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社会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用语的内在契合

2015-07-03 02:55陈辉林
关键词:中国梦

陈辉林

摘要:中国梦作为新时期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展现了上层建筑内外兼修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以日常生活用语描绘的中国梦又深深扎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社会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用语的内在契合,焕发了中国梦无穷无尽的魅力与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意识形态;日常生活用语;内在契合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4000704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于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此中国梦首次作为官方话语进入社会思想界、理论界、传媒界和民众生活领域,进而开启了中国梦时代。与以往领袖们提出的政治理想一样,中国梦作为独立的思想意识范畴覆盖了各种碎片化的社会争论并擦除了各类社会争议。中国梦内涵丰富且代表着正能量的号召力,作为媒介报道的头条和人们书写作品里的关键词,展现了这一划时代特征的词语不朽的言词魅力和探究不尽的思想源泉。细细解读这个以国家作为主体角色又兼顾着普通百姓心理色彩的词语,可以从中发掘出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内涵,也能够从中找到其魅力所在、民心所向的归因。

一、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国梦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到:“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在思想文化领域,政治上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中国梦被赋予集体性的荣誉追求,被定义为伟大的政治理想,成为新时期社会意识形态主旋律。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新思潮再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大到国家发展战略,小至民众小康生活,中国梦被打上最为可信的标签。以一个大国的执政党的政治威信和政治使命作为基础的中国梦是对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民众的再次感召。“实现中国梦实际上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重承诺,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2]

“意识形态不但构成了人们进行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现实条件,而且在以后的历史中作为文化遗产或传统而存在并继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3]如果说,改革开放促使人们解放思想和接触新鲜思潮,解构了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系统,然而直至今天人们意识里关于社会统治思想、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话语主导权和社会集体认知的认识还一定程度受到“人民化”时代的历史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文化氛围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概念的形成、价值的判断和行为的践行。传统的或者说今天依然存在的是民众关于政权的权威性、社会管理的顺从性、意识形态的认同性。换言之,残留在民众灵魂深处的还有着政治价值层面神秘化和不可解读的神秘感。源发于国家执政党、国家权力者的社会流行语往往被附加政治色彩和赋予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虽然“并不等于说国家权力就是意识形态,”[4]然而恰恰不言而喻地证实了它的本质和其政治哲学的崇高品质。任何执政党为之论证的一切言语,都可以归结为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只是代表着一个正常的执政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是社会政治理想和顶层设计的交织。其之所以能够迅速广泛被宣传、讨论和赞扬,与来自执政阶层与社会精英的力量推进密切相关。中国梦具有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可抗拒性,对民众有着巨大的浸透与影响,尤其是在国内社会话语系统重新测序中突显了其权威性。中国梦的诞生使得中国道路的意识形态困境得以突破。

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纯粹的,它必须借助于话语系统。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国梦用中国式方言“探索和建构‘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话语和战略”[5]125,抵御和抗衡原有的“美国梦”、“欧洲梦”,使其在外交辞令中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真实性和包容性,它摒弃了西方新蒙昧主义和绝对主义,击垮了西方话语的霸权主义,使和平年代合作共赢的理念化作竞赛对手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竞争。中国梦是执政党的外交话语,是基于人类共同心理特质的和平追求。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亲仁善邻,这种外向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国家自信的亮丽展现,也是国家心态开放、包容和共享的品质。

中国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充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 一方面“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6]另一方面,梦想是对现实的反动,梦想的内容越是美好,越是折射出现实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两个百年的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的任务我们虽然正在完成,但第二个百年梦的行程我们只走了一半。今天的中国,面临着现代化发展的转型关键期,人民总体已经达到小康,但其水平还有待提高。反者道之动也,刻画社会现实用了美妙的话语,这是中国梦社会意识形态超脱性的美丽绽放。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这是中国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魅力所在。

二、作为日常生活用语的中国梦

梦是人类典型的心理现象,也是当今科学领域不断探究的神秘之地。梦是开放的,梦也是现实的,梦想不拒绝任何群体,梦想关照每个梦想者,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作为政治性的梦,只有赢得最为广大民众的理解,才能得到最为广泛的支持。中国梦回归生活层面的话语表述,跨越了空洞、抽象与形式,它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最广大民众的理解和认可。由社会意识形态向梦的回归,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追求崇高的同时更强调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施政理念,更实际性地进入政治话语系统。

