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脏手术后急性心功能衰弱的护理

2015-07-20 18:14栾峦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心脏手术护理

栾峦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护理干预对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脏手术后急性心功能衰弱患者的影响。方法 50例心脏手术后急性心功能衰弱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同时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0%(24/25)、8.0%(2/25)与对照组84.0%(21/25)、16.0%(4/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脏术后急性心功能衰弱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改善患儿临床各项指标,提高疗效。

【关键词】心脏手术;体外膜肺氧合;急性心功能衰弱;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体外膜肺氧合是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流到体外,经膜肺氧合后再使用体外循环机将血液灌流到体内,使患者心肺得到充分休息,同时为患者心功能及肺功能恢复争取时间[1]。急性心功能衰弱是心脏术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脏术后急性心功能衰弱患者,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发生褥疮等并发症而影响患者的疗效,甚至会中断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所以,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并发症等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明显成效,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心脏手术后急性心功能衰弱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10岁,平均为(6.5±1.5)岁;比较两组年龄等资料,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同时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如压疮护理等,如下。

术侧肢体需制动,因此需严密观察患者术肢的血运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每日需拍摄胸片,这样能够及时观察患者心肺功能和各种管路是否存在移位情况。观察氧合器与各管路的连接是否紧密,禁止往管路中加药和输血等。每天需给患者补充营养,根据患者皮肤弹性等来适当补充液体。持续少量胃肠营养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同时还能避免发生消化道出血。严密观察患者伤口和大便以及皮肤黏膜是否存在出血倾向。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等。为了避免患者发生感染,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严密观察患者伤口是否存在红肿等情况,及时更换伤口敷料,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等情况。做好细菌培养工作,并根据培养结果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此外,每2~3 h要协助患者翻身,并对容易受压的部位垫软枕和气垫等。要保持床单整洁、平整,大小便后及时冲洗,加强营养,提高其抵抗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采用t、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指标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51.9±4.6)mmHg、中心静脉压为(18.2±2.0)cmH2O、心率为(123±8.0)次/min、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1.2±2.7)%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52.1±4.7)mmHg、中心静脉压为(17.7±2.3)cmH2O、心率为(124±8.2)次/min、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0.9±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存活率和并发症

观察组:存活24例,死亡2例;并发症:出血1例,褥疮1例;对照组:存活21例,死亡4例;并发症:出血2例,褥疮2例;观察组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0%(24/25)、8.0%(2/25)与对照组84.0%(21/25)、16.0%(4/25)比较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脏术后急性心功能衰弱的主要优点:其能够在床旁插管且能快速预充,患者在心功能恢复后可在床旁拔管。在拔管前可暂时性停止辅助来评估患者的情况。双心室辅助和心肺支持以及改善患者全身氧合,与心室辅助装置布局,其的费用较低。然而其的主要缺点为存在出血并发症。所以,本次研究对患者并发症如出血和压疮等进行必要的护理,同时是应用前需严格评估患者的情况和掌握体外膜肺氧合的适应证,使用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临床体征,并严格使用抗凝监测质量。经过此次治疗和护理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观察组患者存活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脏术后急性心功能衰弱患者,并对患者实施出血和褥疮等护理,能有效地避免患者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同时减少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晋 瑾,汪 慧,肖 进.1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急性肺出血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3,20(15):45-47.

[2] 李雁平,李春芳.体外膜肺氧合的并发症及其护理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28):3080-3082.

[3] 刘 莉.体外膜肺氧合疗法主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2012,20(03):182-184.

[4] 夏 梅,叶茂婷,陈 巧,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内直视术后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J].重庆医学,2012,41(20):2114-2115.

[5] 丁迎新.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27):2445-2447.

猜你喜欢
心脏手术护理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不良精神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情志顺势心理治疗研究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探讨心脏手术周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中长期手术疗效
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探讨
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对老年患者心脏手术麻醉后并发症预防探讨
康复护理措施在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观察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