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能否产生经典

2015-07-21 21:49张立群
长江文艺 2015年7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作家文学

张立群

网络文学能否产生经典?这个提问如果在十几年前,我会十分坚决地说“不”。由此回想2001年,第一次知道网络文学名字的时候,我怀着一探究竟之心,以一个下午的时间,躲在书店的角落里阅读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个叫“轻舞飞扬”的名字确实很美,但就文学作品艺术性来说,却显得十分简单。“网络文学”的流行与引人瞩目也许只是因为写作技术的更新,至于其究竟写得如何仍是另一个问题,这就是我当时阅读的感受。然而,十余年的光阴却使许多结论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网络文学”及其相关概念(如“网络诗歌”等)都已在探讨和争议中尘埃落定,人们也在明确网络文学内涵多义性的同时,接受了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与传统文学写作互渗的态势,特别是众多网络作家的名字已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让我的态度有所转变。网络文学应当也一定会产生经典,只不过,在言及这一判断的同时,我想: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并理解什么是经典,应当是必要与必需的前提。

从第一代知名的网络作家痞子蔡,有“三驾马车”之称的李寻欢(路金波)、宁财神、邢育森皆出身理工科,在网络崛起后不久便纷纷转型,到今天网络职业写作者的出现,网络文学已具备了产生经典作品的基础:职业写作者甚众;知名作家达到一定数量;类型化写作成熟;“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小说阅读网”、“纵横中文网”、“晋江文学城”、“榕树下”、“潇湘书院”、 “红袖添香”等著名网络文学发表园地形成相当的规模等等,都说明网络文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作家在网络文学一度受到质疑、学界众说纷纭时几乎沉默不语,他们只是通过写来证明自己、证明网络平台写作的与众不同,甚至是对究竟被称为网络作家还是网络写手的说法也无所谓。网络作家的姿态表明他们是一批沉浸于网络虚拟世界的职业写作者,而选择这样的职业并希望在网络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又对网络作家本人提出了忍受寂寞、持续写作、日日更新甚或封闭自我的客观要求。要知道每日更新一两万字甚至更多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完成的事情,何况其中还有情节构建、想象力拓展等方面的要求。网络文学“奇”、“快”、“俗”的三大主要特点,虽使网络写作极易成为一碗“青春饭”,但通过体力的消耗和耐力的坚持,其高额回报和阅读次数也是惊人的。上述堪称“召唤心理”的诱惑力一旦和空间无限、发表受限度低以及自由精神、民间立场等联系在一起,只会使更多有写作潜力的作者上网一试身手。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网络文学主要是以读者兴趣为导向进行有目的的写作,同时,也在此目的制约下形成所谓的套路化写作。但这并不是说网络作家们降低了自己的写作定位,对于文学艺术审美追求这一点上,网络文学和纸面的纯文学写作并无二致。

若做不十分恰当的类比,网络文学颇有几分似当年的通俗文学(具体包括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公案小说等),是為大众读者准备的“盛宴”。它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在阅读媒介发生变化之后,读者阅读的负担感消失了,网络文学常常会带给读者迷宫游戏式的阅读体验,因此更加引人入胜。网络文学适应了读图时代的阅读需求,多少乘坐公交车、地铁的读者通过手机进行无限制的阅读,只要屏幕还在,故事就不会终结,阅读也不会终结,在一页一页翻阅的过程中,连读者本人有时也不知已读过了多少文字。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也越来越呈现出消费时代文化的特征:网络文学商业化价值的运作模式,极符合当下的时代文化精神。网络文学的特定审美范式虽包括虚拟、匿名的危险,但也同样包含了非功利性写作的特性。当下的网络文学正是在作家迅速“走红”、获得可观收益、被大家了解个人真实情况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网络文学的写作机制及至自身的创作伦理。综合以上条件,说经历多年沉淀的网络文学可以作为我们时代的经典绝非妄言。当然,在此时理解经典的时候,不宜将其作僵化、固态式的理解。经典有流传百代的,也有属于特定时代的,而从时代经典(即符合时代特征和大众读者接受标准的作品)向文学史经典(即公认的、任何一本文学史书写都会占有一定篇幅的作品)持续过渡,正是经典化过程的必然逻辑。如今的网络文学不仅拥有了大量读者,拥有了诸如“中国网络文学年度精选”、“年度网络诗选”等平台向正式出版物施加压力、进行博弈的权利资本,而且,网络文学在套路化写作过程中不断更新、也极富冲击力。《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系列网络文学的成功,迅速与影视、网络游戏“联姻”,都预示着网络文学有着非常美好的未来。网络文学迅速更新换代,能够激发无穷的想象力,且可以在全新覆盖传统题材(如武侠系列、科幻系列等)的同时,改变人们的文学观念与思维方式。网络文学时代的写作不再是“十年磨一剑”,只需要才情和灵感无限制地释放;网络文学可以借助高速的信息,不断探寻新的创作征途。它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当下文学创作最具活力的区域,只要借助一个契机或是一个观念,网络文学就能实现一次关于自身写作的突破,比如:在读者都习惯于模式化写作和程式化阅读的前提下,一位网络作家忽然选择了所谓纯文学的取向进行创作并以求新的方式获得成功,网络文学就极有可能在颠覆业已形成的“网络文学传统观念”的同时,由时代经典转向文学史经典。

与网络文学生产的蓬勃态势相比,网络文学在接受上的繁荣也是其可以产生经典的重要原因。尽管,就整体而言,网络文学的接受群体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十岁以下的青年朋友。这些大致出生于80年代的朋友大多习惯于电子屏幕阅读,并由此带动了阅读的“革命”: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朋友将越来越倾向于网络阅读,文学的生产和消费也随之步入一个新的天地。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一代会带着成长的记忆进入中年,而更新一代的介入及代际成长的规律会使包括文学在内一切消费空间都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生产和消费都呈现出及时性、随机性的特征绝非偶然。文学的娱乐性逐渐取代精神性,快餐式阅读逐渐代替深度阅读,情境虚拟逐渐代替典型形象,文学消费语境的变化会使作家主体的创作心态、读者的阅读心态均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语境下任何艺术品都可以转化为商品在市场上参与竞争、优胜劣汰,艺术价值的生产越来越考虑成本的投入与消费时的收益,这正是网络时代各种媒介文学所共同面对的现实。

也许,在我们探究网络文学能否产生经典的时候,网络文学的经典已经生产于网络之中。网络时代的来临已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我们却很少从适应网络时代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文化生活。这可以称为网络文学经典化时代来临前的一块思维性质的壁垒,同时,也为网络作家、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相应的机遇与挑战。

责任编辑  向   午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的诞生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