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制造的顶层设计

2015-07-21 05:12谢九
时代报告 2015年5期
关键词:顶层强国制造业

谢九

作为未来10年中国制造的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以及五项重大工程无疑都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所在,可算是一份相当详尽的规划设计。不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实从来都不缺乏类似的顶层设计,比如近年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但是并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效果。如何让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空想,可能是这份战略规划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10年之内,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升级的顶层设计。按照工信部副部长苏波的介绍:“2014年,由工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20多个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50多名院士、100多位专家来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这‘三个十年最终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要实现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就是第一个十年我们要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到2035年,我们要进入世界强国的中位;第三个十年,我们要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中国制造2025》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依托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参与国际分工,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的比较优势逐渐被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取代,以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的出路;而从高端制造业来看,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开始再工业化浪潮,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挑战,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制造业,传统的中国制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市场来看,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快速上升,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8000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廉价中国制造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人在近年来纷纷奔赴海外购物,包括近期去日本采购马桶盖事件,充分体现了国内制造业已经大大滞后于人们的消费需求。

在中国的制造业优势逐渐消退之际,德国的制造业在金融危机后逆势而起,凸显了高端制造业在当下的需求。2013年,德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2600亿美元,而中国的贸易顺差是1950亿美元,德国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顺差国,2014年,德国再次蝉联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的称号。为了提升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德国在2013年首次正式提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概念,成为德国制造业的战略宏图。工业4.0提出以来很快就成为全球热点,并且迅速吸引了中国的关注。2014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德国国内众多工业4.0的核心企业随访,和中国探讨合作的可能性。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

中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德国工业4.0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制造的自身特点,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版本。对于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异同,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3月份访德期间做出了这样的比较:“共同点是,两个战略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到来,着眼于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支持的智能化生产。不同点是:一、两国的制造业基础不一样,德国是制造业强国,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占世界制造的20%,但有点‘虚胖,不强。二、发展阶段不一样,德国已完成工业3.0,而中国工业化发展历史不长,大部分还没有自动化和数字化,尚处在工业2.0阶段,部分达到3.0水平。所以,中国发展工业,要2.0、3.0和4.0齐头并进。”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其中,九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型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十大重点领域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解决长期制约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作为未来10年中国制造的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九大任务、十大重点领域以及五项重大工程无疑都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所在,可算是一份相当详尽的规划设计。不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实从来都不缺乏类似的顶层设计,比如近年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但是并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效果。如何让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空想,可能是这份战略规划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制造始终难以摆脱低端的形象,无法和德国、日本这些制造业强国比肩,除了纯粹技术实力的差距之外,外部制度环境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中国制造长期以来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淡漠、“山寨”文化盛行,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形成了原创受打击、“山寨”获奖励的传统,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无疑将很多具备潜力的中国制造扼杀在襁褓之中。

另外,中国制造业长期大而不强,和地方政府对落后产能的保护也不无关系。出于拉动GDP增长和保护就业等因素的考虑,很多传统制造业即使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也会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苟延残喘地存活下来。这些僵尸企业不能依照市场法则予以淘汰,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有限的社会资源,落后低端的产能占用越多的资源,留给先进产能的资源就会更加有限,所以中国制造业想要实现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是必经之路。

中国经济的增长结构,注定了实业立国在中国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从表面上看,房地产带动了下游众多行业的发展,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事实上,日益飞涨的房价挤压了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十分艰难。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的暴利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相比之下,从事制造业带来的利润显得微不足道,这也就刺激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向房地产转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谈何升级?

在德国,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化工是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从来和支柱产业无缘,德国政府历来以高税率遏制炒房,这使得德国房价长期保持稳定,在保障居民住房需求的同时,也避免了社会资源过度流入房地产,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下,德国制造能够领先全球也就不足为奇。如果我国经济结构不能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社会资源始终向地产和金融等领域倾斜,这也就意味着实业立国在中国没有坚实的基础,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也就遥遥无期。

猜你喜欢
顶层强国制造业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秦晋争霸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