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全球产业链位置的影响

2015-07-18 10:17刘培
对外经贸 2015年2期
关键词:美国

[摘要]在遭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沉痛打击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高端制造业,推行再工业化政策。基于阐述美国再工业化的内涵和背景,选取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ISM(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和美国中高端制造业企业利润三个指标度量了美国再工业化的成效,并分别就美国低端制造业流出与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将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将低端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推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与美国开展技术合作,抓住机遇进入美国市场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美国;再工业化;产业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015-05

[作者简介]刘培(1989-),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一、美国再工业化的内涵与背景

(一)美国再工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以高度发达的虚拟经济为主导的发达国家遭受沉重打击,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纷纷出台再工业化政策以重振本国制造业。再工业化是指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过程。其内容可以归纳为重新认识制造业价值、积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直接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力度四个方面。2009年颁布的《美国创新战略》指出,美国政府将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并计划在智能电网、再生技术方面进行大规模投资。2012年2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的研究报告,其中明确了加强“产业公地”建设原则,并确定了加快中小企业投资、提高劳动力技能、建立健全伙伴关系、调整优化政府投资和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的目标[1]。由此可见,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并不是要重振传统工业,而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业与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热潮中抢占制高点。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背景

在过去几十年美国经历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去工业化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以金融、房地产为核心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经济[2]。到2007年,美国传统实体经济产值占美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20世纪50—60年代的40%~50%下降到2591%。其中,制造业产值由25%~27%下降到1210%,金融、保险、租赁及房地产服务业的GDP占比则由11%~14%上升到2037%。2009年美国虚拟经济产值占比达3247%,已经接近美国GDP的1/3。伴随着制造业产值的下降和失业人口增加,2005—2009年间美国总就业人数减少了278万人,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235万人,所占比重高达85%。当美国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泡沫破裂、经济受到重创的时候,内在的就业矛盾及各种矛盾便凸显出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看,工业社会到服务业社会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质变,需要工业的充分发展,同时服务业社会持久稳定的发展也需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工业基础[2]。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对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美国造成重创后,美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再工业化政策以重振制造业。

二、美国再工业化的措施及成效

(一)美国再工业化的措施

为了引领美国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中走出,奥巴马政府把“再工业化”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来策划和实施。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复苏与再投资法案》、“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出口倍增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高端制造合作伙伴”、“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及“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战略部署。表1美国“再工业化”重大举措公布时间法案名称主要内容2009年2月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The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联邦政府提供减税、提高失业支付等社会福利措施2009年12月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

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提供美国重振制造业的背景、优势和挑战2010年3月出口倍增计划

Export Doubling Plan涵盖“再工业化”等四个重点方向:提升制造业出口能力;帮助美国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协助美国企业进入新兴市场;扩大双边及多边贸易谈判2010年8月制造业促进法案

Manufacturing Enhancement Act赋予制造业振兴法律框架,并提供美国制造业降低原材料进口关税与投资美国本土租税优惠等措施2011年6月高端制造合作伙伴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结合官产学研,致力于四方面的工作: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材料从开发到推广应用的时间;投资新一代机器人;开发创新型节能制造工业2012年2月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

A National Strategic Plan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延伸AMP之概念,加强公、私部门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的投资;其次,通过政府部门的适度参与,减低投资风险以及增进企业投资意愿2012年2月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

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政府与企业、学校、非营利组织共同合作,在全美各地成立15处区域制造创新机构,以提升制造业者竞争力与吸引投资(二)美国再工业化成效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美国再工业化的成效,本文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非农人口就业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指数)和美国中高端制造业企业利润三个指标,对美国再工业化的成效进行度量。endprint

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由第二产业产值占其GDP比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再工业化的成效(详见表2和图1)。表22002—2011年美国第二产业产值、GDP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单位:亿美元;% 年份项目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第二产业产值214022173240422580276522854928196256942690228488GDP10642311142211853312623133772140287142915139737144989150757第二产业产值相对量201119920282044206720351973183918551890数据来源:美国总统年度报告

图12002—2011年美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开始推行“去工业化”政策,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从图2和表1可以看出,美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平稳状态,并于2006年开始出现了大幅下降,直至2009年达到历史最低值1839%。自2009年开始陆续颁布《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和“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等一系列推动美国再工业化进程的法案以来,情况出现明显好转,美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于2011年达到189%。

表3和图2是美国在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投资占总投资比重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了美国的“再工业化”绝不是制造业的简单回归,而是“再工业化”过程中,美国增加了对中高端制造业中高新技术的投资,并在2012年达到246%,已经超过美国之前去工业化时的平均水平2355%。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再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表32003—2012年美国政府和私人在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投资及占总投资比重 单位:亿美元;%年份项目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政府709735788847901962955976991023私人85389164995610717111261070898296211074711576总量92479899107441156412027116629937105971173712599比重2407235623652387242023492200221023882460数据来源:美国总统年度报告

图22003—2012年美国设备和软件

方面的投资及占总投资比重2制造业就业人数变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疲软的经济对本国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2010年美国失业率高达10%,高出2007年一倍,就业形势惨淡。

图32000—2014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变动情况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2000年之前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维持在1800万人左右,到2008年下降到1400万人左右;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20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骤减230万人左右;实施“再工业化”后,2010—2013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了50万,此外,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净增工作岗位累计328万,居主要工业国家首位,与其他主要工业国相比,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了29%,德国和加拿大分别增长了24%和19%,日本、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都有所下降。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预计今后五年间,制造业将为美国新增200万~300万个工作岗位。可见,美国“再工业化”对劳动力市场的恢复产生了积极影响。

