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在脑血管介入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2015-07-07 15:45符晓艳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16期
关键词:医护脑血管住院

王 敏,符晓艳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重庆400042)

医护一体化在脑血管介入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王 敏,符晓艳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重庆400042)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脑血管病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该科行脑血管介入术的346例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护理,观察组采用新型的医护一体化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后,观察组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此实行新型医护一体化模式,对改善医护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以及医疗安全有重要意义。

合作行为;医生护士关系;脑缺血;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住院时间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1],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脑血管介入术以其安全、微创、治疗效果好等优势被迅速推广。而新型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开展又使其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医护一体化是指医生和护士之间协作沟通的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协作关系的构架下,医护双方具有共同的医疗目标,通过分享决策过程、责任和权力来实施对患者的医疗和护理[2]。2014年本院开始推行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通过改革流程、创新服务,促进了医护合作。本科自2014年1月成立了“医护一体化”脑血管介入小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在本科行脑血管介入术的346例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173例。对照组中男 102例,女71例;年龄27~78岁,平均(48.7±3.64)岁;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12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术(CAS)61例。观察组中男96例,女77例;年龄29~75岁,平均(47.3±4.68)岁;行DSA 108例,CAS 6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1.2.1.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责任制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入院时、术前、术后由责任护士给予相应的指导,经管医生查房时按需指导。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手术前后的常规护理,包括饮食、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手术配合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1.2.1.2 观察组 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进行护理:(1)成立“医护一体化”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担任组长,由二线医生、一线医生、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共同组成小组成员。该小组负责患者住院期间的一切诊疗和护理。建立医护一体化工作制度和规范,如医护共同交接班制度、医护共同查房制度、医护手术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制订诊疗和护理方案,以提高医护团队工作效率,提高医疗质量。(2)建立医护一体化日志。通过门诊筛查,对拟行脑血管介入术的住院患者,在入院第1天由医护一体化小组共同评估患者,采集病史,保证患者信息采集的一致性。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同时书写住院日志,详细记录患者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入院日期、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文化背景、既往史、过敏史、相关化验检查结果、病情变化、心理等。(3)医护共同交班。各班医护人员和医护一体化小组之间共同交接班,包括书面、口头和床旁交接班。(4)开展医护一体化查房。患者住院期间,每天上午、下午各进行1次医护一体化查房,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心理状态、各项检查的进度和检查结果、各项治疗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责任护士及时向医生反馈各种信息,加强医护沟通,随时调整诊疗护理方案。(5)医护共同参与手术过程的诊疗和护理。医护一体化小组按照共同制定的脑血管介入术患者诊疗护理规程严格执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术前讨论,由小组医生对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病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手术的必要性、手术及麻醉的方法、存在的风险、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护士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备皮、碘过敏皮试,指导患者床上排尿、排便等,讲解术中的配合方法,并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手术当天由小组医护人员共同将患者送至介入室,并与介入室医护人员做好术前交接。术毕,由手术医生和介入室护士共同护送患者回病房,并与组内医护人员交接患者手术情况、麻醉方式等,使组内人员更清楚地了解术中情况,做好术后的观察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医护一体化小组针对个体差异共同制定术后康复计划,组内护士详细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指导并监督患者卧床休息24 h,术肢制动6~8 h,并告知体位要求的重要性。手术24 h内,小组成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中,医护双方要随时进行动态交流,使信息同步。(6)实施一体化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变化,组内医护人员随时提供健康教育指导。健康教育的形式包括:现场示范、幻灯片放映、医护人员与病员互动交流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7)医护共同参与业务学习。“医护一体化”诊疗模式,要求医生与护士对患者进行诊疗护理,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尤其是护士,要改变机械的工作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医护人员医疗专业水平和操作技术能力,提升为患者服务的能力,定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学术沙龙等,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技术能力,推动学科发展。(8)制订个案护理方案。对特殊患者进行护理时,医护一体化责任小组应围绕患者的病情进行讨论,在综合治疗和护理意见的基础上为患者制订出最佳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方案,体现个体化的特点。(9)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患者的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1 d,由医护一体化小组成员讲解服药指导、复诊指导,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建立随访登记等。出院当天,由组内护士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

