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阐释学观照
——以叶嘉莹赏评欧阳修词的个案研究为例

2015-07-13 12:19王存弟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名作欣赏 2015年15期
关键词:阐释学叶嘉莹观照

⊙王存弟[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阐释学观照
——以叶嘉莹赏评欧阳修词的个案研究为例

⊙王存弟[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在海内外影响甚大。本文拟以叶嘉莹对欧阳修的解读为个案研究,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叶嘉莹对中西文论的观照,进而说明叶嘉莹“兴发感动”说与西方阐释学的内在相通性。

叶嘉莹 兴发感动 阐释学 欧阳修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燕京,少承家学,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润;后在台湾教书,1966年赴美,先后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叶嘉莹担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退休后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加拿大著名华裔学者与诗人。1979年应邀回国讲学,在多个国家与中国多所高校做演讲。她学贯中西,为国内外学者开拓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叶嘉莹著作甚多,如《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词十七讲》《词学新诠》等。本文从叶嘉莹对欧阳修词的解读来观照她的“兴发感动”说,进而论述“兴发感动”说与阐释学的内在汇通性。

一、“兴发感动”说及其阐释学观照

叶嘉莹强调中国传统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西方现代理论的意义。她提出“喧宾不可以夺主”,认为“我们的祖先曾透过他们的智慧的体悟留下了许多不能用科学解释,却包含某种真正价值和意义的美好的东西。我们要用现代化的理论反思来证明它们的价值”。

“兴发感动”是叶嘉莹文学理论批评的核心,是一个中西浑融自成体系的概念。它是指作者因大自然的变化或人事遭遇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力量,这种情意最终成为创作的动力。其传达兴发感动生命力的基本方法是赋比兴,“能感之”和“能写之”是衡量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力的基本要素。对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词传达的力量。她将“兴发感动”作为批评标准,以诗词带给人的兴发感动力量之浅深厚薄作为标准,探求其中的感发生命的本质,坚持感性与知性相结合,充分发掘了诗词中“兴发感动”的生命。叶嘉莹曾说:“诗歌是带着一种兴,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力量的,是能够呼唤起你心灵深处很多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的,是生生不已的。”

叶嘉莹吸收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理论很多,如接受美学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等。她并不愿被任何一种理论学说所束缚,而是从原理上着眼,不生搬硬套,自己加以融会贯通。在选用西方理论时,坚持择其需要而取之、中西融合的原则:“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在的年代,以我们现有的知识,如果完全据守在传统之中,那就找不到我们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一个坐标,我们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地位与价值,所以有时候要用点西方的眼光。”

阐释学是西方比较古老的一种理论,从最初的解经之学,发展为一种适用于哲学和文学文本意义解释的理论,自亚里士多德开始,欧洲也开始有对古典加以阐释的传统。美国西北大学曾刊出庞马的著作《阐释学》提出:对于“原义”的追寻,无论怎样想努力泯灭自我而进入过去原有的文化时空,也难以做到纯然客观,因此阐释者对于追寻原义所做的一切分析和解说,势必要染有阐释者自己所在的文化时空的浓厚色彩。像这种从阐释者做出来的追寻原义的努力,最终又回到阐释者本来的情况,被称为阐释的循环。此后赫芝在《阐释的正确性》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所谓重新建立作者的原意,原意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事实上阐释者探寻出来的并不可能是作者真正的原义,而只不过是经由阐释者的解说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衍义”,后来又进一步提出阐释者才是意义的创造者的观点。以欧阳修词为例,叶嘉莹从知人论世、文本细读、纵横比较等方面对其作了全面赏评,充分体现了她独特的“兴发感动”说。

二、叶嘉莹对欧阳修词的赏评

叶嘉莹对词的分类有独特看法,她将词分为四类,分别是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哲化之词。欧阳修在北宋文坛的地位很高,她用“兴发感动”说来研究欧词。欧阳修词由歌辞之词转为文人之词,抒写自己的感情和襟怀,欧阳修在叶嘉莹的赏评中具有典型性。以下是叶嘉莹对其的相关论述。

