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中乾坤

2015-07-21 05:21林迪
时代报告 2015年5期
关键词:南阳玉雕玉器

林迪

自2004年起,每年4月末5月初,南阳市都在举办“玉雕节暨国际玉文化博览会”以传播南阳的玉石文化。其实早在2008年,南阳市镇平玉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位来自镇平的雕刻者在刻佛像

打开厚重的中华文化史,玉文化犹如一本古朴的线装书,墨香四溢。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底蕴,汇人文之精美、容历史之精华、纳艺术之精髓而博大精深,独具魅力,被誉为“东方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玉文化在中原,中原玉文化集中在南阳,最为著名的是南阳的独山玉,玉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历史悠久。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玉器是距今5000年的黄山(今南阳卧龙区)仰韵文化遗址出土的独玉铲、玉瑛。这一时期玉器造型多为直方、圜曲、复合三种系列,诸如象征王权的钺、祭祀神明的琮、象征苍穹的璧,在琮、璧、瑛等礼器上还留有类似工艺痕迹的“经事符号”。这一博大精深的史前玉文化为华夏文明砌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千年独玉

玉石最著名的典故当属“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是那样惨烈,和氏为此付出双腿。和氏璧后为历代帝王奉为价值连城的传国之玺,屡遭变故,多次失而复得,无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为之折腰,玉石的价值也从珍宝直上升为神器,为王者尊。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时期有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非同寻常的石头,认定内藏有美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结果两人不识货,还生气,卞和两只脚都给砍了。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想献宝,就抱玉哭于荆山下三天三夜,泪雨成血,文王得知,派人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而哭,痛心的是珍宝被人看作石头。”文王十分感动,召见他并请能工巧匠“会诊”,琢其璞打开验看,果得一罕见之美玉,文王速命工匠雕琢成一块白璧,作为传世之宝。为纪念、表彰卞和的功劳,更因感其耿直忠心,特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尽人皆知,鲜为人知的是,“和氏璧”有可能是独山玉,而楚人卞和有可能是镇平人。宝玉石专家李劲松和江富建等人都对此有所论证。

和氏璧外包有璞,为白玉,但“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独山玉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外表极易风化成璞。独山玉有白玉,是其最上等玉料,独山玉料以色带产出,即一块独玉正面看是一层白玉,侧面看可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白玉、绿玉、紫玉等,和“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对应。

卞和可能是南阳镇平人,原因有四:其一,南阳是楚重镇,镇平当时是楚邑,卞和是楚人,有居镇平的可能;其二,卞和是识玉者,当时镇平玉人多,识玉者多。其三,镇平历史上也曾有“骑帝山上多金山下多玉”的记载,春秋时镇平所用玉料,多属独山玉、蓝田玉、绿松石等。蓝田玉和绿松石都与楚山、荆山较远,唯独山玉与楚山、荆山较近,卞和所得的玉有可能是独山玉或是镇平所产的某种玉。其四,卞和姓卞,玉为和氏璧,镇平县至今仍有卞庄、和营两自然村,村民可能与卞和有亲缘关系。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还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封建色彩,王室皇家生前用玉,死后殓玉并茂,方显尊严权威,在南阳发掘的汉墓中发现了大量的葬玉。

唐宋元明清时期,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玉人巧妙地处理了形与神、骨与肉的关系,出现了佛教、人物、花鸟题材的新玉器,推动玉器迈进艺术殿堂,使玉文化呈现世俗化、生活化的新趋势。宋元明清时代,琢玉技术显著提高,宫中设立了“玉院”,同时,民间玉业日趋发达,玉器流行。清光绪年间记载”予山产玉……北夏之民,多冶玉为生”,说明当时南阳独山玉的采磨十分繁荣,玉加工已成为了一种产业营生。

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曰:“宛珠之簪,傅玑之耳,阿缟之衣,锦乡之饰”。汉代玉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张衡《南都赋》中记载:“于显乐都……其宝利珍宝,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以速远朋,嘉宾是将,揖让而升,宴于蔺堂,珍馐琅玕,充溢四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对独山玉及玉文化氛围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魏丽道元《水经注》载:“南阳有豫山……山山出碧玉”。南朝陶弘景云:“好玉,出蓝田及日南、南阳”。元代玉料开发仍盛,玉料供给“玉院”,忽必烈命玉匠用独山玉琢成了我国玉器史上第一件大作品——“渎山大玉海”。

清代独山玉开采仍兴而不衰;工艺日趋精湛,玉器品种更为繁多,玉匠名师巧夺天工,超越百代。光绪县志记载“予山产玉……北居之民,多治玉为生”,说明当时南阳开采、加工玉石十分繁荣,工艺品畅销海内外。

