痕迹还非常明显。首先,有兵权的这一批军阀依然是做皇帝的思想,所以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闹剧;陈炯明在辛亥革命后,经常向别人说他在少年的时候,梦见自己一手抱日,一手抱月,“日月抱持负少年”。很明显,他们依然保持封建传统的思想,君权神授,是上天命他担任帝王的,以此来迷惑民众。其次,民众的“遗民”思想根深蒂固。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他们认为他们依然是清朝的遗民,他们还期盼着清朝的复兴,以解救他们。正如鲁迅1919年创作的小说《药》里所显示的,吃着革命党人的血做的馒头,以此来治病。可见,百姓根本不明白革命到底是什么,要干什么,更谈不上支持革命党人了。在多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认识到,光靠兵力是不能够成功的。他说:“就是因为国内大多数人民还不明白民国的道理,不了解本党的主义。因为大多数人民不了解本党的主义,所以本党在中国革命,从前的破坏成功,现在的建设不能成功。”[3]123破坏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民族主义易于被认同被理解,能够快速有效地寻求到同心齐力者,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有力的党。而建设,仅仅依赖党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所有民众,没有民众的支持,革命成果也难以维护,所以,必须要有人民的心力,以人民的心力做基础。由此,孙中山提出:“要诸君注重宣传,教本党以外的人都明白本党的主义,欢迎本党的主义,然后本党实行主义便无阻力,便无反抗。”[3]126孙中山认为,只有民众信任党,才可以放心地赋权于党,党也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凌驾于欧美之上的真民国。

由此可以看出,在封建思想尚浓的中国,建立党容易,巩固党不容易。革命党人必须宣传自己的主义,使主义立于民,使民众拥护党,拥护“三民主义”,从而使政党得到巩固。

(三)主义的实现和完成使党立于国,由此兴盛党

以主义兴盛党即使主义立于国的层面,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主要是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依据孙中山的设想,如果革命党能够实现“三民主义”,这个党必然会立于这个国之上,并达到最兴盛时刻。

1.民族主义造就一个独立自由、充满自信的中国

孙中山认为,中国同时受天然力、政治力和经济力三种力的压迫,故而求得独立和自由是非常紧迫的需求。另外,民族主义可以重拾中国人民的自信。孙中山认为,中国的各个民族应该融合为一个民族,即中华民族,只有融合为一个民族,各民族间才能抛弃分歧和争端,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增加民族自信心;此外,在孙中山看来,在政治哲学方面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所以,他认为应该恢复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重塑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2.民权主义造就一个公平民主的国家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并不是要造就一个代议制政体,他自己一直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民国建立的国会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他所希望实行的是“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即他所谓的“全民政治”。

3.民生主义切实改善民众的生活,使民众可以真实地感受民国带来的福利

从国家层面,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等几个层面详细地谈了如何建设民国,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和细节。如社会建设方面,他提出要重修运河、建造海港等,并详细解说了在何处修建、建设的方案等,这些在当今的人看来也非常富有远见性。而在民众层面,孙中山深入细节,如解决吃饭问题,他从中国人吃饭的食料种类、耕地、种子、运输、分配等各个环节细述了如何增加粮食生产以解决吃饭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元帅,能如此细致周到,真的让人非常佩服。如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能够顺利实行,那么革命党将无疑会立于整个中华民国,并达到兴盛时期。但很遗憾,孙中山毕生都在为民族主义奔波,至死都没能实现真正的民族主义,更别谈民权与民生了。

三、以主义立党的实践程度

对于孙中山先生以主义立党的实践程度,《中山先生思想概要》一书开篇写道:“先生以革命元勋,思努力于建设事业,惟以军阀误国。祸乱侵寻,致先生终身于革命事业中,先生所抱之建国方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亦为实现……先生未竟所志,奄然坦化。”[4]1这段话表明,因为孙中山的逝世,他没能实现他的主义。然而,他的继承者应当继承他的衣钵。但后来的历史表明,他之后的继任者也没能真正实现他的理想,缘何如此呢?

(一)真正理解“三民主义”的人甚少,故而践行的人更少

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时,说中国有思想的人听惯了“三民主义”,但是要透彻了解,许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对于不少革命人士而言,他们加入革命团体不是因为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是简单的“排满”。此外,在中华革命党成立之后,一批有思想的革命人士也与孙中山分道扬镳,因为不赞同孙中山要求的效忠与宣誓等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不少革命党人,甚至是有识之士也较少能够真正理解“三民主义”,又何谈得上建设呢?

(二)军阀混战使得孙中山无暇实现以主义立党

军阀混战使得孙中山只能从事第一步,即争取民族独立,为民生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建设造就稳定的环境。民生主义和民权主义建设,必须以一个稳定和统一的国家为前提,然而孙中山建立起来的民国,没有和平喘息的机会,各系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孙中山也只能非常无奈地各处奔波,希望取得和平统一,然异常可惜,孙中山带着南北人民希望统一的愿望北上,却毅然辞世在这条统一的路上。推翻满清的目的实现了,民族独立统一却未曾实现,只能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封建的帝王思想,使得继任者背弃了孙中山的主义

虽然我们常说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然而事实上其后的继承者蒋介石依然是一副帝王姿态,一人独断专权,和传统的皇帝没有本质区别。民国不过是有了现代的生活气息,本质依旧没有脱离传统。蒋介石异化了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把其发展成为一党独大,排挤和迫害其他党派的人士,并借用军政训政之名,垄断权力,使得“三民主义”被迫中止。

以主义立党有比较好的理论设计,即,以民族主义建立党,以民生、民权主义巩固党,以完成“三民主义”而兴盛党,这是非常好的思想,然而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能真正实现,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大遗憾。

四、以主义立党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以主义立党学说在今天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如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也同样面临如何让民众接受的问题。

一是要发展和完善党的主义,增强其科学性。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理论总有些地方会过时,就好比“三民主义”一样,在我们今天看来它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如,孙中山说要强调民族主义,然而在国家内部,他又主张抹掉民族主义,虽是为了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然而终究是有矛盾的地方。此外,在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中也没有明确党将居于何位,这就使得“五权宪法”可能会因为党的地位发生异化。因此,在今天的中国,面对各种各样的思潮,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要培养坚定的接班人。孙中山的以主义立党是比较好的思想,以此来建设中国,中国应该是会有一番成就的,然而,蒋介石却背离了孙中山的主义,最终导致丢失政权的下场,这也是值得我们党吸取的经验教训。

三是要使自己的主义贯彻建设的全程。党在确立自己的主义后,应该明确主义在每个阶段有何种指导作用,党与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党要以主义来建设和发展自己,党又要以实现主义为目的,因此,在每一个阶段,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实现什么主义,党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如此,才能使党兴盛,使国强盛。

五、结语

这里一直使用的都是“革命党”而不是国民党这个概念,是因为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精义》一文中强调说,“诸君一定要明白这个中国国民党不是政党,是一种纯粹的革命党”——要继续革命,所以为了符合孙中山的意志,笔者使用了“革命党”这个概念。革命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主义。孙中山一生都在为他的主义而奋斗,他力图以主义来治理党和国家,并通过党来实现他的主义,完成振兴中华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一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95.

[2]孙中山.三民主义[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236,17.

[3]陈夏红,杨天石.孙中山演讲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117-133.

[4]新觉.中山先生思想概要[M].上海:爱知社,1926:1-15.

猜你喜欢
孙中山主义
孙中山的绰号
帆布主义
新经典主义
千万不可小看书生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都是主义
孙中山待人有求必应
“三无”主义的利落极简设计风
孙中山彰显气度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