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楸园读《论语》之《学而》篇(下)

2015-07-20 02:51山西刘毓庆讲述贾娟娟整理
名作欣赏 2015年19期
关键词:好学子贡诗经

山西 刘毓庆 讲述 贾娟娟 整理

经典重读

椿楸园读《论语》之《学而》篇(下)

山西 刘毓庆 讲述 贾娟娟 整理

本期刊发《学而》篇解读的下半部分,刘毓庆教授在研究总结古今各家讲本的基础之上,取其正解,并力求对接当代人的精神诉求和价值指向,对每一则都做了最新阐释。这种阐释,看似浅易,实则下足了工夫。

《论语》 《学而》篇 新解

丧祭礼的意义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一章讲丧祭之礼的意义。

“慎终”指慎重地为老人送终,即为父母办丧事;“追远”指“追念远祖”,即祭祀祖先。朝鲜丁若镛说:“终者,亲之末也;远者,亲之逝也;慎者,防其有差失,谓丧礼也;追者,若将逮及然,谓祭礼也。”①归,趋向;厚,敦厚。这里指民风趋向于敦厚。

这里表面上谈的是关于丧礼与祭礼的问题,实则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人们在对待丧礼及祭祀问题上,有多种不同的态度,即有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认为,为死去的人破费,完全没必要,不如把钱留给活着的人。像墨子主张节葬,就是这个意思。今人也多如此认为,但大多是出于功利的考虑,其所关注的是眼前的物质利益。另一种则是从道德上考虑的,关注的是人类社会长治久安的问题,曾子在这里所谈的即是这个问题。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太多了,他们去世后,我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认真慎重地举行送终丧葬仪式,这表达的是一种感恩情怀。也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亲人的感念,才能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安定。感恩是历史记忆的反映,记住给自己以生命的祖先,以及生养自己的父母的恩德,推而广之,记住在前进道路上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个人,并用不同方式进行报答,这是一个人应有的道德。感恩不能用经济尺度衡量,而是以良心的安定为原则的。因此,“慎终追远”的仪式,有利于人民德性的培养,可以建立起社会的道德理念,有效地遏制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行为发生的频率,使人民的道德意识加强,变刻薄为敦厚,社会风气也会由逐利而转为重义。“慎终追远”虽有损于眼下的物质利益,但有利于长远的世道人心的修复,所以儒家很重视丧礼和祭祀。需要注意的是,“慎终”只是讲严肃认真地对待丧事,并不是让破费。

孔子是如何采集信息的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此章是孔门弟子关于老师的一个小型讨论会,讨论的具体问题是孔子采集信息的方式、手段,而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则是孔子的为人。

子禽姓陈名亢,臧庸以为其为《仲尼弟子列》中的原亢禽。子贡姓端木,名赐。他们都是孔子的学生。至,到;是邦,这些国家;闻,听到,得知;政,政治事务情况;求,求取;与,欤,疑问助词;抑,还是;与,给予;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俭,俭朴;让,谦逊;其诸,或者,表示推测。大意是说: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必然能很快获得这些国家政治状态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他自己搜集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给他的呢?子贡的回答是,老师是以他那美好的品格获得的,他的求得方式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很快知道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对这一点,跟随他周游列国的弟子们感到很惊奇,因此子禽才就此问题问子贡。子贡的回答披露了两个信息:第一,夫子不必要专门去搜集政治信息;第二,夫子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好品格获得信息的。这五种品格是仁厚之心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工作作风、人格表现。这种表现会产生很大的人格魅力,使人尊敬、信任、依赖,从而视他为自家人,愿把心里的话告给他,并希望从他这里获得解决的办法。因而此章表面上是探讨孔子获取信息的方式,实际上讲的是孔子的为人,是孔子为人方式的楷模意义。

遵父之道谓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此章重在解释“孝”,但不是从理论上解释,而是从具体行为上来说明。

志指志趣,没指死,行指行为。大意是说:一个人是否孝,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认识角度。父亲在世时要看他的志趣,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三年能不改变父亲的原来做法,这也可称得上是孝了。

在《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事物的解释,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像忠、孝、仁、义之类,他不是去定义概念,而是根据具体事物、具体对象来回答。像这一章,应当是有所指的,很可能就是指孟庄子。《子张》篇说孟庄子之孝,“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凡是这样的回答,都带有局限性,难做普遍的推衍,因而不可将此作为孝的标尺来衡量每一个人。但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对孝的认识上,即对其思亲之情的把握上,“观其志”,是观察他的理想;“观其行”,是观察他对于父道的坚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并不是不管父亲的路线正确与否都坚持,而是不能彰父之过,要用和缓的方式调整方向,纠父之过于不知不觉之中,以此表示对父亲尊严的维护。

