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15-07-11 09:31杨培芳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信息

◎ 杨培芳



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 杨培芳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发展计划。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11个具体行动,并指出到2025年,“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一时之间,“互联网+”迅速成为一个热词,引起了全社会上上下下的大讨论。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可以加什么,怎么加?它与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何关联?“互联网+”行动计划应该怎样破题,会对中国带来怎样的持续影响?

一、“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力

有人说,16世纪的英国,是靠“航海+”,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19世纪的美国,是靠“铁路+”,完成了国内市场的联通,铸就了经济的腾飞;21世纪的“互联网+”,正在为中国经济焕发新活力,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工业社会,人们通过操纵机械系统生产,形成工业社会的核心生产力;进入信息社会,50%以上的劳动者利用信息和知识,通过信息网络以服务方式从事生产,正在形成信息时代的新型生产力。工业时代的产业工人被绑定成为机器系统的一部分,生产资料由大型利益集团垄断,而信息网络正在促使社会生产资料走向社会化共享方式。事实上,互联网自问世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用于信息交流,很难称之为时代的生产力。进入21世纪前10年以后,随着大(大数据)、物(物联网)、移(移动互联)、云(云计算)和3D打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才得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传统行业的销售、配送、设计、生产环节渗透,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全景式服务,人类社会才开始迈入信息生产力时代。

“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每一点探索积水成渊,势必深刻影响重塑传统产业行业格局。

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只要“一机在手”、“人在线上”,实现“电脑+人脑”的融合,就可以通过“创客”、“众筹”、“众包”等方式获取大量知识信息,对接众多创业投资,引爆无限创意创造。

依托于互联网经济产生的新兴业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了有力支撑。13亿中国人,八、九亿劳动力,这其中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依托新业态发展,就会培育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也必将会对社会发展、人民进步造成深刻影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谈“互联网+”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最早的蒸汽机在1688年被发明出来以后,近百年都是作为“汽顶球”和“用火取水”的演示工具,直到1786年,瓦特改进了纽科曼的蒸汽机原型并将其普及到航海和纺织业,人类才真正进入蒸汽机时代。同样,莱顿瓶被发明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演示或照明的用具,30多年后交流电机的出现,才把人类正式带入电气时代。

信息生产力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具备信息技术领先优势,主张把互联网延伸到工业,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战略,目标是通过高功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及分析技术等的组合,大幅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另一种以德国为代表,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但互联网领域比较落后,主张从工业领域向互联网、物联网延伸,提出了工业4.0行动计划,也就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该计划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既不能完全跟随美国模式也不能完全追随德国模式。一方面我们的传统工业存在两大硬伤:精细加工能力不足和材料提纯能力缺损。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我们也远赶不上美国。但是,我们可以发挥我国市场大、网民多,可在应用领域进行大众创新的比较优势,发展代表信息生产力的第三种模式,即“互联网+”。“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强关联和强渗透效应,扩张信息经济增量、改造传统经济存量,利用后发优势、弯道超车,最终实现公平高效信息社会的新型发展方式。

一百多年来,世界财富经历了三次重大转移,第一次是从土地转移到机器,第二次是从机器转移到房产,第三次是从房产转移到金融,未来还将从金融转移到信息。但是信息和财富的关系与土地、机器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土地、机器本身就凝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信息设备、包括光纤光缆、无线铁塔、路由器、服务器和电脑终端、手机,离开网络关联和大众应用就什么都不是,于是,信息时代就产生了分享经济或者共享经济,共享的人越多,价值就越高,这也是信息生产力与农业、工业生产力最大的区别。

现在的互联网很像带来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能。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新的DNA,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后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们错失互联网的使用,就像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能。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

二、“互联网+”加什么、怎么加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嬉皮士运动中有句著名的口号:“不要告诉我世界是怎样的,告诉我如何改造世界。”现在,“互联网+”就是那个帮助我们改造世界的工具。“互联网+”如何帮助我们改造世界?首先,我们需要弄明白“互联网+”加的是什么?笼统地说,就是传统的各行各业。

