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阅读教学与文本紧密相连

2015-07-17 04:48胡铮良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贝多芬文本情感

胡铮良

湖南省地质中学

怎样让阅读教学与文本紧密相连

胡铮良

湖南省地质中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什么,如何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篇文章,阅读后,不同的读者心中会产生不同的人物形象。初中的语文教学只有先决定教的内容,才能决定怎样去教学。

如何让阅读教学与文本紧密相连?我是这样分析总结的。

一、解读文本

教师对阅读教学要运筹帷幄,要有“一桶水”。“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头脑”。“教什么”不是语文教参、教辅资料的条条框框,其必源于独特地解读文本。我认为:“如果不知道总结归纳,在教学上就永远不会进步。只有懂得了文本向我们传达了什么内容,阅读文章作为一种有意境的面对读者的载体,饱含着作者对人文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的看法和认识,通过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所感所想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达到与读者交流且让读者扩大知识面的目的。熟悉文本,主要是要读出阅读教材的主要内容,这是文本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存在的基本价值。

比如2011年第17期《小小说选刊》中《我说,你听》,编选到《渔夫阅读》中。它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

一个很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上作文课时很巧妙地引导走神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她很有技巧地引导了一个新来的喜欢走神的学生。说到如何写细节描写时,她告诉同学,同学的头发黑,可描绘为黑得像缎子,还可描绘为顺滑得如同瀑布。同学们都仔细地都打量这名新生时,老师却鼓励这名想瞌睡的新生:“同学们,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只选好的说啊!”老师是想让那个新同学先获得机会而消除瞌睡。老师继续鼓励他说:“刚刚我说了同学的头发,现在你可以说我的某个有代表性的特征。不过,你一定要取得主动权啊!”这名刚才还恹恹欲睡的同学马上回向课堂积极思考,看了看老师,他眼睛一挑,眉飞色舞地说“我们老师眉毛中间有颗痣:它有点圆,又泛着微微的红润,镶在那儿,像红豆。”老师不禁一怔:心想,他想得新奇,于是忍不住大声说:“好!”

可是这位老师退休后,却得了面瘫,不能讲话了,只能常长时间地静坐。而当年那个新生去看她时,老师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毫无反应。学生泪如泉涌。

半晌!他打开一本语文书对老师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课。今天,我来说,你听。”他先说到他们班有个同学的头发黑得像缎子,顺滑得似瀑布。还有“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哪儿,泛着柔润的红晕”时,老师竟用颤抖着的微弱的声音说:“好!”多年之后当学生对她提起这段教学往事时,在她生命将接近尾声时,这位老师竟然神奇般有了意识!师生之爱,催人泪下。其实,这正是《我说,你听》所涵盖的社会、人文、情感的价值。

二、熟悉文本的意义,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根基

《中考语文新课标准》指出:“每一个老师应该根据语文这一独特学科的特点,注意情感的感染培育,润物无声。”阅读名篇的整体构思,文章的情感意义,文字的表达意义,文采培养能力的意义,应该都是与学生的语言运用和人格塑造相联系的。语文老师只有挖掘出阅读材料的教学意义,才能清楚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是什么。

课外小说《我说,你听》一文,是通过这个老师的事迹,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学习写作的热情以及尊敬老师的情感魅力。学生们甚至在作文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进行了创意的表达。那么这个老师的作文教学的意义:一是围绕“奉献”“尊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二是老师引导学生时的“若无其事”,学生看到老师退休后的际遇后的“泪如泉涌”,会让学生受到崇高的师生情谊的熏陶感染。

在熟悉《我说,你听》一文后,我采取了这样的落实措施:

首先,让我的学生门初步了解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接着,引导我的学生默读精彩语段,主要采用圈画、批注等阅读方法,阅读人物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深入了解这个老师备受学生喜爱敬重的原因,感受老师教学工作身心的投入和师生间深厚的情谊;最后,通过品读精彩对话,领悟老师给孩子们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写作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换句话说,这一措施就是我阅读教学的腹稿,是课堂教学的雏形。如果能够得以实施,就能体现我的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能体现我不脱离文本的教学的主导性。实施起来,水到渠成。

综合归纳阅读的内容,就是将各种教学目标相结合、融汇贯通,做到效果显著。下面是我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的一个片段:

学生们聆听《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没有视觉的感觉。

运用名家访谈的方式将课本中的客人访问细节展示出来。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到田野中去,再听贝多芬神往地说出来的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讲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没。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跌落了的火山,透露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的语言及内心独白,是一个初中生的很好的阅读素材。在这个教学片段设计中,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感受贝多芬的世界,走近贝多芬,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读音和读法上的指导,体会对话中蕴含着的深深的情感。这个片段中,将教学目标链接得天衣无缝,让人仿佛走进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的课堂。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且注重了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学习方法,更值一提的是,还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联系得非常紧密,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现行《新课标》中突出显示语文能力目的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而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得以落实的。我校的学生重实践、勤动手、爱好广。因此,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既注重学情,又培养孩子们爱祖国、爱艺术、爱文学的素养,努力扣住文本,进一步提升阅读教学的水平。

猜你喜欢
贝多芬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亦远亦近贝多芬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大笨狗酷比多
——贝多芬和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