礼与和的关系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此章所讲的是礼与和的关系问题。

用,功用;和,和谐;贵,重要;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斯,此;美,好;由,从;节,节制。大意是说:礼的功用,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和谐。先王之道在这方面表现得最好,无论大事小事,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和谐状态。但搞和谐不是没有原则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放弃了礼的规定、要求,这也是不行的。

“礼”是行为须遵循的规则,“和”是应该达到的客观效果。对“礼”来说,“和”是功用,也是在礼的操作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所谓“贵”,就是可贵,最值得看重、关注。先王治理国家,之所以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而实现“和”的目的,就是因为有礼。“礼”是体,“和”是用,二者是本与末的关系,不可颠倒。如果礼行不通,为了达成和谐而将就行事,违背礼的原则,这也是不行的。有人把“和”释作恰当,似乎有些说不通。因为如果说礼的可贵之处在于遇事做得恰当,那么恰当本身具有适度、合理的意思,“为恰当而求恰当”本身就是合于礼的,这有何不可呢?周人讲礼乐,礼强调的是节,乐强调的是和,《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②又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从属于礼,和必以礼节之。”③因此此章在说礼与和的关系中,亦隐括了礼与乐的关系。

信、恭要有原则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行为当以礼义为原则的问题。与人言语相约谓之“信”,日后去兑现诺言谓之“复”,敬以待人谓之“恭”,声誉受损谓之“耻辱”。近是切近,义是道义,礼是行为规定。因,通“姻”,由婚姻结成的亲戚,也叫外亲,这里指亲近外亲;亲,亲属;宗,尊崇,取法。大意言:约信承诺,只有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才可以兑现;恭敬行为,只有在不违背礼的前提下去做,才能远离耻辱。亲近外亲,只有在不疏离亲属关系的前提下,才值得取法。

讲究诚信,为人恭敬,亲睦外亲,这似乎是美德,是礼义行为,但信似义而非义,恭似礼而非礼,“姻”似“亲”而非血缘之亲。不考虑道义,而盲目地讲究诚信,这样便有可能保护了自己,却危害到他人或社会。谦恭固然是善行,但违背礼的规定,一味地谦恭,低三下四、献媚取宠,这样虽可能获得一己私利,却会令声誉受损,为君子不齿。亲近外亲,固然是可以的,但因利益原则,依赖妻族,疏离血亲,这便违背了亲亲之道,违背了礼义。而这三者,恰恰是世人容易犯的毛病,故有子对症下药,提出了“近义”“近礼”“不失亲”的原则。

好学的三方面表现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章主要讲好学的问题。

饱是满足,安是安逸,敏是勤快,慎是谨慎,正是匡正。大意是说:如何才算好学呢?对君子来说,吃饭不追求满足口舌之欲,居住不追求舒适安逸,做事勤快(多做事),说话谨慎(少说话),主动靠近有道德的人,向他们求教,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样便称得上好学了。

这应当是有人请教“好学”的问题,孔子根据提问的对象所做出的回答。提问的人,其身份应该是“君子”,故孔子以君子好学作答。孔子在这里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关于生活追求的,涉及了价值取向问题。学习是一个追求道的过程,而食务求饱、居务求安,此一人之所欲,恰恰是求道的最大障碍。所以君子在生活上必须抛开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诚心向道。第二层是关于言行的,学习的目的在实践,最终要落实到言行上,要多做少说,抛弃世俗之人那种嘴勤手懒的不良作风。第三层是关于心态的,抱着学习的态度,常向有道德的人求教,匡正自己的错误,抛弃世俗之人师心自用的毛病。诚心向道,言行不苟,虚心求教,这样就称得上是好学了。朝鲜魏伯珪说:“饱与安亦非君子所恶,但求之则不可。有一分之求,丧心一分;有二分之求,丧心二分。初头以一分为所枉者尺所得者寻而求之,毕竟无所不求,全丧心性。”④

富人更要注意守礼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章讲处理贫富的问题。

无,不;谄,奉承;骄,傲慢。诗,指《诗经》,这里引的是《诗经·卫风·淇奥》中的诗句。加工骨料叫切,加工象牙叫磋,加工玉料叫琢,加工石料叫磨,这里是比喻品德修养。其,应当;斯,此;赐,子贡的名字;诸,之;往,过去的事,即已知者;来者,未来的事,即未知者。大意是说:子贡向孔子请教处理贫富的问题,贫穷了还能有骨气,不去巴结人,富有了也不骄纵傲慢,看不起别人,这样做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但不如贫穷时保持快乐的心境,富有时能以礼自持的人。子贡马上领悟到了孔子要他“以礼自修”的意思,于是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是否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孔子马上高兴地赞扬了子贡的悟性,认为他能举一反三,可与自己一同谈论《诗经》了。

