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 率真表达
——《新世纪作文(2015年卷)》纵横谈(二)

2015-07-12 07:54王功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30期
关键词:异性张爱玲题目

湖北省当阳二高“蓓蕾”文学社 王功望(执笔)

主持人:王功望老师

与会者:湖北省当阳二高《蓓蕾》文学社全体社员同学

时 间:2015.05.13(星期三下午第3-4节社团活动课)

地 点:当阳二高仲宣楼307会议室

张成洁:我代表《我的异性朋友》 题目组首先发言。这题目新鲜,一下子就能抓住我们的心理,见了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让人感觉有好多东西可写。这次征文,我写的就是这个题目,很惭愧没能获大奖,让大家失望了。看来,好写的题目不一定能写得好。读了《我的异性朋友》八篇同题文章,感到“弗如远甚”啊。我最欣赏第六篇《我的异性朋友》 (作者张鑫泓)。语言华美,构思精妙,结构严整,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当代文坛名家张爱玲作为描写对象,以“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清香别有韵,清极不知寒”“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为小标题,写了与张爱玲的相识相知的过程。作者在《上海故事》 中与张爱玲拎着藤木箱子的背影一见如故,明白张爱玲的作品能够释放出盈满人间的清香,与她的出身经历有关,与她在苦寒中痛苦磨砺有关。整篇文章如汩汩清泉,润人心脾,读来清凉爽快。

王祯祎:那为什么评委老师不把它放在前面呢?我觉得这篇文章可能存在硬伤。文中“我有这样一个异性朋友”的语句至少出现了三次,作者反复强调,我认为是一种有意的纠偏。文章在“异性”上落墨太少,需要重点突出的“异性”在文章中没有体现出作者应有的关照,显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作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以反复强调来进行补救,恰恰在无意中露了马脚。评委老师什么样的文章没见过,肯定也看出来了。“异性”的缺位,可能是如此优美隽永的文章排位靠后的重要原因。其他七篇文章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但第七篇《我的异性朋友》 (作者陈倩倩) 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篇文章细节描写生动,语言机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对话尤其出色,但是人物对话仅仅围绕自己是不是“淑女”这一点展开,像是两个人打嘴仗,生动有余,韵味不足。除第六篇(作者张鑫泓)比较另类外,其他七篇文章大都从自己的学校生活取材,描写对象都是异性同学,这些异性同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同桌类,如第一篇(作者董思佳),第二篇(作者施念),第五篇(作者张鉴);②青梅竹马类,如第三篇(常鹤龄),第四篇(作者魏怡睿),第八篇(作者马士茹);③义气哥们儿类,如第七篇(作者陈倩倩)。选的是身边的人,讲的是身边的事。我们从熟悉的生活中选取人物对象进行描写,文章成功的几率较大。

王冬莉:我觉得界定一下“异性朋友”很有必要。古人说,师出同门为朋,志同道合或者志趣相投为友,现在“朋友”的意思变得宽泛了。“我的异性朋友”可以是儿时的玩伴、学校的同学,一定不能是亲人,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一定不能是恋人,不管以后能不能发展成恋人关系,“异性朋友”应该定位在亲人和恋人之间。第一篇(作者董思佳)文中说,“我们终究只适合做一对异性朋友”;第八篇(作者马士茹) 文末说,“我和他是什么关系呢,或许现在,就是最好的安排”,界定得非常明确。也有希望两人的关系继续发展的,如第二篇(作者施念) 文末期待,“倘若有缘重逢,我们说不定会成为密友”;第三篇(常鹤龄) 文中说,“你是我想请进我生活的人”;第四篇(作者魏怡睿) 文末说,“我们没有相约。但彼此心照不宣,只是,这份情感如今只能放在心底”。无论是止于现状型的,还是期待发展型的,两人目前都是正常的同学兼朋友关系,都符合题目的要求。朋友之间一定要有交往,生活要有交集,文章应通过写两人交往的过程来刻画人物。

李莉:你说得好。两人交往的过程包括相识、相助、相知、相别、相忆等等。就连你(指张成洁同学) 特别欣赏的第六篇(作者张鑫泓),也没跳出这个过程模式。但我感觉第六篇在叙述这个交往过程时还差一点什么,我又说不清楚。王老师,您看看,文章在第77页。