在中国经济的新红利时代,“互联网+”与以下几个代表领域的融合,会给中国带来不可估量的变化。第一是“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电商能帮助农民拿到更便宜、更经济、更高效率的商品,同时把农民的产品卖到城市中去,这是最直观的。河南周口扶沟县的韭菜研究所所长刘顺德在2015年春节期间赶了一把时髦,用微信派发“种子红包”,6个蔬菜新品种共5000份种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赠送给全国各地菜农。这些种子红包只用了一天就被抢完了,活动过后,他的新品种广为人知,在网上订购的菜农络绎不绝。当然,“互联网+农业”不单是营销层面的电商模式,也包括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智能农业模式。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都是互联网在农业上应用的体现。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在主粮小麦产业上,也早已用上了“互联网+”。河南在省内9个地市建有近20个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点,这套系统同样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监测到当地的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太阳总辐射等数据指标,了解小麦生长的环境状况。通过设在郑州的监控室,科研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图像和数据,进而做出诊断分析。

二是“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政务”的核心就是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促进政府职能向法治化、服务型政府转型,极大限度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目前,广州的“城市服务”在支付宝钱包、微博和手机淘宝上正式上线。包括车辆违法查询、生活缴费、出入境查询、快撤理赔、羊城通充值、户政业务查询等在内的12项业务,支持在手机上预约或办理。广大市民动动手指就可以搞定很多服务,从此再也不用去政务办事大厅排队办理了,省去了舟车劳顿之苦。

第三是“互联网+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和知识、信息极度相关的,而互联网的根本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这样的高度相关性,使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显得顺理成章。互联网带来了大量在线教育的发展机会,尤其是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要求能在“互联网+教育”的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实现,还能促进教师资源的更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学和创业的智慧。慕课(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音译名)就是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种知识传播模式。2011年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塞巴斯蒂安·史郎在慕课上开设了一门叫做“人工智能导论”的课程,课程一上网,就有16万人报名。很难想象如果只是通过传统教育,一名老师如何能为16万学生提供帮助。

第四是“互联网+医疗”。医疗健康问题涉及国计民生,尤其是在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医疗健康问题越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所在。“互联网+医疗”可以降低医疗费用,促进高效就医,减少原本低效的、过分占用社会公共资源的医疗,比如很多慢性病,在未来实现线上就医以后,就不必再占用物理医疗空间。事实上,从PC互联网时代的好大夫在线到今天的以春雨医生为代表的APP,采用的都是在线寻医问诊的主要模式,患者已经可以与医生实行轻型互动,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对于药品的管控和信用监督,通过“互联网+”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更加透明的信息;再比如说将智能芯片放置在随身的手环、腕表、眼镜、戒指、衣服上,它就可以测量和记录你的全部健康数据,如运动量、睡眠深度、血糖、血压、体检结果、治疗效果等,真正让医疗服务实时到达老百姓的身边。

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图为李克强在中关村创业大街3W咖啡屋与“创客”交流。

第五是“互联网+交通”。互联网与交通的结合,能够显著提升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共享交通资源、优化交通的资源配置。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每周的不同时段哪些路段拥堵哪些路段畅通,以此进行精确出行路线规划;比如大量智能公交APP被用户下载到智能手机终端,乘客可以获知下一趟车什么时候到站,做到心中有数,不再干等;再比如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移动互联交通服务新业态改变了传统城市交通的运行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出行效率,满足了社会需求。