1.2.2 评价指标

1.2.2.1 平均住院时间 由本院信息科进行统计。

1.2.2.2 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涉及入院接待、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诊疗技术、护理技术、出院指导、生活协助等方面共13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很满意5分,较满意4分,满意3分,一般2分,不满意1分。满意度=(很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2.2.3 并发症 (1)局部出血与血肿:取下加压止血装置后局部淤血面积大于5 cm2。(2)假性动脉瘤:临床表现为穿刺部位扪及搏动性肿块或闻及血管杂音伴周围皮肤淤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红蓝相间涡流或旋转血流信号,呈明显搏动性,瘤颈部位可观察到收缩期血液自动脉进入瘤体内,舒张期血液自瘤体内返回动脉,压迫瘤体来源则动脉瘤体缩小,搏动减弱。(3)动静脉瘘:临床表现为伤口肿胀、疼痛,有时肢体有震动、跳动或嗡嗡作响的感觉,局部体征较典型,在原有损伤部位均可扪及搏动性肿块,多数患者于病损处可触到震颤,听诊有持续性收缩期加强杂音。(4)深静脉血栓: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刺痛、麻木、局部皮肤颜色青紫、淤血、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浅静脉曲张;若深静脉血栓患者出现咳嗽、胸闷、胸痛、口唇发绀、咳痰带血等表现时则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判断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和血栓累及的范围。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治疗后的平均住院时间[(6.77±1.76)d]较对照组[(8.10±1.52)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2 4,P<0.0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n(%)]

3 讨 论

3.1 医护一体化模式促进了医护合作 过去,医生和护士之间的沟通是有等级的[3]。医生指挥护士的工作,护士实施医嘱,并且难以与医生进行全面沟通[4]。医生、护士出现交流不及时、不清楚等无效沟通导致护士对工作不满意,工作缺乏自主性,医生也很容易沮丧,从而导致其对工作环境的不满。近年来,医生护士的关系在慢慢改善,逐渐成为协作性质的工作关系。医护一体化模式摒弃了传统的医患、护患之间平行线的工作模式,重新建立了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全新工作模式[5],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承担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治疗和责任制护理的过程[6]。这种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医生制订医疗方案,护士执行医嘱,而是需要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参与,有效沟通,通过共同制订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这种工作模式,医护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是一种更为积极、健康及有效的工作方式[7]。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开展,改变了医疗护理机械古板的工作模式,双方能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更好地完成医疗护理工作,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医护间的向心力、凝聚力,激发各个层次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形成不断进步、不断学习,积极为患者服务的氛围。

3.2 医护一体化模式有利于改善医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经验不足、患者对护士的不信任感及医护合作是否有效是影响患者和家属满意度的关键因素[8]。在实施医护一体化过程中,医生、护士相互合作,相互协调沟通,共同查房、学习,弥补了护士知识的不足。医生、护士在为患者诊疗护理的同时,也将有关疾病的病因、康复、保健等知识传授给了患者,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有利于身心健康恢复[9]。有效的医护协作大大提高了患者医疗护理的质量,促进了患者的康复[10]。此外,医生、护士合作的有效性是提高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水平的重要因素[11]。患者对医护一体化医疗工作模式的评价较高,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和认可度,促进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关系的进一步和谐。临床医生和护士对新型工作模式的态度,总体反响较好。医生、护士平等、共同参与对疾病的诊疗,可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3 医护一体化模式有利于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是衡量医院效率和科室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莫春梅等[12]研究表明,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住院累计费用增加,患者负担重,因而缩短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可以在提高床位周转率和使用率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通过入院、术前、术中、术后等优化措施,控制围术期的病理生理变化,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痛苦,将住院时间由(8.10± 1.52)d下降到(6.77±1.76)d,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