主持人:你的感觉很敏锐。套用德国美学家康德的观点,朋友也是一个无功利性的合功利性存在。你和某人交往,主观上你并没有想从他(或她) 身上获取什么的企图,这是无功利的一面;但客观上,他(或她) 帮助了你,你才视她(或他) 为你的朋友,她(或他) 才会走进你的文章中。你看,第一篇(作者董思佳),对方帮自己改善冷漠的性格;第二篇(作者施念),对方扶起跑道上摔倒的自己;第三篇(作者常鹤龄),对方执意让“我”单独旅行,让“我”知道“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做好很多事情”;第四篇(作者魏怡睿),对方上树给“我”摘果子,树下给“我”编织秋千;第五篇(作者张鉴),对方拽“我”上体育课,自习课上恶作剧般的提醒“我”别睡觉;第八篇(作者马士茹),对方帮“我”处理“恶棍”,等等。你说的第六篇(作者张鑫泓) 则少了这个环节,没有将张爱玲和她的作品给世人的影响内化为自己受到的教益,没有直接点明张爱玲及其作品给自己的有益启示。当然,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走近她的人,与她相知,所以懂得这清极中的孤傲;走近她的人,懂得别有神韵,故而慈悲”。但这样的句子太少了,太不显眼了,没有融入文章的整体框架,容易被读者忽略。另外,刚才王冬莉同学对“我”与异性朋友的关系的分析很有意思,第二、三、四篇作者直接流露出与对方继续交往,关系更进一步的愿望,有什么说什么,不遮不瞒,表达率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有助于表现主题,值得学习。下面,你们继续谈。

李莉:谢谢王老师。我明白了,这个题目要写好,弄清异性朋友的内涵和外延是前提,写出对方帮助自己,在自己的成长中产生影响是关键。

王冬莉:除此之外,我们对写人的题目,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尤其要留心,我认为这是写人的基本功。第一篇(作者董思佳)在叙述自己沉默时他逗我笑,说我不笑的样子很难看,还加上一句“其实还可以啦”,这句语言描写恰到好处,写出了对方的心细如发,体贴幽默的个性特征,这样的男孩子谁不喜欢?

王祯祎:第二篇(作者施念)描写的男孩子我更喜欢。文中写到,我多看了一眼甜筒,他就马上掏出钱包给我买;我说留着板寸的男生最帅,第二天他会冒着被全班取笑的风险,顶着板寸头潇洒地走进教室。作者抓住两个典型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笔墨俭省,人物栩栩如生。白马王子的形象,侍主奴仆的性格,多可爱啊,能让我们女生怀想。

张成洁:你们——你们偏题哪。我觉得第三篇(作者常鹤龄)善用侧面描写,效果也很好的。作者把笔墨更多的花在自己的反应上,写自己入睡前总期待明天的甜点,连做的梦都带有一丝甜味;对方发个短信,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一边哭一边还不忘数落他,“尽干些让我感动的事儿,你这傻子”。这也是一种烘托的手法。古人早就说过,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理。其他各篇在写人上都有特色,第四篇(作者魏怡睿) 荡秋千时的动作神态描写,第五篇(作者张鉴) 睡得正香时的语言描写,第六篇(作者张鑫泓) 对张爱玲的肖像描写,第七篇(作者陈倩倩) 的对话描写,第八篇(作者马士茹) 的心理描写都值得称道。

王冬莉:其实,我们对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还是比较注意的,对那些隐含在题目中需要重点表现的内容则思考得不够,就这个题目而言,写对方帮助自己,促进自己成长应该是写作时的发力点。

张成洁:还有,我们在写的时候往往大而化之,通篇叙述,描写太少,尤其是细节描写。我们知道要有细节描写,但下笔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描写细节。

主持人: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细节描写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它涉及到写作者的综合素养。我读大学的时候,邢福义先生指导我们写论文,说要做到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鲁迅先生也说,想写好文章,就要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留心就是观察,善于观察是写作的起点。举个例子,当老师宣布提前五分钟下课去就餐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都很兴奋。你们注意到没有,不同的人表现兴奋的肢体动作,神态表情都有细微的差别。平时注意观察,写作时就能写出细微的差别,从而写出人物的个性。另外,还要多读名家作品,从他们的经典作品中借鉴手法,获得启示。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大家莫言,他有一篇小说《枯河》 入选了高中《语文读本》,情节非常简单,小说完全是靠细节取胜的。学习这些名家作品,并且留心观察生活,我们写作就能克服“眼低”“手低”的毛病,达到“眼高”“手高”的境界。下面有请《我们三代之间》题目组发言。

猜你喜欢
异性张爱玲题目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九月雨
异性组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异性齿轮大赏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