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干预对再次住院肝炎患者不良心理影响分析

2015-07-07 15:45刘结玲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肝炎乙型肝炎

刘结玲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广东528000)

心理行为干预对再次住院肝炎患者不良心理影响分析

刘结玲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广东528000)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再次住院肝炎患者不良心理影响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84例再次住院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行为干预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得分[(87.4±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2.7± 3.6)],负面心理压力与不良行为方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5.2%(40/42)]高于对照组[71.4%(3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再次住院肝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缓解来心理压力,改善不良行为方式,提高满意度。

肝炎;心理疗法;精神卫生;病人满意度;再次住院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最常见的原因为病毒感染性肝炎,是全世界流传广泛、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2]。目前,国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薄弱,群众健康意识还有待提高,肝炎防治工作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3]。肝炎尤其是慢性肝炎目前尚未有特效的痊愈方案,在经过住院治疗控制后,常常还会反复,而再次住院患者常易产生焦虑、抑郁、抵抗等消极情绪,影响病情的康复与预后[4-5]。为此,本研究以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84例再次住院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心理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再次住院肝炎患者,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符合《传染病学》第8版[6]中病毒性肝炎相关诊断标准而确诊。将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8~72岁,平均(52.8±10.2)岁;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4例,中学或中专17例,小学及以下21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9~71岁,平均(52.9±9.7)岁;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3例,中学或中专17例,小学及以下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院前体格检查、监测、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行为干预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深入沟通,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程度、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心理状态等,建立并记录完整的病例档案;(2)根据问询与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集体与个性化心理行为干预方案;(3)邀请肝病资深专家开展肝炎诱发因素、治疗方案、注意事项、急性发作应急处理等知识讲座,并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折页、处方,设置咨询提问环节,为患者解答各类疑惑问题;(4)结合患者个性特点与不良情绪程度,通过耐心劝导、移情梳理、音乐疗法、病友讨论、经验交流等多种方法心理干预,促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自卑、忧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树立治疗的信心与康复的信念[7];(5)根据患者肝功能状况制订合理的休息安排时间,保障7 h以上的足够睡眠与1~2 h的适量运动,同时指导患者多摄食蔬菜、水果等食物,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烟酒,建立患者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8]。

1.2.2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肝炎相关健康知识测试情况、心理压力与行为方式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后,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肝炎相关健康知识测试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肝炎相关健康知识测试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肝炎相关健康知识测试情况比较(±s,分)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入院前 干预后42 42 t P --52.7±3.3 53.2±3.5 0.674 0.502 87.4±4.2 62.7±3.6 28.94 0.000

2.2 两组患者心理压力与行为方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负面心理压力与不良行为方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P=0.003)。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心理压力与行为方式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 论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居于我国各种传染病之首,且病情进展易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9]。目前在临床治疗上,常采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具有价格昂贵、疗程长、停药易反复等特点[10]。近年来,运用心理护理与临床治疗相结合,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树立治疗与康复的信念,是完全可以实现病情的稳定控制,减少复发或降低复发病情程度的[11-12]。改变不良的心理观念尤为重要,特别是再次住院的肝炎患者更容易产生消极抵抗情绪,抑郁伤肝,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与预后[13-14]。在本研究中,本院再次住院肝炎患者中应用心理行为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肝炎相关健康知识测试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基础的疾病相关知识宣教,使其充分认识到健康心理行为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更有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与配合度。同时,观察组患者负面心理压力与不良行为方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系统的集体和个性化干预,有效缓解了患者来自于自身、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改善了不良饮食、休息和运动的生活行为方式,这对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提供患者及家属对抗疾病的信心,树立良好的治疗态度,更有利于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疗效,形成良性循环的医疗环境,受到广大患者及家属更高的评价。在当今医疗环境下,其更加符合患者及家属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再次住院肝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行为方式,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值得应用与推广。

[1]杨松,成军.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抗病毒治疗的现状与前瞻[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8):794-795.

[2]张大志.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对策[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6):415-416.

[3]张敬华.7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后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0(4):192-193.

[4]周友乾,尹凤鸣,冯经华,等.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8):609-611.

[5]雷秉钧.慢性乙型肝炎经治复发患者的治疗策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5):279-280.

[6]杨绍基.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19.

[7]胡祎,刘忆菁,邸英莲,等.慢性乙肝患者行为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267-3269.

[8]张庆珍.浅谈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3,20(3):187-188.

[9]郭福玲,王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状况及治疗现状相关研究[J].医学综述,2011,17(5):729-731.

[10]胡祎,刘忆菁,邸英莲,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0):30-32.

[11]王秀丽,梁艳波,刘艳辉,等.肝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与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0(4):315-316.

[12]俞海英,郭银燕,潘剑,等.10年肝病住院患者疾病变化趋势分析[J].肝脏,2014,19(3):200-203.

[13]张赛,冯时,金光辉,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社区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的定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733-736.

[14]杨雪.乙型肝炎患者抑郁状态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1(13):266-267.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6.052

B

1009-5519(2015)16-2531-02

2015-05-21)

刘结玲(1982-),女,广东三水人,主要从事感染科护理工作;E-mail:liujieling1982@163.com。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肝炎乙型肝炎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通过图片看内心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散瘀消癥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