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理想践行者

2015-07-21 05:33马婧
时代报告 2015年5期
关键词:酱油食品

马婧

从陈巧玲开始编写这本《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的第一天起,似乎全世界都在告诉她不会有人看。无论是她的清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同学,还是她的父母,或是她带着这本有26章、31万字的书去找出版社时,大家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不会有人看的。

陈巧玲回答:“中国有那么多做食品行业的,为什么他们没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从非专业的角度出发,说不定能趟出一条路!”

最终,吉林大学出版社同意出版此书,条件:全部费用自付。

书只印了200本,没有公开发行。不过,陈巧玲为了打破那句“不会有人看的”咒语,将全书的电子版放在了她的团队的网站上。

连婴儿也不能欺骗

2012年4月底,清华101年校庆,陈巧玲当时是清华经管学院MBA专业的二年级学生。本科毕业后,她曾在深圳比亚迪、厦门ABB等知名企业就职,做过设计工程师、技术支持和销售,考入清华前,她在北京金融街做市场投资工作。为了能进一步在事业上有所精进,她选择到清华这所著名高校进一步“镀金”。“当时的想法确实就是买大房子,开好车。”陈巧玲说。

在经管学院的校庆活动中,陈巧玲恰好坐到了一位戴着半框眼镜、一口南方口音的男士身边。聊起个人的未来规划,这个男人的一句话刺激了陈巧玲: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拥有学校赋予的荣誉感,怎么能只想着买车买房呢?应该努力承担起一点社会责任,做一些回报社会的事情。

陈巧玲有些吃惊,又有些愧疚。她回忆说,她于是开始寻找一些带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共事件作为聊天话题,他们从当时影响颇大的山东水污染事件,谈到中国环境问题,又聊起了食品安全问题。

陈巧玲想起MBA课程《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中分析的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案例。一家国外果汁企业发现了原料供应商的原料造假行为,在为了公众健康召回产品与睁只眼闭只眼免受经济损失的反复纠结后,决定将天平倾斜向免受经济损失。然而,这起事件最终因一个偶然被曝光,企业不仅需要召回全部产品,而且还要承担更大的经济损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信誉危机。这节课的结论是:“即便婴儿不能说出他们对食品的想法,食品从业者也应当提供优质的食品。”

“我觉得这句话很美,尤其是‘婴儿两个字,很有深意。它成了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陈巧玲说。她把这句话分享给了这位男士。那一天充满激情与头脑风暴的讨论后,他们共同决定在食品安全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位校友,就是后来成为团队联合创始人的陈洪榕。

回忆最初想法时,陈洪榕操着广东味儿的普通话说:“我们虽然都没有做过食品安全行业,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是不是可以用互联网思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觉得,可以去寻求解决方案。”

“月牙多食品安全研究中心”自此诞生。名字取自中国民间对于手指甲上月牙形状的期盼:指甲上的月牙形“半月痕”越多,身体越健康。

陈巧玲穿着一件白色风衣,短发乌黑,自然分开,笑起来露出一对浅浅的酒窝,十分有亲和力。但她描述的两年多来的调研结果,却无法使人开心。即便人人都知道,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但当有人把这些资料、数据、现象整合起来时,结果仍然怵目惊心。

将大便水过滤,加入腐猪肉发酵,再用剧毒农药敌敌畏杀死发酵过程中长出的蛆虫,就成为浸泡臭豆腐的酵乳。将豆腐干在其中浸泡,冬天1至2个小时,夏天20分钟,之后就成为了臭香飘街的油炸臭豆腐。

污水直接排入鱼塘,密密麻麻的鲶鱼在漂着油花儿的废水中撕咬着老鼠尸体,它们吃了足够多的垃圾后,将被捕捞上来,成为餐桌上的食物。

污土之殇、饮水思毒、米面之灾……陈巧玲的团队最后总终出26个章节,呈现近年来最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陈巧玲说,最初设计共有50个话题,但由于精力和人力限制,最终舍弃了相比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一些内容。

这些本是会让人对生活和食物产生极端恐惧的内容,却渐渐成为陈巧玲坚持下来的动力。就在“月牙多”成立不久,她特意买来《保护公众健康——美国食品药品百年监管历程》一书,书中记载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FDA)的百年监管史。19世纪的美国市场上,食品造假同样十分泛滥,商人无德,公众惊恐,后来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无耻的时代。在19世纪的最后十余年间,美国FDA之父哈维·韦利开始向食品安全发难,并和同事们发布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监管报告,揭露食品造假手段,从而最终推动了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哈维·韦利的工作及成果成了陈巧玲的榜样。她觉得,在中国也需要有人做同样的事。

行走于江湖

在此之前,陈巧玲与食物打交道的机会不超过一日三餐。但对食品安全的调研使她的世界几乎被食物填充了。

去食堂吃饭跟朋友聊,打车时和出租车司机聊,坐火车和乘客聊,去餐厅吃饭和老板聊,逛超市和售货员聊……不管是谁,只要出现在身边,陈巧玲都会努力探寻大家对食品安全的看法,以及他们所知道的食品行业内幕。

面对餐厅老板,她采取多数开展外出调研的大学生的理由:“老板,我在写食品方面的毕业论文,能不能帮我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碍于面子,多数老板们都会谈自己的好,说别人的坏,而后者,正是陈巧玲想知道的。

逛超市也成了她的习惯。她经常站在摆满各种调料品的货架前,酱油、醋、味精、辣椒,看价格,看成分,可能的话闻闻气味。川流不息的顾客们随手取走想要的东西,逛了一圈儿后看见她还在原地,以为她有重度选择困难症。

甚至新结识一个朋友,她都会下意识地问一下:你有亲戚或朋友从事食品行业吗?

