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米的守候

2015-07-21 05:31王君
时代报告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孩子

王君

51岁的熊超贵,是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夹寒箐镇么龙小学的校长,因为身高只有1.38米,被人们称为“袖珍老师”。身体的残疾让熊超贵失去了很多机会,他一度苦闷不已。1985年,他回到贫穷的乡村办学,帮助家乡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并用近30年的坚守,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迁。

坚守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出大山

熊朝贵出生在夹寒箐下漫瓦村,那里是一个城里人所向往的有着美丽大山的地方,然而与重峦叠嶂的大山并存的是崎岖的山路,这些美丽的屏障,阻碍了山村前进的脚步。

在熊朝贵还是孩童时,教师的圣洁和崇高的品质早已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当一名人民教师是自己的梦想。他知道自己的家乡太偏远、太落后,他要让家乡的孩子们走出这个偏僻的山村,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1985年9月,熊朝贵在家人的支持下,每天从自家的木料堆里拖出比自己高出许多的木料,用不太娴熟的技法打制了一张张桌椅,在自家的木楼里置起了简陋的教室。听说熊朝贵要在村里办“班”,村民们都很高兴。熊朝贵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大家都很信任他,而自家的娃娃也不用每天早早起床摸黑赶路上学了,村民们都乐呵呵地把孩子送来,十多个不同年级的孩子齐聚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熊朝贵终于在自家的木楼里迎来了他的首批学生。

“教室虽然简陋,但绝不能亏待了孩子。”抱着这样的想法,熊朝贵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他都教。体育课的操场就用广阔的田地代替,音乐课没有乐器,他就领着学生们到大山里唱山歌,空旷的大山是最好的音箱。没有教学补助金,就将自家的承包地变作学生勤工俭学基地,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到基地翻土、除草、种菜、种玉米,孩子们用自己的辛勤耕耘,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还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熊朝贵在自家简陋的教室里一上就是4年,村里人都说:“熊朝贵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由于办学突出,1989年9月,熊朝贵被转为代课教师,并调往上漫瓦小学任教。代课教师的收入微乎其微,亲朋好友多次劝其另谋出路,“一个残疾人能踏上三尺讲台,就是我最大的荣幸。”怀揣着这样的信念,熊朝贵一心扑在心爱的教育事业上。1999年9月,他被转为正式教师,实现了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完美人生的梦想。

“我矮,可我的心高。”

熊朝贵家的老房子长年失修,几乎是村里最烂的房子。他的老父亲有心脏病,弟弟也有残疾。平时熊朝贵的妻子带着儿子和亲戚家的小孩住在城里租住的房子里,方便孩子读幼儿园。熊朝贵每周末回家住两天,如果遇到值班,他只能继续待在学校。

在学校里,学生们会亲切地称呼熊朝贵“袖珍老师。”“我矮,可我的心高。”熊朝贵就是这样的人,心比天高。1995年9月,熊朝贵被调往么龙村中心校任教,刚到学校看到学校里课桌紧缺,有的桌椅破旧不堪,不少学生的课桌已是千疮百孔,操场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找学校领导和村干部商量,又向上级部门跑物资,要水泥,许多人都在说:“你一个代课教师,费那么大的劲干嘛。”熊朝贵总是淡淡一笑说:“为了孩子们,我愿意。”由于条件有限,在熊朝贵的努力下,许多家长被他感动了,这家筹桌子,那家捐凳子,当地的群众也自发到学校拉煤渣,倒泥土义务填平了操场,虽然不是崭新的桌椅,不是水泥浇灌的操场,可孩子们学得更勤、炼得更欢了。

熊朝贵用平凡朴实的行动与伟大崇高的师爱,培养呵护着一名又一名学子,这道乡村学校里独特的风景线,在这三尺舞台上,熠熠生辉。

矮小身躯撑起一片爱的晴空

在熊朝贵的班级里永远洋溢着一股爱的暖流。“熊老师,平易近人,对我们讲课不厌其烦,细心讲解,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这是孩子们真挚情感的流露。熊朝贵用全部的爱呵护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我是一名教师,我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熊朝贵用矮小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爱的晴空。