一个农民的玉雕故事

镇平人所构建起的“玉石帝国”,有一个难以被忽略的奠基人。

这个人,就是仵永甲,是一位农民。

没有仵永甲,也许就不会有镇平人驰骋中国玉石界的今天与未来。

仵永甲(1878年~1952年),镇平县石佛寺镇人,著名琢玉工艺家、雕刻家,中国四大制玉名人(烈裔、邱处机、陆子冈、仵永甲)之一,代表作品有《滚龙玉鼎》《济公》等。

“四大制玉名人”只是一说,他是镇平玉雕的奠基人,却毋庸置疑。

仵永甲出身贫寒,弟兄四个,原本居住在伏牛山,没有地种才移民出来,因为贫困,40多岁才结婚。仵永甲14岁开始当学徒,身体瘦弱,当时师父不想收,怕他干不了家务活。他的师哥很同情他,说我替他把家务干完,这样师傅才收了他。仵永甲做的活儿很快就超过了师哥。

刚开始做玉时,仵永甲穷得连玉车床上脚蹬的牛皮都买不起,但他并不以为意,苦练自身技艺。仵永甲注意观察生活,常以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为样本,力求新颖别致,逼真细腻。天纵英才,势必与天地相往来,师法自然——他以现实生活中实物为样本,雕琢的青蛙、螳螂、蝈蝈,栩栩如生。学徒不到三年,仵永甲在家乡已崭露头角。别人看着模型才能做,他看见啥就能做啥,看见别人扎的纸扎,回家马上就能做。五年后,他离开了师傅,开始独立制作,并建了一个玉作坊,带徒数人。在仵永甲之前,镇平本地的匠人们只能做些烟袋嘴、玉帽扣之类工艺粗糙的小件,自他开始,才开始做人物、花鸟炉瓶等。他的雕刻技艺日渐成熟,所雕观音慈祥可亲,神佛罗汉各具神采,关公岳飞威武肃穆。他对徒弟们说:“做人物不要只注重外表,要认真研究人物的骨法。”他主张多做立体雕人物,少做浮雕人物,只有通过立体雕,才能锻炼艺人的造型基本功。

清末民初,镇平玉雕主要生产帽花、手镯之类的装饰小品。仵永甲不但雕琢昆虫、动物,而且雕起了关公、济公、岳飞、观音、如来和道教中的真人。

是仵永甲把镇平玉雕引向雕琢人物、花鸟、瓶炉等陈设性摆件的轨道,让镇平玉雕整体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

《镇平县志》记载:1914年秋,南阳镇守使吴庆桐看到他的作品后,请他到南阳琢玉,做了两尺多高的《滚龙玉鼎》;1915年,袁世凯称帝,吴庆桐请仵永甲为袁世凯雕琢了一套酒器,深受袁世凯喜爱;1915年,袁世凯病重,吴庆桐再请仵永甲为袁世凯雕琢香炉、龙钱、凤钱等,其后,香炉等随袁世凯葬在安阳袁林。

不说吴庆桐,不道袁世凯。

无论如何,一个农民“通了天”,镇平玉雕“通了天”。

仵永甲的作品中有一件名为《滚龙玉鼎》的玉雕,高二尺有余,鼎的正面浮雕八仙庆寿图,两边透雕二龙戏珠,还有一对能转动的玉环,轻轻碰之,便发出清脆的声音,此玉雕曾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而在镇平,仵永甲传世作品只有一件,就是《济公》。济公手托酒壶,睁着大眼,张着大嘴,半裸身躯醉坐于地,颇为生动传神。破帽、眉毛、眼珠是黑色的,其他部位,都是一色的白。作品不足半个手掌大,济公的形象幽默中带着一丝淡淡的苦涩。仔细一看,济公后颈的脊骨一节节清晰可触,手拿的破扇子筋络一丝一缕,完全写实。

如果没有仵永甲“通天事件”深远回响,试想:1949年后,在南阳玉器厂已经兴办的情况下,国家是否会在不产片玉的镇平布局镇平县玉器厂,特别是石佛寺玉器厂,而且石佛寺玉器厂布局乡野,艺人亦工亦农,还是“全国11大外贸口岸公司重点货源单位”。

抗日战争,镇平玉雕几乎艺绝人亡。

如果不是1949年后兴建了石佛寺玉器厂,等到1978年,镇平玉雕真的会是艺绝人亡。

因为国家在镇平布局玉雕企业,镇平玉雕在那个特殊时期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倒因为国家急需赚取外汇,而获得大的发展:1971年,全县玉器生产厂家发展到139个,从业人员5418人;1974年,全县外贸收购玉器949.6万元,占全县外贸收购总额1490万元的64.6%,镇平由此成为河南省外贸系统第一个勇超1000万元大关的县。1995年,镇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

