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肢接触性皮炎伴感染患儿1例整体护理

2015-07-19 10:11陈文江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24期
关键词:脓液脓疱性皮炎

徐 兰,陈文江

(1.合川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重庆401520;2.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湛江524023)

双下肢接触性皮炎伴感染患儿1例整体护理

徐 兰1,陈文江2

(1.合川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重庆401520;2.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湛江524023)

皮炎,接触性; 感染; 护理; 病例报告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来刺激或过敏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皮肤急性炎症或过敏现象,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炎症也可逐渐转化为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疾病,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前者由于接触原发性刺激物(如硫酸、氢氧化钠、金属元素、有机溶剂等)导致急性或慢性皮炎,通常无潜伏期,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停止接触后可好转;后者则是因为患者本身特异性体质而发生的过敏现象,主要是因为接触致敏物(包括皮革制品、化妆品、洗发水、甲醛等)所致,通常具有一定潜伏期,皮损广泛且反复发作,可由皮肤斑贴试验确诊[1]。临床常见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则相对少见。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15年4月收治1例因双腿使用外用药物(具体不详)后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伴感染患儿,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皮肤红肿、脓疱痊愈,表皮组织生长良好出院,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8岁,学生。因双下肢脓疱1 d于2015年4月11日入院。患儿入院前1 d因双下肢皮疹伴瘙痒自行涂抹外用药(具体不详)后出现少许脓疱,并逐渐增多,脓液有恶臭味。入院时查体:体温37.5℃,脉搏79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82/67 mm Hg(1 mm Hg= 0.133 kPa)。患儿营养中等,精神尚可,足背延至膝关节皮肤片状发红、触痛,其间散在脓疱,直径1~2 cm,部分破溃,可见黄色脓性分泌物溢出,双下肢活动受限,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22.36×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9.6%,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03×109L-1,红细胞4.44×1012L-1,血红蛋白123 g/L,血小板计数325× 109L-1,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61.7 mg/L;电解质:钠133.4 mmol/L,氯92.5 mmol/L;大、小便,肾功均未见异常。入院诊断:(1)双下肢接触性皮炎伴感染;(2)菌血症?诊断基本明确后嘱患儿卧床休息,给予头孢硫脒(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化学制药厂,批号:141112110)0.6 g、氟氯西林(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0608122)0.5 g,每天3次,抗感染治疗,并每天清洁创面2次。治疗3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1.94×109L-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7.45× 109L-1,红细胞4.07×1012L-1,血红蛋白114 g/L,血小板计数296×109L-1,CRP 42.9 mg/L,可见患儿仍有细菌感染,但较入院时有所好转。另外脓液、血培养未查出致病菌生长。因此,诊断明确为双下肢接触性皮炎伴感染。在前期治疗基础上继续给予综合治疗,共治疗7 d,第1~2天抽吸1~2 cm脓疱;第3~4天无新增脓疱,脓液减少,皮肤红肿消退,皮损逐渐消退;第5~6天皮肤干燥、结痂,新生表皮开始生长(图1);第7天复查血常规和CRP均正常,好转出院。

图1 患儿入院及治疗、护理后双下肢皮炎变化情况

2 讨 论

对双下肢接触性皮炎伴感染患儿的整体护理体会如下。

2.1 发热护理 接触性皮炎常伴发热,应严密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并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尽量避免用乙醇擦拭,防止患儿对乙醇过敏;做好口腔护理,保持清洁和舒适;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指导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补液治疗;因患儿感染严重需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2.2 饮食护理 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清淡食物,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利于机体修复损伤。

2.3 皮肤护理 保持破溃创面清洁、干净,穿宽松棉质裤子或裙子,暴露创面。修剪指甲,保持创面完整性。对创面进行清洁与护理时给予稀聚维酮碘(5份生理盐水稀释1份聚维酮碘)消毒[2],用20 mL空针将脓液抽出,未抽出的脓液用棉签轻轻捻出脓液,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残留聚维酮碘,待晾干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无脓液的皮肤直接用生理盐水冲洗,待晾干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和控制感染,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衣被遮挡创面。在表皮组织生长期皮肤干燥,患儿瘙痒感增强,选用“洁悠神喷雾剂”进行预防和控制局部感染,同时防止双下肢水分的过度流失。