第六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等。众所周知,融资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金融保障,企业很难发展得快,通过互联网金融拓展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的门槛和成本,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包括创新型企业、个人投融资的需求。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经有128家众筹平台,覆盖17个省市,这些众筹平台有力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国内一些主要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信用大数据,已经累计为80多万家小微企业放贷超过2千亿元,为解决我国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融资难问题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七是“互联网+创新创业”。尊重人性、激活创造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而互联网力量之强大就来源于对人性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个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在国内,各地纷纷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众创空间、创业大街、车库咖啡等活跃的创业基地已经成为年轻人、追梦者集聚的场所;天使投资、创新工场、创业服务平台的不断涌现,成为创业者的“背后力量”。阿姨帮、兼职猫、E家洁、河狸家、猿题库……创业者们在成千上万的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子”,并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说起互联网创业,“低门槛”似乎已经成为共识。“再不创业就老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和青春的激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互联网+”创业的大军。哈佛学生高婧与合伙人一起,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无障碍”手机网页云适配,研发水平赢得美国同行钦佩。她在中关村创业时刚刚21岁。从人大附中辍学,以高中生身份加入世界最大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赵柏闻尝试着通过基因分析解开人类遗传的秘密。2014年,他在中关村创建量化健康科技公司,这一年他才22岁。目前,中关村30岁以下创业新贵数量位居中国首位,中关村190余万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带领新一代年轻人向新希望挺进, 90后的创业者们演绎着“中国创新”的“青春风暴”。

在山东省博兴县湾头村,卖家一边守在电脑前忙着处理订单,一边赶制商品。山东博兴县湾头村因有500多家专业淘宝店而被称作“淘宝村”,这个村的网店主要经营草柳编制品。

在思考互联网能够与哪些行业结合、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时,我们发现互联网几乎可以“+”一切。不过,“互联网+”也不是想加就能加,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粘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不是“物理反应”,而应该是“化学反应”,它是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过程。其实,说到底,“互联网+”的重点不是要不要加,加什么,而是怎么加。有人曾经形象地指出,如果说传统产业是驴,那么互联网产业则是马,驴加马生出的骡子,就是“互联网+”。驴长于耐力,可负重,马则长于爆发力,有速度,而骡子二者兼而有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上。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只有让互联网技术、手段、思维与传统产业在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甚至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上全方位融合,才有可能生出骡子,而这是靠浅层次的合作难以实现的。一家企业只有耐力没有速度,最终会落后甚至被淘汰;同样,一家企业有速度没耐力,也很可能昙花一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既是拯救传统产业,也是互联网企业的自我救赎。

三、“互联网+”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正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引发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这也是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中国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浪尖,正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源地与潮头。过去我们进行产业决策、技术布局,最梦寐以求的是弯道超车,而互联网是中国第一次与全球工业化国家几乎同时起步的技术革命,给了中国很多行业弯道超车,甚至是主导、颠覆、重构的机会。

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始,下一步全球大趋势是从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走向DT(Data Technology),而“观念”转型升级才是成功的起点。不懂技术的人可以把懂的人请来,因为数字的鸿沟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思想观念”,观念的鸿沟才是真正的鸿沟,转型升级就是要把脑袋升级,脑袋升级经济才能真正升级。我们要思考如何用互联网技术、理念、思想去与传统行业进行交融和共同发展。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马云

1.“互联网+”是新一轮改革的倒逼利器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较多制约因素。互联网平等、开放、共享的精神决定了“互联网+”就是要破垄断、清障碍、倡公平,降低人们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门槛,释放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巨大能量。

从政府层面来说,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能够刺激政府加快改革步伐,简政放权,给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留出空间,搭好舞台。比如,打车软件、互联网金融等的出现,就是对政府传统管理模式的一种颠覆性挑战,将倒逼政府加快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从企业层面来说,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以其强大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应用创新能力等优势,从市场、资本、资源等层面全面介入传统行业,破除行业垄断、促进要素重新分配和产业结构升级。

2.“互联网+”推动信息经济成为社会的主体经济

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信息,任何高新技术都离不开信息的参与,信息已经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内在的核心因素。如果我们将信息经济定义为“从事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的行业与职业经济活动”,那么,许多发达国家信息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占GDP比重超过26%,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经济遇到了30年来从未有过的下行压力,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引擎。发展信息经济除了促进经济增长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精细化,工业制造服务化,城乡建设生态化,交通物流适时化,能源供应智能化,商务交易网络化,金融货币电子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而这是传统GDP指标体系不能计量的。

