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综合价值研究*

2015-07-25 06:54章明宇李王鸣ZHANGMingyuLIWangmi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

章明宇 李王鸣 ZHANG Mingyu, LI Wangming

◎村镇建设与传统民居

丽水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综合价值研究*

章明宇 李王鸣 ZHANG Mingyu, LI Wangming

摘 要本文选取丽水地区172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地形地貌、人口规模、产业类型、历史文保进行分类别分析,概括了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依据实地调研与走访,总结得出村落空间拓展模式类型主要以分离式、顺延式、混合式为主,村落水系格局基本呈现穿越式和环绕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在丽水发展过程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探讨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空间分布;空间拓展;村落价值

章明宇, 李王鸣. 丽水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综合价值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5): 53-58.

0 引 言

在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村落的减少与消亡是常态,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与途径。但在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破大立式的村落建设对传统村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2000—201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锐减为271万个,十年内约90万个自然村消亡,平均每天消失超过100个[1]。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国外以传统村落为对象的研究开展较早,多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建筑学、社会学等视角审视传统村落。国内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多集中于村落的空间形态与格局[2-3]、传统村落的评定与选取[4]、村落保护与发展等方面[5-7],从地理学角度剖析村落空间分布的研究近年来才逐步兴起。如李亚娟、熊梅等均概括总结了全国传统村落分布的区域特征,及其受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8-9];刘大均、佟玉权等通过空间分析法分析国家传统村落区域分布的差异性,并通过全局与局部自相关性分析集聚情况[10-11];张艳、李伯华、叶珍等分别对江苏省、湖南省、北京西部的传统村落进行时空分析,探讨其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12-14];肖飞通过GIS分析了村落分布与小尺度地形起伏的相关性[15];胡纹等基于山地地区耕作半径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了优化[16]。可见,现有村落空间分布研究大多在宏观(国家、省域)背景下对既有国家级受保护村落空间布局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差异性和集聚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较小地域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集群的研究相对缺乏,对空间分布中村落特性的分析稍显不足。本文以丽水地区为例,通过对其传统村落体系分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23801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4AL07B02)

章明宇: 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博士研究生,597426861@qq.com

李王鸣: 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分析与归纳,提升对传统村落在区域发展中的价值认知,从而促进丽水地区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表1 丽水市分县市村落数量一览表①Tab.1 the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Lishui

1 研究区域概况

丽水市是浙江省山地面积占比最高的地级市,属于浙闽隆起区组成部分,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与海西经济圈过渡交汇地区。《(雍正)处州府志》卷一《山川》中描述:“惟处之重岭叠巘,清流激湍,较他郡为最险,亦最奇。”市域内山清水秀、古迹众多,拥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区30余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素有“浙南林海”、“浙江绿谷”之美誉。丽水地方乡土文化突出,宋元时期的大量外来人口带动村落建设进入高峰。周边地方文化多元,通过人口流动使得各类文化在此渗透交汇,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处州文化[17]。

优质的生态环境与传统处州文化共同孕育了丽水地区的传统村落群,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使其没有在中国沿海快速城镇化阶段中受到大范围的建设性破坏。“青山、绿水、古村”成为丽水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图1 丽水传统村落分布图(按历史文化保护级别分)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ccording to preservation policy types)

2 传统村落空间特征

本研究对象为丽水市域范围内的传统村落。根据丽水市各县(市、区)历年国家传统村落申报情况,从中选取172个村落作为研究样本,主要由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和省级)、国家级传统村落、有潜力成为国家传统村落的村庄聚落三类组成。对所有传统村落按地形地貌、产业类型、保护级别、人口规模进行分类,概括丽水地区传统村落不同类型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同时分析村庄空间布局特征。所有村落的基础数据主要依据各村落填写的国家《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并结合实地进行调研访谈。

2.1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2.1.1 村落总量与构成

2013年末,丽水市共有2850个行政村、12101个自然村、2.43万个村民小组[18]。其中本次研究涉及的传统村落约占全部行政村总量的6%(表1)。我国目前对于村落的保护途径主要通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及传统村落保护两种渠道。丽水市域范围内现有23个省级及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和77个国家传统村落(图1)。