偏远乡村的孩子并不能如同城市的孩子那样,拥有健全的医疗设施。由于么龙村没有卫生所,孩子们生病时只能依靠熊朝贵的一点医学常识根据情况进行给药,遇上没有把握的病情,熊朝贵就背着孩子送往十几里外的卫生院。一个深夜,大约四点多钟,有五六个女生急促地敲熊朝贵的宿舍门,得知一个女生生病了,他赶紧随她们去看,只见那女生不断叫着肚子疼,又哭又吐,满头大汗,他背起孩子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熊朝贵等候诊断的过程中焦急地汗水直冒,在走廊上来回踱步,直到孩子的病情稳定住了,他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学校发生麻疹那年,我心急如焚,陪他们打针、吃药,有些孩子怕打针,我就扶着、抱着孩子们给医生打针,晚了回不了学校,学生不敢在医院住,我就带着学生到自己家里吃住。”熊超贵说。

有一年,一个六年级女生在班里大扫除擦门窗时,她的手被玻璃划破约3厘米左右长的大口子,血不住地往外涌,熊超贵立即给她止血、包扎后送去医院。孩子看见医生手中闪着寒光的针头,吓得浑身发抖大哭不止,一针一针地缝下去,熊超贵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直扶着孩子把手术做完。

这样的事在熊朝贵任教30年中还有很多很多。不论是哪个班的学生都会不断地来找他,同他谈心,说说班上的学习情况。

爱的坚守

熟悉熊朝贵的人都知道,成天笑呵呵的他,其实生活中的难处比谁都多。每个周末,熊朝贵都会回到家里探望父亲,弟弟也有相同的残疾,熊朝贵当老师的工资几乎都补贴了家里。如今么龙小学的硬件设施与30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可乡村教育的缺口仍让熊朝贵操心不已。因为身体残疾,走不出去的熊朝贵选择了坚守大山。他坚信,没有人喝彩的教学路,不见得就没有价值。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这是熊朝贵常说的一句话。任教30载,一直坚守在最穷、条件最差、最缺老师的地方任教,许多人都说他傻,熊朝贵却说:“能站在高高的讲台我已经很高兴、很满足了,我是山里人,那里有渴求知识的山里娃, 村里老师少,好老师更少,很多农村孩子因此失去了成才机会,我要照亮山里孩子们的童年,将孩子们引向山外。”

熊朝贵放弃了许多到乡镇、县城任教的机会,为了孩子们他选择了留下,扎根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学,为家乡的孩子们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熊朝贵总说:“不要拿出老师的架子,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他始终把爱心献给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孩子和朋友,有的学生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他主动帮助垫付学费;一些学生生活困难,他就下课后做好饭等着他们一起吃;帮学生剪指甲、理发更是家常便饭。生活上的细微关心,思想上的细心呵护,熊朝贵总是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游戏。在教学中,熊朝贵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多种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所教学生都能接受。在熊朝贵眼里没有“差生”之说,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对于学习困难或顽皮的学生他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做到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并努力寻找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要发扬优势,克服不足。“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这是熊朝贵最深的体会。

在30年的教学生涯中,熊朝贵这个貌不惊人、身带残疾的袖珍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关心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上也予以细心呵护。他舍“小家”为“大家”, 与学校里的寄宿制和留守儿童一样以校为家,每天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跳绳、一起踢毽子,成了学生的玩伴;为困难学生理发、做饭,做了孩子们的家长;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每一堂课都认真备课、为生病学生补课,是一位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买来了很多书籍,教案大纲、题库练习等教辅资料,无偿提供给其他老师,成了教师们的好领导……有人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用热血和爱心照亮了一代代乡村孩子的童年,为山村孩子托起希望的老师。”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孩子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