3.“互联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切入点

工业经济的基础材料是钢铁水泥和稀有金属,资源稀缺越用越少,越用越贵;信息经济的基础材料是集成电路和光导纤维,它们都来自沙子里面的硅,芯片越来越不值钱,光纤价格低于面条和粉丝,但是功能却越来越强大。工业经济的主要经济特征是独占和垄断性,越独占、垄断,资源就越短缺;信息经济的经济特征是共享性,越共享信息量反而越大,基本不受基础资源约束。工业经济成本递增,效用递减,嫌贫爱富,适合梯度发展;信息经济成本递减、效用递增,适合普遍受益。可以说,工业经济必然是嫌贫爱富的经济,信息经济天生就是普惠大众的经济。

按照工业经济的思路,好东西首先要给富人用,包括金银首饰、稀有物品。但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往往不是这样,信息服务可直接为大众服务,促进普惠社会建设。20年前联合国组织在发展中国家考察发现,先进的信息服务在贫困边远地区的发展潜力远大于发达地区。我国电子商务如此发达,也正好印证了联合国机构20年前的这个结论。可以这么说,互联网突破既是科技革命,又是保障公平的社会变革。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财富多寡、受教育水平高低,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获取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得到一个走向市场的阶梯。

目前,我国拥有6.5亿网民,是美国的2倍;3.6亿网购用户,超过英、德、意、法四国人口总和。如此巨量的市场规模,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每100元网络交易额中,有39%的消费是完全新增出来的。按照这一比例计算,淘宝网2014年2.3万亿元的交易额,激发的新消费贡献将近9000亿元。

预计2013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1.0个百分点,对中国GDP增长贡献份额7%~22%,对中国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贡献份额最高可达22%。到2025年可创造46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

——三组数据看互联网经济

四、推动“互联网+”更好落地

未来,“互联网+”这条路能不能走好,国家制定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能否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两点。

1.加强与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设施。首先,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还需要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并加强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确保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能够赶超其他互联网发达国家。据全球云端服务供应商Akamai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第四季度,我国平均网速为3.4Mbps,世界排名第82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泰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潜力还很大。现在,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其共同点都是高度依赖网络。在未来工业制造中一旦实现机器对机器通信,对宽带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宽带网速的任何一点延迟,累加起来就会形成大的停顿;通信费用的细小高出,累加起来都会成为商业“无法承受之重”。因此,好的宽带条件不但有利于网上消费,更会增强相关国家基于价值网络的产业竞争力。其次,公共数据的开放成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基石,是相互连接和数据共通的重要渠道。过去政府各个部门都做了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有大量的基础数据,但是由于没有直接互联起来,利用率并不高。因此,需要打破各领域的信息孤岛,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推动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营造包容有序的监管环境

确保“互联网+”行动计划落地,必须营造包容有序的监管环境,逐步破除行业壁垒,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推广负面清单,扩大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范围。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实际上,互联网从1994年进入中国,二十年间,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就是在政策盲区中,从羊肠小道一路走成了康庄大道。因此,在“互联网+”面前,还要敢于“政府-”,将空间真正放给互联网产业,才能在新一轮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激活新一代互联网领军企业。只要政策宽松,鼓励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自然会在一些新领域出现新的“马云”、新的“马化腾”。

当然,政府做减法,立法机构则不能。面对“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业务的挑战,还应尽快修改不适应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统筹互联网与其他行业融合的立法需求和现有法律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适用,尽快制定电信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基础立法,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和跨境流动等立法,明确数据所有、使用、转移等规则,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的深度融合保驾护航。政府部门应该与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媒体等结合起来,形成透明的社会协同治理结构,大力弘扬开放共享、扁平互动、多元协同、互利共赢的互联网精神,让它成为新时代的灵魂,使得互联网乃至整个信息经济通过有序、有效竞争,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互联网+”不只是做加法》,余建斌,《人民日报》2015年4月10日。

《“互联网+”:加出经济社会新形态》,曹淑敏,《时事报告》2015年第8期。

《中国还在“互联网+”,美国已是新硬件时代》,谷来丰,新华网思客。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 你身边有哪些“互联网+”的故事?

3. 在“互联网+ ”的浪潮中,你可以做什么?

猜你喜欢
信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