(1)丽水市传统村落区域分布差异化、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差异化。

松阳县、龙泉市在原有传统村落总量较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村落保护与申请工作。其中,松阳县集中分布了丽水市约65%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极为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在传统村落申请、保护、开发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传统村落“一村多口”现象突出,保护资源过度集中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主体以政府为主,保护资金筹措主要依靠中央政府、部委省厅相关专项资金拨款。而在实践过程中,个别典型村落集中多项财政拨款,除村落保护资金外,还有美丽乡村建设、农房改造等多方面补助。“一村多口”的财政补助虽然加强了个别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但在区域层面并不利于村落集群的整体性与多样性。

表2 丽水市传统村落分类(按地形地貌分)②Tab.2 the classification of villages (according to topography and geomorphy)

表3 丽水市传统村落分类(按村落人口规模分)Tab.3 the classification of villages (according to population scale)

图2 丽水传统村落分布图(按地形地貌分)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ccording to topography and geomorphy)

图3 丽水传统村落分布图(按村落人口规模分)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ccording to population scale)

2.1.2 村落地形地貌分布特征

丽水市土地面积17298km2,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全市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市域传统村落按村落所处地形地貌分类,主要有平原型、丘陵型、山地型三大类(表2)。其中,平原型村落约占总量的6%,主要分布在瓯江流域的松古平原、碧湖平原、壶镇平原;丘陵型村落约占总量的29%,大部分分布在三大平原周边丘陵地区,部分处于山区的丘陵型村落也多围绕河谷小盆地分布,大多为乡镇驻地内或周边村落;山地型村落共计106个,约占总量的65%,散布在丽水市内山区地带(图2)。

丽水南北区域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市域南部庆元县、青田县、景宁县、龙泉市等地的传统村落多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村落选址大多在河谷两岸或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坡或山侧南向缓坡上,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营造适宜的居住环境;丽水中北部的莲都区、松阳县、缙云县等地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平原、小盆地、低海拔丘陵地带,村落选址地处山脉与溪江环抱之中,山水格局协调(图2)。

2.1.3 村落人口规模分布特征

按照国家《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将丽水市传统村落按村落人口规模总量分为小型村、中型村、大型村、特大型村四类(表3)。

可见,按人口规模分的传统村落类型呈纺锤形结构。即小型村落与特大型村落较少;中型村落数量最多,达到72个;大型村落数量为42个。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既特大型、大型村落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中小型村落分布相对零散(图3)。

(1)山地丘陵型村落是丽水地区传统村落典型代表

研究涉及的172个传统村落中约90%的村落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从村落人口总量分布来看,山地型村落与丘陵型村落人口规模接近,共计占到人口总量的90%。可见,丽水传统村落主要由山地型、丘陵型村落构成。

(2)山地型村落以中型村落为主,平原丘陵村落以大中型村落为主

丽水地区平原型村落平均人口约900 人/村,丘陵型村落约840人/村,山地型村落约400人/村。大型村落、特大型村落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其中约70%的特大型村落分布在丘陵地区。小型村落与中型村落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域,约占到山地型村落的70%(表4)。

2.1.4 村落产业类型分布特征

根据实地调研与走访情况和基础数据汇总,以村落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村落产业类型划分依据,将所有传统村落按产业类型分为7大类:稻作类、蔬果类、茶叶竹木类、食用菌类、综合类、旅游服务类、其他类(表5)。

(1)传统村落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休闲旅游业发展迅速

丽水地区传统村落基本延续了传统农耕文化,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但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于农村保护与开放的重视,以及村民自身意识的觉醒,旅游休闲开发在传统村落中不断拓展。缙云山村旅游、松阳村落摄影游都已初步形成规模。这种依托于“青山绿水”的优势自然资源,结合村落自身的人文底蕴的旅游开发模式为村落产业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既带动了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移民”,也解决了返乡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

(2)茶、竹、蔬果、食用菌为传统村落四大支柱产业

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茶、竹、蔬果、食用菌是其目前村民经济的主要来源。茶叶型村落在空间上以松阳、龙泉、遂昌分布较为集中;食用菌产业类村落多分布在龙泉、庆元、景宁。蔬果类村落多以种植高山反季蔬菜或特色瓜果为主(图4)。

表4 传统村落人口规模与地形地貌关系表Tab.4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cale and topography

表5 丽水市传统村落分类表4(按产业类型分)③Tab.5 the classification of villages (according to leading industry)