3.4 医护一体化模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医护一体化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由组内成员共同评估患者,对患者实施系统的、全程的、连续的及有针对性的诊疗护理,有效地减少了术后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新型医护一体化模式使得医疗医护工作做到了责任制及整体医护的原则,这种模式使得医生和护士的医护合作程度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医护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3];使得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诊疗计划、医护要点,极大地降低了家属陪护率,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负担[14]。而新型医护一体化所带来的这些转变,均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实行新型医护一体化模式,对改善医护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以及医疗安全有重要意义。

3.5 医护一体化模式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 护士通过医护查房对专科疾病的知识认识更深、更广、更透,这都是以前教科书上学不到的,也是护士单独查房、讲课不能吸收到的,有真实的病例,有动态的病情变化,有疾病知识的讲解,使护士有针对性地服务。专科的发展和医生及护士角色的专业化也为医生和护士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医护一体化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格局,重建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崭新工作局面[15],其被认为是医生和护士之间共同协作交流的一种人际关系[2]。双方在共同的协作关系下,双方医疗目标相同,同时在制订治疗护理方案等医护活动中,双方共同决策、共同承担责任和实施权力。在本研究中,对脑血管介入术患者实施系统的、科学有效的医护一体化服务,做到入院医护共同及时评估、住院期间医护共同干预治疗与护理,出院医护共同指导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医护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提升医疗、护理品质,也使患者对治疗建立了信心,能够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1]贾晓军,陈阳,张猛,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8,37(7):718-720.

[2]Petri L.Concept analysi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J].Nursing Forum,2010,45(2):73-82.

[3]Hansson A,Arvemo T,Marklund B,et al.Working together—primary care doctors′and nurses′attitudes to collaboration[J].Scand Pub Health 2010,38(1):78-85.

[4]Papathanassoglou ED,Karanikola MN,Kalafati M,et al.Professional autonomy,collaboration with physicians,and moral distress among European intensive care nurses[J].Am J Crit Care,2012,21(2):e41-52.

[5]杨莘,邵文利,应波,等.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完成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33-34.

[6]陈静,张振香,谢红.医护合作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36-1138.

[7]Weller JM,Barrow M,Gasquoine S.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among junior doctors and nurses in the hospital setting[J].Med Educ,2011,45(5):478-487.

[8]McCaffrey RG,Hayes R,Stuart W,et al.A program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nurses and medical residents[J].J Contin Edue Nurs,2010,41(4):172-178.

[9]张艳红.开展中医护理技能操作,提高患者满意度[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5(13):305-306.

[10]Nair DM,Fitzpatrick JJ,McNulty R,et al.Frequency of nurse-physician collaborative behaviors in an acute care hospital[J].J Interprof Care,2012,26(2):115-120.

[11]McCaffrey RG,Hayes R,Stuart W,et al.A program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nurses and medical residents[J].J Contin Educ Nurs,2010,41(4):172-178.

[12]莫春梅,杨天桂,石应康.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效益的研究[J].中国医院,2008,12(10):26-30

[13]Weller J,Boyd M,Cumin D.Teams,tribes and patient safety:overcoming barriers to effective teamwork in healthcare[J].Postgrad Med J,2014,90(1061):149-154.

[14]Nathanson BH,Henneman EA,Blonaisz ER,et al.How much teamwork exists between nurses and junior doctor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J Adv Nurs,2011,67(8):1817-1823.

[15]蒋艳,曹华,彭晓华,等.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05-407.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6.049

B

1009-5519(2015)16-2524-03

2015-04-30)

王敏(1980-),女,四川德阳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护理工作;E-mail:wangmin801101@sina.com。

猜你喜欢
医护脑血管住院
妈妈住院了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