当中国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穿上日常生活用语的外衣,它展现出其接轨生活实际的品质,在今天“公民化”时代里,关于中国梦的所有表述,其内涵和张力已经深入民心,中国梦的受众性和被接受性超越了阶层、超越了年龄,也超越各种社会思潮。“人们对政治事件的日常经验首先使他意识到自己思维中的意识形态成分并加以审视。”[7]通过中国梦人们了解到政治理想和顶层设计,并结合自身的利益诉求,化为日常生活体验。社会意识形态的超然性具有引领性的魅力,然而把社会上层建筑从天上拉回人间,这是中国梦的又一魅力所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流行社会语来形容,就是中国梦理论思想不但有仙气还接地气。因为从认知科学角度来分析研究,“唯有当我们在有意识的和明确的观察范围内成功地引出科学的和大众的讨论并在其中设立通用的各种出发点和接近事实之点时,我们才能期望经过一定的时间控制无意识动机和归根到底使这些思想模式存在的先决条件。”[7]5中国梦超越了意识形态但不失去引领性的崇高品质。

“整体的发展最终要靠个体的努力,而个体的价值取向受整个的评价体制的牵制。”[8]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腾飞的基础是人民百姓,民众的信心才能造就一个国家的自信。2014年春晚黄渤的一首《我的要求不算高》唱出“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唱出了普通民众的心声:每个人都很渺小也很平凡,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生活梦想。中国梦以贴近日常生活、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阐述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共同诉求,承载着历史与现实、国家与民族、民众与未来的期盼,它有着无以伦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作为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用语内在契合的中国梦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现代权力与制度压抑得最为严重的、变得支离破碎的领域。任何制度层面上的政治和经济社会变革以及重建和设计方案,对于日常生活问题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然而,独立于世界其他国家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中国却显现了相一致的社会与政治局面,任何时期社会意识形态与制度设计都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这种状况有消极也有积极的。中国梦的诞生,确切地说,中国梦再次以崭新的完美姿态出现在东方的文明古国,其影响已经难以估量。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论述,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民族的群体意识采取的是一种与个体意识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它本质上主要体现国家统治思想,但它在表象上则体现也必须体现出涵盖全体利益的普遍的思想。“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9]中国梦这一政治理想转化成社会群体共同意识,成为人们生活文化的重要内容。

任何伟大的时代,都必然诞生伟大的思想。没有国家认同,没有价值认同,没有梦想认同,没有共同的意志,人精神上就会“缺钙”,国家就会崩塌。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告德意志国民》一书中谈到 :“所谓民族,是一个神圣的道德的组织,而为各分子真我的表现,精神生活的源泉和安身立命的所在地。一个人要想实现自我,满足精神的要求,获得长生久视之道,只有尽忠于他的民族和祖国,使之屹立于宇宙间。”[10]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指向,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充分调动起来。

作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用语的内在契合,中国梦把爱国主义化作精神动力,通过民众可以理解和可以接受的日常生活用语,形成了内在的深刻的认同感。这种内在契合体现在一种源自于执政理念和执政思维的国家发展前景展望,通过民众所熟悉的生活语言来阐述。用“梦”这样一种形象化的心理期待来唤发民众对国家最大的认同,从而激励人们朝着这个梦幻般的目标前进。这种内在契合破除了社会意识形态受众的局限性,最大程度开启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性。这种内在契合既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紧密结合,又是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紧密联合,既有超越性又有着可操作性。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凝聚和激励中国人民,恰恰是因为借助于普通老百姓的认知平台,雕刻了凡夫俗子能够瞻仰的理想丰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自己独立的令人信服的话语体系,反思“苏联的垮台有种种原因,没有令人信服的话语体系无疑是一个主要原因”[5]123。中国梦作为最流行的政治话语,其内涵丰富,但表述却极为简洁,倾注着整个社会共同的关注。中国梦通过社会意识形态寄语于日常生活用语,使二者达到水乳交融的高度契合。实现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强盛的梦,也是实现老百姓的梦:“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像以往的伟人一样,中国梦思想的缔造者再一次紧紧地把中国民众团结起来,朝着科学的方向前进。“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12]同样道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否正当,是否能够得到民众拥护,是否能够化作社会指导思想,只有民众最知道。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梦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7.

[2]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J].党建,2013,(6):4-5.

[3]赵德江.意识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J].长白学刊,2008,(2):8.

[4]俞吾金.如何准确地理解并翻译晚年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两段重要论述[J].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87.

[5]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25.

[6]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1).

[7][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3.

[8]傅艳蕾.个体与整体之辩:“中国梦”的当代哲学意蕴[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10]俞祖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77.

[11]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4-26(01).

[12]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2013-03-24)[2014-9-2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htm.

猜你喜欢
中国梦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家政女王的“中国梦”
为什么“中国梦”无意挑战美国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梦”
英国公司发布“中国梦”调查报告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