她发现,不同的人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五花八门:很多人觉得,中国什么东西都不能吃;还有些人认为,反正也吃不死,在乎太多反而麻烦。但这二者的共性是,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常识都知之甚少。

比如酱油。中国市场上存在两种酱油。一类是酿造酱油,一类叫配置酱油。配置酱油是由酿造酱油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国家对配置酱油的配料要求是,其中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0%。

据专家透露,酱油市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配置酱油。然而走遍北京多家超市和农贸市场,陈巧玲发现,很少有酱油带有“配置酱油”的标注。她把不同品牌的酱油成分一一拍下,研究其中的化学成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分弱化和掩盖了酱油市场鱼目混珠的真相”。

由于经费原因,陈巧玲团队的外地调研工作主要由她和陈洪榕两人承担。两年里,他们走访北京、天津、浙江、山西、福建等地,有时候在一个地方一待就是两个月,走访上百家食品企业。他们曾拜访“中国第一农民”安金磊,并将安金磊的传统农耕圃园作为团队的农耕文化体验中心。从走访过的农场中,他们筛选出12家安全质量的佼佼者,作为示范基地。

其他团队成员各有分工,有的负责新闻资料的收集,有的负责调研结果的整理,有的分析数据,最终,实地调研材料与新闻资料的分析相整合,形成了《档案》的主体内容。

陈巧玲还去农贸集市做市场调研,以便探究食品安全与公众消费理念间的关系。

“我们的感觉是,大家既担心食品安全,又觉得无处可逃。如果有真正安全的食品出现,大家愿意付高一些的价格购买,尤其是家长群体。”陈巧玲说,“看着家长们左手提着菜、右手牵着小朋友离开,我忽然觉得,食品安全就是民族的未来啊!”

“我觉得我正在创造很多价值”

3月8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在微博中转发了文章《柴静之后,清华女生发布了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档案》,她说:“公民行动来自权力之外的起点,具有自发性(又称公民首创精神),靠的是每个人的想象力和Ta本身的条件,这就不可避免带有偶然性,难以复制。值得欣慰的是,每个人都拥有这种偶然性即自身起点。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只有939名粉丝的“月牙多”官方微博转发了这条评论。崔卫平随后回复:“加油!”

“他们作为在校学生,自发建立这样一个组织,推动食品安全,值得鼓励。”《财经国家周刊》食品工作室主任王先知说,2014年夏天,陈巧玲曾拿着《档案》找到他,寻求建议。王先知给出的修改意见是:力求核实每一消息来源,力求准确。

伴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陈巧玲的微博、微信、手机每天都会收到许多消息。有想加入团队的志愿者,有采访的媒体,还有想买书的读者,他们中有食品从业者、学生,有一家企业,一下要订购几十本。纷至沓来的关注,使得这个只有20余人的年轻团队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他们都没精力好好想想,这些购书请求该怎么回复——他们可不想被说成是为了卖书赚钱。

让陈巧玲兴奋的是,这个立志要像美国FDA之父哈维·韦利揭露食品造假行为的女生,这几天接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电话。“他们说想买我们的书,”她像接到电话时那般激动地说,“我说我可以送他们两本。”

在陈巧玲的一系列计划中,《中国食品安全档案》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准备推出一系列丛书,包括生态有机篇、大米篇等,之后,他们希望能够建立食品安全体系和标准,并引导食品从业者执行标准。

陈巧玲认为,目前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症结发生在标准执行层面。“比如炸油条的小贩,他们也许不清楚面粉使用或油炸用油的国家标准,也许不知道如何检测,就算知道,也许不愿意增加成本。”

标准就像悬在天上的云朵,陈巧玲在思考如何使其变成雨雪惠及大地。“我们是清华经管的学生,我们有优势,”陈巧玲很自信,“虽然我们还在摸索,但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办法,既实现食品安全,又能帮助生产者创造更多价值。”

两年多来,从最初兼职,到后来全职投入,陈巧玲为“月牙多”申请延期两年毕业,也放弃了在金融街继续打拼的优厚待遇。有人说,她为此花掉了十几万积蓄,陈巧玲对此不置可否:“这个数字不重要。这是团队的共同成果。”

虽然短期内看不到回报,陈巧玲很享受现在的工作状态。在她眼里,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而其解决,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她说,“以前,我只满足于把自己那一块工作做好带来的收益。现在,我觉得我正在创造很多价值——我们哪怕是在食品安全这个领域解决了一点点问题,就创造了很大的社会价值。”

她这个执拗的理想主义者,即使被质疑,但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着。

猜你喜欢
酱油食品
“打”来“打”去花样多
酱油朱
买酱油
买酱油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你也来尝尝太空食品
危险食品
机器人打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