首先,叶嘉莹对欧阳修作了简介。从其“醉翁”和“六一居士”两个别号来说明他有欣赏遣玩的意兴,并简单讲述了欧阳修的生平。

其次,叶嘉莹以十首《采桑子》组词为例来赏评欧阳修的词。欧阳修四十五岁时因范仲淹事件被贬到安徽颍州,爱而不舍决定定居西湖,他六十五岁退休后二度来到颍州西湖,作了十首定格连章体《采桑子》。在组词的序言《西湖念语》中提出了“聊佐清欢”的词学观。前九首写西湖四季美景,最后一首写出了今昔感叹。叶嘉莹主要对第一首和最后一首作了逐字逐句的解读,现以最具代表性的第十首为例: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叶嘉莹对其进行了逐句讲解:初见西湖,有官家的四马朱轮的车,接着又立即在思想上否认,“富贵如浮云”。《论语》曰:“富贵于我如浮云”,由此可见其豪放。说到“俯仰流年二十春”,引用王羲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充满沉着与悲慨。“归来恰似辽东鹤”,相传汉朝丁令威离家学道成了神仙,化作白鹤回故乡立于华表之上,意在说明阔别颍州二十年变化之大,有恍如隔世之感。这种认识包含了对人生的体验、智慧和觉悟,及对山川风物的派遣玩意兴等多种复杂感情,情真意切而富有哲理。

叶嘉莹指出,在欧阳修的作品中,除了表现出遣玩的豪兴之外,还表现出一种姿态的美丽。欧阳修虽然经历了许多的患难,却还有浓厚的兴趣欣赏自然美景与美景人生。欧阳修的词作意境极深,观其词有民歌的遣玩兴致。欧阳修透过人生的悲慨看到了自然的可爱之处,人所不及。

最后,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体现欧阳修词特有的遣玩豪兴风格。第一,对冯延巳、晏殊、欧阳修三人进行了风格的对比分析。由于词在此时期仍是仅供歌女歌唱,三人均以游戏笔墨写小词,未具备对词的个性化写作与严肃态度。但“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词本小道,却能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三人官至宰相,由于意志胸怀、心灵与修养的不同,冯延巳在词中表现出热情执着、殉身无悔的精神,晏殊表现出理性节制、圆融观照的精神,而欧阳修则是豪放沉着的六一风神。第二,将南唐五代时的欧阳炯、薛昭蕴和欧阳修的词作比较,通过对采莲女形象的不同论述,来说明欧阳修词的蕴含深厚。第三,纵向对欧阳修的词学史地位进行定位。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欧阳修于豪放之中见沉着,当豪放多于沉着时,就显示出疏朗飞扬的意态。

叶嘉莹在讲述欧阳修词时结合阐释学理论,指出欧词极富感发性,易于引人联想,即产生大量的“衍义”。在赏评欧阳修的词作时,叶嘉莹不是单纯套用阐释学的所有观点,而是在视野上融合了中国传统诗词批评理论和西方理论。主要有以下体现:在对欧阳修的介绍中,注意到了性情品格在显意识中并不体现,而是潜意识中影响了小词。在对文本细读时,对极富意蕴的“语码”意义有新的发掘,这种逐句解读与典故联想也体现了她对“语序轴”与“联想轴”的自觉运用。在与诸多词人进行比较时,也注意到了作者“能感之”,进而“能写之”的要素,读者对其衍义的创造与赋予,都体现了叶嘉莹学贯中西、全面汇通的视野。同时也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寻。

三、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与阐释学的汇通

从叶嘉莹赏析批评欧阳修及其词作,结合她对诸多词人词作的赏评,可以看出“兴发感动”说的几个特点:首先,叶嘉莹论述这些词人时多是结合他们的历史环境、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特点等各个方面,对词人“能感之”和“能写之”的两方面都作了详细叙述。在评析词作时,多是通过细读,逐字逐句加以分析的方法,表明其能引起读者兴发感动的原因。其次,在论述词人的作品时,除了说明各位词人的风格外,还兼顾纵横两方面的影响和关系。如欧阳修受冯延巳的影响及对苏轼的影响。她运用西方的理论观点来分析中国传统词人的词作,给予词作新的阐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

叶嘉莹讲中国诗词时,并不拘泥于西方理论框架,在她的批评中,既有知人论世批评法,也有文本细读。既有体悟性的评说,也有理论性的阐发。

她提出“兴发感动”理论,援引西方理论自成一家,体现了遗貌取神为我所用的学术理念,这种跨文化的视野与对古典传统的坚守值得我们学习。对个人而言,做到“兴发感动”才能真正领会古典诗词之美。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叶嘉莹.词学新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1.

[5]王岳川.现象学与阐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王存弟,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阐释学叶嘉莹观照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远天凝伫 弱德之美”
——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研讨会召开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阐释学视角解读Witter Bynner《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繁花又向天涯发 明月还从海上来——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叶嘉莹先生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