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对接 主动融入

2015-07-11 06:04魏建国
时事报告 2015年6期
关键词:驿站合作伙伴一带

魏建国



积极对接主动融入

魏建国

深入理解“一带一路”的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展示了我们的大国智慧。从运筹学的角度来看,一条线所能产生的效益是不高的;形成环形,才有相对较高的效益,但仍然不够;要形成网状,才能达到高效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一带一路”的几条线路把东亚、中亚和东盟、阿盟、非盟、欧盟都连接起来,通过“五通”形成网状结构,让所有的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成果,并体现出共商、共建、共享的特点,从而达成从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直至走向责任共同体的效果。

如果说上世纪末设立经济特区使中国重新面向世界是第一次开放的话,本世纪初我国加入WTO,在经济贸易方面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就是第二次开放。在前两次开放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水平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的第三次开放。前两次是“引进来”,而这一次是“走出去”,我们在产业、资金、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但是,一些国外舆论诬蔑我们“走出去”的是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其实,我们“走出去”的是多余的优势产能,是高水平、先进的产能。比如,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双方签订了数百亿元的大单,基本都是我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不是所谓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能。我们的光伏发电、高铁、IT等产业都是极具优势的,这些产能向国外转移意味着我们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与沿线国家共享。

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举世瞩目,沿线很多国家和城市都跃跃欲试,有些国家和城市已经着手对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首先离不开国内各地和各企业的积极参与,很多地方也十分关心是否能够搭上这趟“政策快车”。然而,一些舆论却错误地认为“全国只有18个省市参与”,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十分迷惑。事实上,“一带一路”既包含全国31个省区市,也不限于线路上的60多个国家、90多个城市,只要是沿边、沿线的国家和城市都可以积极融入这一战略。因此,国内各地方和企业应该明确,现在就要行动起来,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地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

义乌开行通往西班牙马德里的洲际铁路班列,连接起亚洲、欧洲两个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图为在义乌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心,义乌海关工作人员和快递工作人员在分拣查验通关出口的邮包。

地方政府应积极作为

对于地方来说,做好对接融入工作,首先要找准自身跟“一带一路”的契合点。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产业优势与沿线国家合作建某一领域的工业园,先期将水、电、路三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这样地方推动企业“走出去”就不需要再建厂房,而且可以直接享受当地给予园区的优惠政策,而像办理证照、维护安全等事务,企业也不用再耗费精力,甚至是中国人喜欢吃的油条、豆浆都能在工业园区里出现以满足国内员工的饮食需求。伴随着我们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走出国门,各地还应注意,“走出去”的目的不应只是“卖鱼”,而是要在工业园里通过示范带动,教会当地“捕鱼”的方法。比如,我们新建一个半导体厂,大量起用当地雇员,通过上岗培训、生产操作,当地人学会了生产半导体,我们的企业也实现了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使得成本降低、利润率升高。尽管我们的出口额会受到影响,但是税收、利润等仍在国内,我们得到的总收益将远远大于出口额的损失。同时,当地人会认为我们是真心诚意帮助他们,也为以后深化合作积累了信任。

其次,要重视建设“驿站”。古代的丝绸之路之所以受欢迎,也在于沿线存在大量的驿站,人累马疲的时候进行休整、补充食物和饲料,然后继续前进,这样商贸和交流才是可持续的。尽管现在交通更加便捷,但是类似的“驿站”建设仍然值得各地“走出去”时重视。这些“驿站”的存在可以使我们的企业和人员走出国门时有歇脚补给之处。大的“驿站”,比如说瓜达尔港等,我们一定要选好、建好。在沿线建设大量“驿站”,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必不可少,亚投行的设立就是集会员国的合力,共同投资兴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

最后,地方要创新方式方法,不应人为设置障碍。比如在边境城市,邻国大量需要我们生产的摩托车,希望把摩托车厂搬过去,而我们的地方政府却因担心影响GDP不同意搬迁。结果邻国派成批的边民入境,每人骑一辆回去,擦干净了当新车卖,让我们既少了出口额,又损失了关税,得不偿失,还不如把厂子搬过去。再比如说,在非洲我们可以用很低的价格长期租种土地,但如果种出的棉花、粮食等返销国内却遭遇进口配额限制,那我们的企业肯定不愿意出国种地。所以,融入“一带一路”的时候,地方政府应少给企业设置障碍,制定出台政策前,多和企业商量沟通,鼓励他们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我们还要多用智慧创新“走出去”的方式方法,调动国内国外两个积极性。比如说,我们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种地,企业派少量人员和机械过去,基本依靠当地人进行机械化开垦,当地人积极性很高,种土豆、粮食等。土地是他们的,我们提供种子,收成也是他们的,但获得收入后需向我们交一部分钱,这样双方实现了双赢。这就是创新带来的收益。

2015年初,由中资企业承建的老挝中南部粮食主产区灌溉项目陆续完工交付,将发挥防洪、抗旱和灌溉作用。图为刚交付使用的老挝甘蒙省灌溉项目水渠。

企业融入要做到“五个选对”

对于企业来说,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需要注意“五个选对”。第一,要选对市场。比如说有洗衣机制造企业准备到沿线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上马一条年产20万台的生产线。我们仔细想想,这条生产线生产10年就是200万台洗衣机,即使我们的产品能够全部占有这个国家的市场,也不可能指望他们达到平均两个人拥有一台洗衣机的水平。所以,“走出去”前一定要选准有足够容纳能力的市场。

第二,要选对项目。我们选择的项目一定要是在行、拿手、有优势的。有些企业“走出去”之后,放弃了自己的特长,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结果只会是失败;相反,企业若扬长避短,往往能实现很好的发展。举个例子,肯尼亚的国家公园里有很多野生动物,很好看,吸引了很多游客。但是,这里的接待能力十分落后,没有人建旅馆、修栈道。后来,我们有人过去把这些生意承包下来,建好栈道之后出租使用,现在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游客,都站在我们修建的栈道上拍摄国家公园。再举个例子,深圳有一家生产电话机的企业,普通电话机出口销路很成问题。他们想到,产品在发达国家没有销路,在国内也没有销路,但很多相对落后的国家还是很需要的,所以,他们重新设计电话机,把键盘做大一些,还添加了SOS呼叫系统。新款电话机在网上发布后,非洲就有国家政府采购100多万台,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

第三,要选对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要慎重,要选那些值得信赖、守规矩的对象一起共事;对待合作伙伴不能耍伎俩、搞坑蒙拐骗。非洲有一句话:一个人独行可以走得很快,几个人共行才能走得更远。当年利比亚战乱的时候,我们大批的机器是依靠合作伙伴才埋在山里保全了下来,我们的人员撤离的时候,是合作伙伴带着绕开战火从沙漠地带以最快速度撤出来的,可见选好合作伙伴的重要性。

第四,要选对班子。负责企业“走出去”的领导班子应该是一个懂法律、懂外语、有决策权、团结一致的班子。我们之所以有的企业在国外发展得并不好,甚至最后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班子出问题了,最后吃了大亏。

第五,要选对经营原则,即互利互助共赢的原则。企业不应该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一笔是一笔”的想法,在国外要想走得长远,有时需要多予少取,甚至多予不取。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专家视角

猜你喜欢
驿站合作伙伴一带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分不开的合作伙伴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聚焦IBIS全球合作伙伴——Carstar及Mitchell公司
美印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