3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变化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指数)是衡量制造业在生产、新订单、商品价格、存货、雇员、订单交货、新出口订单和进口八个方面状况的指数,是经济先行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衡量制造业的“体验表”和衡量制造业综合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用它可以衡量美国再工业化的效果[3]。

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以50为临界点,高于50表明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则表明制造业处于萎缩状态[3]。自2008年2月开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制造业PMI指数下降到50以下,在2008年10月—2009年4月期间甚至降到40以下。但自2009年美国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再工业化政策后,ISM制造业PMI指数有了显著提高,并保持在50以上。2009年8月—2012年10月,ISM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保持了39个月的上升态势。2013年制造业PMI指数仍然保持强劲的上升态势,并在同年11月上升到573(见表4)。这也说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开始显现成效。

由上述美国制造业产值的相对量与ISM制造业PMI指数显示,美国在实施了再工业化政策后,第二产业产值的相对量与PMI指数均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有所上升,说明美国制造业产业得到恢复,再工业化政策初见成效。

4美国中高端制造业企业利润迅猛增加

在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和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制造业的地位被重新确立,且教育与研发投入相应提高,新技术与新能源产业得到了大量政策与资金支持。美国着重发展新技术新能源产业和高科技产品,意图牢牢占据生产价值链的高端,占据高技术零部件、研发活动和市场与营销、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

对2009—2011年低端制造业企业利润占制造业利润比重和中高端制造业企业利润占制造业利润比重进行比较分析。由图4可以看出,2009年以来,美国制造业中的中低端制造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基本为负,而中高端制造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全部为正,2009—2010年期间增长迅猛,而且在2010—2011年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由此可以推断,正因为得益于美国“再工业化”政策,美国制造业结构中的中高端制造业才能有显著增长,美国制造业正朝着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进行转变。

表52009—2011年美国低端和中高端制造业endprint

企业利润及占总利润比重单位:10亿美元;%年份低端制造

业利润中高端制

造业利润低端制造

业占比高端制造

业占比2009546362060130398720105621181032240677620115113240278107219数据来源:美国总统年度报告

图42009—2011美国低端和中高端

制造业利润占总利润比重三、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全球产业链位置的影响

(一)美国低端制造业流出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遭受打击,中端制造业保持优势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向高端产业转型,在将更多资源充分利用在高附加值产业的同时,加速将产业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造成国际产业转移的低端化。自2009年起,中国劳动力成本出现了显著增长,2009—2012年,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分别以63%、75%、97%、98%的增长速度逐年递增。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逐渐提高,而周边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成本相对较低,如阿迪达斯公司在缅甸工厂工人平均月工资是130美元,折合约800多元人民币,而在苏州,则大约是3000元人民币[4]。较低的要素成本,促使美国的部分低端制造业流向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这种低端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会在短期内对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相当比重的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但是像电子产品、家电和轮船制造业等中端制造业,不仅需要相对完备的生产线、熟练的技术工人、先进的管理模式外,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持。这对于具有制造业基础和较高生产效率、管理组织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的中国来说,如果能够保证工人接受教育及专业培训的水平进而使得劳动力质量能够得到保证,那么,中国将能够继续在新的全球产业链中保证中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美国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的首席制造业工程师斯蒂芬·比勒就曾明确表示,通用电气公司在中国有很多研发业务,并且表示其在上海设立的研发中心对将研发成果融入到中国工厂的生产当中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基于中国市场的良好发展,通用电气公司是不会将生产线撤出中国市场的。由此可见,面对美国低端制造业流出,中国处在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将遭受打击,但会继续保持在中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

(二)美国中高端制造业回流为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产业链高端转移提供了契机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通过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机器人技术和航天飞行器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吸引外来资本流入技术含量高的高端产业与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等政策,推动制造业复兴、促使中高端制造业回流,以占据产业链高端。美国吸引外资进入高端制造业的战略和政策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海外并购的方式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并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转移提供了契机,促使中国企业加强产业链条的完善与升级,使生产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端、高端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向美国高技术产业直接投资或并购,中国企业可以更方便地汲取其中高端制造业的先进生产技术与高效管理模式,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储备条件。

四、中国应对美国再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将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

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放手低端制造业向外流出,在周边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成为制约我国低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仍有很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因此,可以考虑将一些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中国中西部四川、重庆、安徽等省份与城市转移,一方面减轻了北上广每年大量劳工涌入的尴尬现状;另一方面将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此举将减弱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低端制造业的制约作用,保持我国在低端制造业的固有优势。

(二)将低端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推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出口的是低价格、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三低产品”,进口的是高价、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三高产品”。在美国积极地推动再工业化着力发展中高端制造业这一形势下,中国应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但这不是单纯的淘汰低端制造业,而是对传统低端制造业进行改造,更加注重创新,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效率与品质,将低端制造业向制造业价值链高端推进,这是在传统低端制造业的基础上向价值链高端的延伸,而并非单纯是用价值链高端产业替代低端制造业。

(三)与美国开展技术合作,深入开拓美国市场

为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商务部在2011年制定并出台“选择美国”计划,美国各州也相继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以大力吸引海外投资,同时增加了对其重点发展的产业与研发领域的投入资金,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业务关系。中国企业应该借此契机,建立与美国在其重点研发领域的技术合作,共同研发提供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新技术,为中国新兴产业制造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其销售开拓市场[5]。此外,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进入美国市场,吸引和使用当地的优秀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促进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更高端升级。

[参考文献]

[1]左世全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2012(6):142-143

[2]王展祥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38-42

[3]陈直从制造业指数走势看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J]冶金管理,2009(8):31-35

[4]梁睿阿迪达斯关厂,倒闭制造业转型[N]经济日报,2012-07-25

[5]朱颖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3(4):111-115

(责任编辑:董博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国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浅析中国学生如何顺利通过SAT考试
美国大学体育课程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