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经济下能源结构优化研究

2015-07-09 12:18杨娜王明友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能源结构创新

杨娜+王明友

摘 要:随着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的进一步加剧,新常态经济对能源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不断改进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与运用,加快对能源产业进行改革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打破垄断,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能源结构;垄断规制;创新

一、新常态经济下能源产业现状

新常态经济是用发展促进增长、用社会全面发展替代纯粹的GDP增长,将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高增长转变为高效率、有质量、具有包容性、能够公平分享的增长。其发展理念是保持经济稳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之间的平衡;增长动力则是通过产业化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为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我国在高速GDP 增长之下,能源消费也随之不断增加,增速保持在世界平均增速之上。2010 年起,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一次能源消费第一大国。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估计达3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1亿吨标准煤,增长2.7%。煤炭消费24.6亿吨标煤,占比64%;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

2014年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亿吨,较去年同期下降2.5%。石油产量为2.1亿吨,同比增长0.7%,连续五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1 32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7%。

二、能源产业结构现状与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常态经济提出后,新能源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但现存能源产业仍然普遍存在着内部以及外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产能浪费、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体系不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等等。

(一)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不合理

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我国2014年煤炭的份额远高于世界平均值;煤炭消费当中,发电及供热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只有5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煤炭的主要利用方式就是发电,美国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90%,欧盟为78.7%,印度则为72.5%。天然气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增幅相比2013年回落10%以上。尽管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如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能等虽然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青睐,却由于开发费用过高或者产能效率过低而投入使用率低,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化石能源消耗高居不下,以煤炭为主的消费模式造成大量的生态污染,而石油、天然气国内供给不足,过度依赖国外进口,能源产业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

(二)能源利用率低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总体能源利用率只有36%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01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是为0.556(亿吨标准煤/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36亿吨标准煤,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3.6万亿元,同比下降4.8%,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所占比重为79.6%,高耗能行业比重仍然偏高[2]。

在我国煤炭消费结构中,仍有约22%,即8亿吨左右的煤炭是直接燃烧掉的,其中很大比重是通过分散化的居民小煤炉用煤、冬季采暖用的小燃煤锅炉等,这些低效、高排放的直燃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控制不到位,进一步加剧环境恶化。

(三)能源产业体制不合理

能源产业由于其产品的不可再生性与开采的困难性,普遍存在着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并存的情形。不同程度垄断的存在,造成能源产业裹步不前,出现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是能源项目管理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仍然是行政审批制为主。

二是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不能如实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和使用成本。电力、天然气和成品油价格仍由政府垄断制定,价格杠杆还不能很好地引导资源配置,调节供需、鼓励竞争、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三是部分能源行业仍存在严重垄断现象。石油行业是一个相对垄断的市场,无论是原油勘探开采与进口环节、油气管网运输环节、成品油销售环节,都基本形成三大石油企业寡头垄断的市场局面。天然气行业垄断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开采和运输区域,煤炭行业的行政垄断体现在进出口方面。电力行业在输配售环节则是完全垄断,电网公司是市场上发电侧的唯一卖家和用电方的唯一买家。社会资本不容易进入,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发展受到限制。

三、对策

(一)改变增长方式,整改高能耗企业

新常态经济指出改变能源产业结构的根源在于改变能源产业的增长方式,由资源低端产品粗放不可再生型增长方式向生态化创新性精细可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政府应努力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合理碳税制度,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运用,全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从而达到改善能源供给结构的目标。

其他工业活动的放缓减少对煤炭消耗量的需求,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统计监测制度,及时了解企业节能动态;限期整改能耗严重超标的单位,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比重与规模,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鼓励超能耗企业发展低能耗、高效益的健康产业,使用优质、清洁、高效的能源,引进先进节能技术,购置先进节能产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走精细化生产之路[3]。

(二)创新驱动,提高能源利用率

我国能源产业企业多数存在能源利用率低,排污量大,中间消耗品多等问题。因此,新常态经济提出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创造新经济增长点,提高能源利用率,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又可以提升能源产品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府应按照“差别化”原则,支持与建立以能源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名校、科研所加强合作,建立校企新联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利用新技术,提高对原煤原油的提炼提纯技术,改善能源生产与消耗能源的设施,增进能源利用效率。在推广使用各种新能源的基础上,应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新能源产品,提升节能减排技术,从使用清洁能源控制对化石能源的消耗,达到调整能源需求结构的目的[4]。

(三)提高电气化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应逐步改善煤炭的利用结构,提高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的比例。

电力是经济效率最高的能源品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消费将大幅度提高,并逐渐高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幅。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电气化水平与能源强度(单位经济产出需要消耗的能源投入)呈负相关关系,电气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效率提高4%左右。从能源的终端利用效率来看,电能的终端利用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0%以上。从经济效率来看,电能的经济效率是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因此,合理提高电力消费的比重,将降低能源消耗的增加幅度,提升我国能源效率。

(四)打破垄断,推进市场化变革

能源产业改革应当做到保留自然垄断,打破经济垄断,废除行政垄断,即通过厂网分开,把销售环节推入竞争领域,把生产和输送环节保持在自然垄断领域;同时,在监管环节,废除行政垄断,尤其是对能源价格及投资立项方面的行政审批。

一是推动政府自身改革,管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联系。政府应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开放能源项目审批,做好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加强能源普及服务。能源企业的投资项目,应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二是增强社会资本的活力和创造力。逐步开放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竞争性环节的价格,由企业自主定价,激发企业生产力,将政府定价的范围限定在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三是持续促进国有大型能源企业的改革。对电力、油气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细化区分竞争性区域和自然垄断区域,加强监管自然垄断性业务,开放竞争性业务。

我国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持续调整能源结构体系中的产能供需平衡,优化配比常规化石资源与新能源,大力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促进工业与生态协调发展,将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落实为社会资源可再生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91-98.

[2]  郭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能源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5):73-75.

[3]  王韶华.基于低碳经济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度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10):55-63.

[4]  梁琳琳,卢启程.基于碳夹点分析的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J].资源科学,2015,(2):291-298.

猜你喜欢
能源结构创新
基于社会碳成本理论视角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