玉器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全国做玉器生意的人中有1/3是镇平人;每天从镇平发往国内大中城市的100多辆大巴车上,大部分乘客是做玉器生意的镇平人;北京王府井、西单、潘家园的玉器市场上,店主十有八九是镇平人……

如今,镇平人已左右着中国玉石玉雕市场。

镇平玉雕的当代风格

镇平玉雕虽然进入产业化发展的阶段,但是仍然有许多秉承“工匠”精神的艺术家潜心创作。镇平居于中原,它的玉雕博采南北之长,既有京津派的雄浑豪放,也兼苏扬派的婉约细腻,造型生动逼真、雕刻精细入微,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中部风格。其中的代表作亦璀璨如星辰:国家级珍品翠玉“九龙花薰”,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独玉“鹿鹤同春”,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双层大型转动翡翠花薰“哪吒闹海”巧用浮雕、透雕、镶嵌技术,玲珑剔透,荣获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另有独山玉“姜子牙封神”“万里长城”“麻姑献寿”等270多件工艺精品,先后获得省、部优和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镇平玉雕的当代风格或许可以从其传承人仵海州的作品中窥见一二。他的作品以独山玉的材质特征为根本,以俏色的手法为主导,根植中原文化,展现生活意味,促成了独山玉雕的写实主义。独山玉的写实,是将人在生活中的真切感受悠悠道来,它是亲切的、自然的,与独山玉不事张扬的气质相辅相成。他的作品《妙算》《石破天惊》《黄山云影》《红旗渠》等都深具此特点。特别是《红旗渠》《壶口春晓》这两件作品,就是通过具体的题材展现一定的文化母题,在生活场景中把乡土的文化气质塑造出来。耕作的人、收获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各色生活,这是他创作的重要命题,人物与土地的念念深情,就在独山玉中得以实现。这样的一个乡土气息,这样的一个农耕情结,已经深深影响了独山玉雕的整体局面。

熟悉仵海州的人都知道,他擅长人物、花鸟、山水等玉雕产品的设计和创作,对各种玉料尤其是对南阳独山玉的研究开发利用有独到的见解。在玉雕设计中对独山玉俏色、纹理的巧妙构思和运用,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独山玉的自然美,又以独特的创意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对独山玉黑白料俏色的巧妙运用,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玉石原材料资源,同时又增添了许多玉雕新题材和新品种。

仵海州说,他喜欢大自然的东西,喜欢大手笔、大面积,因此,他的很多东西都带着巧色,这或许就是他个人的创作风格。他认为:对每一块原材料来说,肯定只有一种形式和题材是最适合它的,只有创作者找到了它,才能赋予它以生命。作为设计师,首先要和石头进行交流,有时候一块石头他会放几年,就是一直在考虑,在寻找一种最佳的题材和表现方法。如果总结他的作品特点的话,那就是,在独山玉雕上,努力发掘作品的生命感,在富于乡土气息的情致气韵中把生活雕刻出来,从而展示各色的生活,诠释出这个生活状态下的人们的情感体验,将它上升到生命体验的高度,让玉雕作品成为生命的传达。

从事玉雕30余年,亲身经历了玉雕的发展变化,注定仵海州在玉雕方面有着与别人不同的认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对美的追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玉雕大师们不断创新自己的作品。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的灵魂,更是其魅力所在。”

多年来,一大批南阳玉雕的先行者们开始了自觉的艺术追求,将本土的文化底蕴和本土的生活意味引入到创作中来,力行突破,以个性的艺术探索带动了玉雕行业的整体提升,初步形成了镇平玉雕的当代风格。在仵海州看来,这个风格也可以概括为“让中原文化的母题意象在玉雕艺术里的具化,为玉雕的创作找到一个切实的方式,实现了玉雕艺术与地域文化的深层结合;以具体的原料为出发点,以原料的色彩特征和形体特征为基础,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寻找到一个确切的主题,继而把题材具体地落实到造型和布局上”。

一个流派撑起一片星空,带动一批人才。当代的镇平玉雕在传承古代玉器文化的同时,加入了新的文化因素,以新的表现方法,极富创意和活力地诠释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借鉴他家之长,将各种风格融会贯通,于张扬中蕴含内敛,大气豪放中留存几分细腻婉约。同时,民族艺术及外来艺术也在当代镇平玉雕作品中有了很好的运用,令作品更具品位和艺术魅力。一批新生力量的加入,让当代镇平玉雕艺术更是活力四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当代艺术表现手法都被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了玉雕艺术中。各种玉雕技法的结合、不同抛光技艺的运用、夸张的造型、独到的创意,令当代镇平玉雕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形成了“熔铸古今,承前拓新”的中原流派。

猜你喜欢
南阳玉雕玉器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南阳 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拜祖谒圣品南阳古韵
玉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