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为社区服务的实践探索研究

2015-07-16 17:13吴国民李萌李婷婷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实践探索

吴国民++李萌++李婷婷

摘 要: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其办学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而为驻地社区服务更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首都体育学院与北太平庄社区的合作共建这一特例,勾勒体育院校为社区服务的主要形式、成效、基本经验,通过首都体育学院为社区服务所开展的有益实践探索,旨在为其他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启示。

关键词:社区服务;优势资源;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职能,首都体育学院在“十二五”期间明确提出了“主动适应首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各类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一流的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和文化引领能力”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此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与合作。近年来,学校以与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开展合作共建为契机,积极探索高校为社区服务的新途径,取得初步成效。近四年来,双方积极拓展学校和社区联动的发展空间,深入探索双方资源整合共享的实践途径,累计完成各类共建项目80余项,学校参与学生近1,210人次,教职工近180人次,校地双方“共驻共生、共建共享”“健康社区”氛围初步形成,合作共建模式初显成效。

学校参与社区服务的主要形式

1.充分发挥体育院校专业优势,构建特色鲜明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一是开展国民体质健康测试。国民体质健康测试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在体质健康监测领域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设施优势,由“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和“骨密度测量实验室”为社区开展体质健康测试服务。项目开展三年多来,共为北太平庄街道所辖的20多个社区的1,000多人次进行了体质健康测试。通过对社区居民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等各项指标的测试,评估其在呼吸功能、血压状况、肥胖度、体脂比、骨密度、平衡和反应能力方面的健康状况,并提供包括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指导咨询的一站式服务。一方面,此项目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解自身体质健康状况和获得专业健康管理指导的便捷途径,也使街道掌握辖区不同人群的健康水平和体质特点,为制定地区体育文化工作规划提供科学参考;另一方面,与北太平庄街道开展合作,为学校创造了拓展体质健康监测研究领域的良好契机,通过长期跟踪社区各年龄层、各职业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建立起成规模的社区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库,促进学校在体质健康监测领域的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

二是开展体质健康干预训练。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质健康监测的作用,探索持续、深入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健康服务的实践路径,学校启动了“老年人体质健康干预训练”项目的试点工作,在社区群众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共选择80位老年居民为他们提供专业的体质健康干预训练。学校利用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包括平衡能力、腹部减脂、骨密度提高、灵敏度提高等内容在内的身体机能训练,每周进行3次,目前已经持续了近2年的时间。通过跟踪检测老年人的相关健康指标,了解干预效果,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为老年人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运动的指导,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此活动也是学校学生重要的专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

三是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残联大力推动此项工作,在社区普遍建立了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温馨家园”。学校组织“运动康复”与“运动人体科学”两个专业学生成立了“学生助残服务队”,为北太平庄社区“温馨家园”的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学生们的到来为社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增添了活力。同时,社区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场所,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素养、适应社会需求。

四是开展社区健身指导。专业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长期以来承担着国家和北京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学校依托自身优势,成立了健身指导队,为北太平庄社区提供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指导。队员们深入北太平庄街道多个社区,开展健身知识宣传活动,针对社区居民健身知识缺乏、健身路径器材使用不当等问题,发放健身指导书和科学健身宣传手册,手把手地为社区居民纠正错误的健身动作,进行示范指导,让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全民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和健身功能。

2.开放学校教育资源,搭建内容丰富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一是开放学校课程资源。“首体专家学者进社区”是最早推进的共建项目。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北太平庄地区的实际需求,对现有优秀课程进行了筛选和汇总,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17位专家、40个主题讲座的“北太文化大讲堂优秀课程超市”,供地区39个社区及相关驻区单位选择。学校先后选派保健康复、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走进社区,进行了太极拳养生、科学健身方法、常见疾病预防等主题的讲座。他们选择最贴近百姓生活的话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带到百姓身边,服务百姓生活。讲座的开设也增进了社区居民对学校的了解,促进了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是开放图书信息资源。为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学校图书馆向北太平庄街道赠送图书阅览证,供社区工作者在学校图书馆免费借阅书籍。图书馆向社区开放,加强了学校与社区读者间的交流,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社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借阅证的发放,是学校向社区开放图书信息资源迈出的第一步,今后会扩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探索新的形式,以满足社区居民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开放学校文化资源。双方通过共享文化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共建活动。学校团委积极组织学校“体之魂”艺术团以及各类学生社团开展“送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重大节日庆祝、驻区单位重大活动、各类慰问演出及社区文化节等活动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节目,深受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喜爱,得到了广泛赞誉。北太平庄街道的音海合唱团每年都应邀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红五月”歌唱比赛。学校师生与社区居民通过互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3.探索共建模式,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双赢互益、校地融合的“健康社区”

