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艺术行(四)

2015-07-15 10:41隽武
科学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蒙克达利卢梭

隽武

在上一篇纽约艺术之行的游记中,我们记述了所看到的欧洲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印象派绘画作品,而这正是西方绘画艺术从古代到现代转变中的标志性画派。以此为发端,在以后的将近100年中,西方现代艺术涌现了许多流派,从而构成了整个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框架。我和殷君徜徉在纽约的各个艺术馆,一边欣赏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作品,一边议论各种艺术流派的特点。

表现主义:梵高与蒙克

我们上次说过,从印象派绘画开始,艺术家们已经从描绘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或王公贵族转而用画笔描绘普通人的生活景象,实现了艺术题材方面的突破。而有些艺术家更进一步,不是着重描绘我们看见的世界,而开始描绘我们看不见的世界、情绪中的世界或者想象中的世界,甚至我们意念中的世界。

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表现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梵高和挪威的蒙克等人。

蒙克的画,我在美国好像没看见过,但他的名画《呐喊》却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幅风景兼人物画,画的背景是一处峡湾,在一座桥上,一个人正向观画者走来,他似乎受了什么惊吓,好像在竭力尖叫,远处还有两个人走过来。所有的景物和人物,从造型到颜色都非常变形和夸张,制造了一种恐怖的气氛。蒙克曾经这样记述这幅画产生的由来:“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经他提示,我们似乎可以发现,画中多处呈弧形的造型,也许就是在表现那恐怖至极的声波。而画中的主角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简直就像一个尖叫的鬼魂,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幅画把画家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梵高的作品在美国收藏较多,我们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就看到了他的名作—《星空》。原作并不大,但画前挤满了人驻足观看,以至于我很难为它拍照,但看这幅画仍使我感到一种震撼。画作描绘的是星夜,但与我们惯常看到的星空完全不一样,虽然依稀可以看到星星,但它们被螺旋形的线条所包围。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两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一种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地吞进吐出,表现画家的困惑、解脱、痛苦在不停缠绕着。值得一提的是,本作品创作于1889年6月的圣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画家正处于一种癫狂状态,而他在这家精神病院住院的一年多里,完成了150多幅油画,真是非常惊人。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像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了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

也就是说,蒙克和梵高的这些画表现的是画家个人意念中的世界,也许正反映了当时(19世纪末)欧洲仍然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人们心中都有某种恐惧,因此许多人对他们赞赏有加。

天真绘画的代表画家卢梭

天真绘画派画家的画作则相反,主要表现人类天真的情感和原始的纯净,他们的作品画面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美感和儿童般质朴的情操,借以启发人们的原始本性,其代表性艺术家是法国画家亨利·卢梭。卢梭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多产画家,他的两幅名作,我们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都看到了。

油画《睡梦中的吉卜赛人》描绘了在星月苍穹下的宁静沙漠里,一位黑人曼陀铃女琴手沉沉入睡,谁知一头大狮子正好路过,画面就将童话式奇幻场景落在这一刻。一轮明月悬挂于夜空,画面右下角以静物画形式安排的曼陀铃和水罐仿佛使整个画面的构图凝固起来。这是一个令人敬畏的、神秘莫测的梦幻之境,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虽然所画的人物、狮子和静物等如同古典艺术般写实,但整幅画面充满着神秘的气氛,也可以说是很荒诞的。

而《梦》是卢梭66岁时创作的,可以说是他的最后力作,也被评论为他最大胆、最辉煌的作品。在画面左角,卢梭将他初恋时的情人画在沙发长椅上,置身于充满梦幻的热带丛林中。在这片森林里,奇花异草郁郁苍苍,两只狮子虎视眈眈,还有隐藏在森林深处的大象和禽鸟,以及惨淡月光下吹奏长笛的黑人,营造了一种异国情调和带有神秘意味的梦幻之境。当时,有位评论家曾写信问画家为何这般构图,卢梭回答:“那是长椅上的少女梦见自己被运到热带丛林时的景象。”这里,以往卢梭作品中展示的一切,大多在其中出现:整体的幻想与细节的刻画,人物肖像与风景描绘,古典艺术的本质写实、印象派的感觉真实与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幻觉真实,平面构图与色彩鲜艳,小说式的情节交待与诗意的整体追求……一切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天真与天才达到了最充分的合二而一。

虽然卢梭的作品可以说都是童话中的场景,但他个人的生活和当时欧洲的情况并非如童话般平静美好,事实上,当他的《梦》问世后仅仅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便在欧洲爆发了。他的这些画,也许可以看作画家对世道的一种反讽吧。

超现实主义与达利的梦幻画

20世纪20和30年代,超现实主义从原先的文学运动演变成为欧洲艺术界的主流。在这之前,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风靡欧洲,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把他的这一学说奉为圭臬,他们主张透过作品将梦的世界和潜意识的世界呈现出来,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奇幻、诡异、梦境般的情景,常将不相干的事物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幻象。出生于西班牙的达利就是超现实画家的杰出代表。弗洛伊德曾说过:“当我们的清醒头脑麻木之后,潜藏在身上的童心和野性才会活跃起来。”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开始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我们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到的《记忆的永恒》,就是达利在1931年创作的。

这幅画的幅面并不大,但在观众中引起的震撼却不小。画面展现了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奇异、最令人惊讶是,在这幅画中出现了好几只扁平的钟,它们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我们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达利承认,自己在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自己并不加以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梦中的每一个意念。人类的梦境有许多无疑是荒诞不经的,但有些却不会给予人有益的启示。达利把他的梦境真实地再现出来,并不想告诉我们这意味着什么,然而这种再现却是任何一架高级照相机能够拍摄出来的,这也许就是其作品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的缘由吧。(待续)

猜你喜欢
蒙克达利卢梭
蒙克与《呐喊》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毕加索&达利:亦师亦友亦对手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蒙克的《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