2.4 减轻疼痛,缓解瘙痒感 寻找过敏原,避免接触易引起过敏的物品如花粉、药物等。按医嘱常规消毒换药、抬高患肢,减轻水肿及疼痛。随着病情好转疼痛减缓,皮肤干燥,表皮组织开始生长,瘙痒感增加,护理时应减少局部刺激,操作集中进行,避免搔抓,不宜用热水烫洗,避免强烈日光照射及风刺激;鼓励患儿大量饮水,每天至少2 000 mL,保持皮肤水分。瘙痒发作时分散注意力,可起到减轻瘙痒的作用如看视频、听音乐、读书、与家人聊天、手工折纸、拼图等,让患儿的家属陪患儿玩耍,鼓励患儿表达其感受。也可采取降低室温、轻轻拍打患处、棉签轻拭等方法缓解症状。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止痒如氯雷他定。

2.5 加强感染监控 加强对患儿病情的监控,做到及时对创面分泌物进行培养和环境卫生监控。让患儿参与防护措施,及早发现并控制感染。做好床旁隔离,减少或防止细菌的入侵;静脉输液时避免或尽量远离创面;注意妥善保护创口,避免接触异物。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相关规定。观察患儿有无再次感染征象如发热及局部炎症表现加重,发现后及时告诉医生给予处理。

2.6 预防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为骶尾部压疮、下肢静脉血栓、下肢局部破溃坏死或经久不愈等。正确评估骶尾部皮肤完整性和弹性,严格执行交接班。同时正确搬动患儿,避免拖拉患儿皮肤。做好晨、晚间护理,确保被褥柔软、整洁,保持床单位清洁,及时清扫皮肤碎屑,保持骶尾部皮肤清洁、干净。注意观察双下肢红肿、肤温,扪及足背动脉观察感觉运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7 心理护理 儿童神经系统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患儿对医院有惊恐和不安情绪,所以,护士应关心、体贴和爱护患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更要细心、耐心。及时向患儿的家长认真、仔细地讲解救治原则,使其能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对于一些哭闹、有抗拒心理的患儿医护人员更要有耐心,要针对每例患儿个性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疏导,给患儿亲人般的温暖,使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应注意让患儿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劳累,也要避免精神紧张。

2.8 健康教育 接触性皮炎的健康教育原则为皮肤保养、生活规律、心情调适3项重点。

2.8.1 皮肤保养 保持双下肢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紫外线照射6个月,外出打遮阳伞或涂防晒霜,防止形成色素沉着;避免大量出汗及剧烈运动;减少酸、碱刺激如慎用碱性较大的肥皂及沐浴液等。

2.8.2 生活规律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餐,可根据个人饮食习惯烹调食物,少食多餐;注意保持情绪愉快;早睡早起,培养良好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兴趣爱好,适度锻炼。

2.8.3 心情调适 瘙痒与神经、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情绪不佳可致躯体症状加重,同时身体不适亦会影响情绪,导致低落、挫败感等[4-5]。

总之,本例患儿采用整体护理,促进了皮肤红肿、脓疱的痊愈及表皮肉芽组织生长,帮助减轻患儿疼痛、缓解瘙痒、提高患儿的治疗信心、降低相关并发症,使患儿康复出院,得到患儿及家属的认可。在整体护理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瘙痒难忍时不能自控,对该类患儿除分散患儿注意力外重点是帮助控制瘙痒感的产生,因此,在表皮组织生长期将吸收水分的油剂软膏换为保湿的喷雾剂。临床护理中应详细调查询问病史,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监测患儿病情,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做好破损皮肤的护理,指导患儿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如卫生知识、用药常识等,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过敏与临床免疫专业委员会.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1):8-10.

[2]洪学军,何标,曹军华,等.3种活力碘稀释剂的杀菌效力观察[J].中国药房,2008,19(19):1503-1504.

[3]张丽英.敌敌畏经皮肤接触中毒致小儿接触性皮炎13例护理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2,19(8):80-81.

[4]Twycross R,Greaves MW,Handwerker H,et al.Itch:scratching more than the surface[J].QJM,2003,96(1):7-26.

[5]金荣,解海霞,刘艳,等.烧伤后瘢痕瘙痒患者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5,30(2):38-3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4.072

C

1009-5519(2015)24-3851-03

2015-08-27)

徐兰(1989-),女,重庆永川人,主要从事儿科护理工作;E-mail:yezi62002413@163.com。

猜你喜欢
脓液脓疱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研究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乳腺炎患者乳腺脓液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无菌性脓疱病研究进展
未成年人角层下脓疱病及文献病例分析
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