高校与社区是社会系统的组成要素,两者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文化互融是建设健康社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通过探索和实践,目前双方的合作共建围绕着学生、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三个层面来开展。

一是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作为学校挂牌的“社会实践基地”,北太平庄街道需要大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作为社区志愿者参与到社会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学校通过在社区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将科研课题与社区需求对接,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针对性强、锻炼价值高的实践机会。

在研究生层面,学校组建了“研究生社区专题调研团队”,根据北太平庄街道提出的课题调研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特点,确立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社区管理体制等16个调研课题进行研究。深入一线的实地调研和走访,获取了准确、可靠的资料和数据,研究成果及时反馈给了社区,为社区管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有效促进了学校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

学校各二级学院也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依托北太平庄街道社区常态化地开展社会实践。学校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就将北太平庄街道设立为专业实习定点单位,该学院每年都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前往社区作为“主任助理”开展专业实习。他们通过参与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居委会行政管理、体育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治安环境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在实践中加强了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全面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是建立教师科研、实践基地。共建项目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在专家学者进社区、国民体质健康测试、课题专题调研等项目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教师已达180人次。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社区实践资源,进一步创新和拓宽合作共建模式,鼓励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工作,2013年,学校将此项目申报了“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为学校青年教师搭建更好的社会实践平台。

三是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学校与社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势互补的合作共建模式,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合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走进基层、了解基层、服务基层;一方面凝聚社区党员力量,发挥社区老党员的余热,使社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基层学生党支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与服务,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市高校红色“1+1”示范教育活动奖项。学校教师党支部还积极撰写理论课题,依托社区服务进行学校基层党建创新立项。基层党支部的合作共建,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互融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学校为社区服务取得的主要成效

1.打造实践育人平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四年来,共有1,000余人次学生参与共建项目,在社区进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题调研。他们透过“小社区”了解“大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技能得到了检验和有效补充,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显著提高,也为未来择业和就业做了有益的积累和准备。

2.利用学校优势资源,为社区发展增添动力

经过近四年的实践,学校充分发挥对社区的资源辐射作用,在北太平庄街道建立起了以体质测试、健康咨询、健身指导为核心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搭建起了以课程、图书、文化资源开放共享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形成了多项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社区课题调研成果,为社区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有力助推了社区的体育、文化发展和社区管理水平提升。

3.增强学校与社区互动交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通过深入开展合作共建,双方不断增进了解、加深交流,学校师生与社区居民形成了常态化的良性互动,营造了和谐、健康的社区氛围。特别是北太平庄街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切实维护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稳定,为学校师生员工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学校为社区服务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1.健全的组织机构,清晰的顶层设计是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为了加强对合作项目的指导和组织实施,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和街道办事处领导挂帅,由学校办公室、学生处、宣传部等9个部门负责同志和街道办事处宣传科、公共事业管理科等4个科室负责同志组成的“首都体育学院与北太平庄街道社会实践合作项目”领导小组,牵头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并指定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街道办事处分管此项工作的副主任作为日常事务的负责人,直接领导项目的具体落实。在合作开展之初即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活动主体、组织机构、建设目标、项目内容和工作要求,形成了合作共建的顶层设计;合作开展以来,学校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促进了项目的稳步发展;学校与社区还经常召开联席工作会和座谈会,及时总结经验,探讨未来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不断推动共建项目的深入开展。

2.学校与社区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是双方合作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中,学校拥有的智力资源、师资力量、专业背景,正是社区开展教育、体育和文化建设所必须的重要因素,同时社区拥有众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正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实习就业的重要场所。学校和社区在资源上的互补,便于合作双方找准社区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的结合点,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为合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动力。

3.依托体育资源,打造“健康社区”是合作开展的特色优势

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市属体育院校,学校办学特色鲜明。依托“体育专业”特色,学校致力于打造“健康社区”。通过与北太平庄社区的合作,学校构建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搭建了社区文化教育平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社区健身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教育资源开放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未来学校将更加突出特色,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健康社区”品牌,探索资源整合共享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品牌效应不断带动高校为社区服务向纵深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吴国民系学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实践探索
社区服务智能化构成要素及其演进方向研究
围绕社区服务需求就业创业大有可为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面向社区的实名制社交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