这里,表面上讲贫富两种身份在多种不同的境遇中应该持有的人生态度,实则主要强调富者应该坚守的原则。要明白《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历史筛选的,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此章也不例外。子贡是孔门弟子中的一位大款,据司马迁说,他“家累千金”,“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骋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孔子名扬于天下,实赖子贡之力(见《仲尼弟子列传》《货殖列传》)。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行为如何,意思很明显,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而且是他自己引以为自豪的,但他不好意思直说,所以拿“贫而无谄”为“富而无骄”作陪衬,作为一般性问题,向孔子请教。在常人看来,财大气粗,这是通病,若能“富而无骄”,便是高人。可能子贡希望自己如此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并赞许,而孔子却借此机会,含蓄地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贫而乐,富而好礼。”所谓“贫而乐”,就是忘却物质层面上的追求,在道中获得精神的快乐,也就是安贫乐道。但孔子回答的主体不在此,而在“富而好礼”,这是针对子贡而言的。“骄”只是不傲慢,“礼”则是严守规矩,不能有僭越行为。这一点却是富有者最容易犯的大毛病。孙奇逢说:“夫贫者气慑,不期谄而谄至;富者气隆,不期骄而骄至。”⑤自己钱多了腰粗了,虽说没有瞧不起哥儿们,但在行为上却横了许多。在钱能通神观念的引导下,许多事情都不按规矩来了,也不知道加强自身的修养了。春秋时礼崩乐坏,根源就在有钱人。所以孔子提出一个“礼”字,要子贡警惕,注意以礼修身,以礼行事。子贡是极聪明的人,因此在应答中,抛开了“贫”字,专谈礼的修养问题,但他不是明言礼,而是引《诗经》上的话,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老师意思的领会。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象牙和玉石的四种方法,在这里的意思是,人以礼修身,就像加工象牙玉石之类一样,要不断打磨,精雕细琢。孔子读《诗经》的原则是“思无邪”,而子贡能把《诗经》与以礼修身联系起来,正是“思无邪”的表现,所以得到了孔子的赞许。朝鲜林泳说:“此不惟贫富之间,凡位势高下交际俯仰之间,皆可验察。才有一分奉陪之意,便是谄;才有一分简忽之念,便是骄。常人之情能免此者极寡。若未免此,虽有醇行高材,终为俗物矣。无谄无骄切不查容易看,学者当从此立脚,然能乐而好礼,则无诤无骄又不足言。盖无谄无骄是就贫富上着力,乐而好礼是就本原处用功。自家胸中实有所乐,实有所好,则自当超然于事物,贫不知贫,富不知富,岂复有谄骄之患耶?”⑥

理解万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里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患,忧虑;不己知,不了解自己。意思是: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别人。

这一章可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不要怕“人之不己知”。君子立身,贵在内修,不在浮名。别人不了解、不理解我,错在他不在我,我有何患?第二,要了解、理解人。人有美德,而我不能知,或其有邪曲之心,而我不能察,这错在我,它会影响我对事物的处理和判断,这岂能不患?人不知我,于我无损;我不知人,其害能测。再从生活中的常情言,与人相处中,最重要的是理解人。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求得别人的理解,这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方式,故说“理解万岁”。如果一味地责怪别人,自己却不反思,不能以一种同情的态度对待别人,这样,关系就会搞僵。戴溪说:“人不知我,在我不害其为贤;我不知人,在我则不贤矣。此固君子之所患也。”⑦

①〔朝鲜〕丁若镛:《论语古今注》,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韩国资料集成》本,第31页。

②③〔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乐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90页,第988页。

④〔朝鲜〕魏伯珪:《读书札义·论语》,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韩国资料集成》本,第15页。

⑤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⑥〔朝鲜〕林泳:《读书·录·论语》,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韩国资料集成》本,第55、56页。

⑦〔明〕戴溪:《石鼓论语答问》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9页。

作 者: 刘毓庆,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赋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贾娟娟,山西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编 辑:张勇耀 mzxszyy@126.com

猜你喜欢
好学子贡诗经
子贡如何花钱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不知不识
诗经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现代诗经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担心等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