2.2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

2.2.1 村落空间拓展特征

丽水地区村落因所处地形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地区不同的村落空间拓展模式,主要以分离式拓展、顺延式拓展和混合式拓展三类为主。

分离式拓展的传统村落新建住房在原有村落建设范围以外选址。这类传统村落具有整体格局的历史文保价值,根据相关政策规定需对原有村落进行整体保护,维持村落风貌。因此,必须统一安排村域范围内其他自然村或新辟宅基地满足村民建房需求。

图4 丽水传统村落分布图(按产业类型分)Fig.4 spatial pattern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ccording to leading industry)

顺延式拓展的传统村落通过扩张村落建设边界满足新建住房需求。这类传统村落多已划定核心保护区,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内容,不需要对村落进行整体保护,从而可就近布置新建住房用地。

混合式拓展是指在原有村落建设范围内向外拓展与内部新建同时进行的拓展模式。这类村落内部保护建筑与构造物散布,大部分民居也不具有保护和开发价值。村民在村庄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可以对原有住房进行原拆原建,从而逐渐形成了新老建筑混杂的村庄布局模式。

分离式拓展的村落多为建设用地较为稀缺的山地、丘陵型村落;顺延式拓展多发生在用地较为宽裕的平原型村落;而混合式拓展较为普遍,使得大部分传统村落风貌协调性较弱。

2.2.2 村落水系格局特征

传统村落大多依水而建,水系作为水源及景观元素成为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与村落的空间位置关系主要有两大类:穿越型和环绕型。从市域整体层面看,传统村落水系格局呈现出“大河穿越、小溪环绕”的显著特征。

穿越型布局的传统村落是指村庄沿村域内主要水系两侧分布,村落内水系多为山涧、溪流、小河,水面较窄。该类村落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若村内只有一条水系穿村而过,则多为带状结构;若村落选址在多条水系交汇处,则多呈片状多组团结构。

环绕型布局的传统村落其主要建筑沿水系一侧分布,水系绕村庄边缘流过。该类村落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区域。由于受制于传统工程技术条件,两岸跨河交通不便,故村落选择沿一侧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部分村落新村选择跨河建设,但其旧村主体区域仍保留原状,故这部分村落仍为环绕型水系格局。

3 丽水传统村落价值梳理

传统村落的综合价值包含历史、文化、艺术、生态等多方面价值,集中体现了丽水地区地理环境、乡土文化等地方特色。

3.1 历史文化价值

3.1.1 传承的悠久性

丽水地区传统村落大多起源于宋元时期,现存村庄格局遗存较为完善,多是清代及民国时期营建的村落。村落中保存有大量的古建民居,多以清代、民国时期的为主。现存最古老的是宋元时期的民居,如景宁县大济乡的宋代建筑时思寺、松阳横樟村的一处元代民居等。在这些古建民居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区域文化发展各个时期的烙印,具有较高的的研究价值。

3.1.2 村落体系的完整性

丽水因地处山区,传统文化受到的破坏干扰较少。虽然传统村落大多因年久失修而逐渐衰落,但村落体系保存仍较为完善,包含了平原、丘陵、山地、滨水等多种村落类型。从数量上看,依据全国前三批传统村落申报情况,丽水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在全国市级单位中位居第四(前三为云南保山、大理和贵州黔东南),村落体系的完整性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具有区域代表性。

3.1.3 文化的丰富性

丽水地区自古就因其高山险阻、两省接壤的区位条件,成为周边地域文化迁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多地域文化交汇、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场所。本土文化在继承发展古越文化的同时,兼容并包瓯越、禹越、百越、吴越等多种外来越文化分支。并以越文化为基础,不同区域就近吸纳闽南、温台、东阳等周边地域文化,客家、畲族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南洋等海外文化的文化要素。在宗教方面,缙云黄帝文化是江南道教活动起源之一,天台山佛宗在丽水地区也广泛流传。道、佛、儒三类文化共同构成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基石。

3.2 艺术价值

3.2.1 建筑的乡土性

丽水地区传统村落中保留了大量的古建民居,这是本地人民长期生活逐步形成的结果,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保存良好的传统乡土建筑既是“时代的记忆”,集中体现了本地文化的区域特色,也是传统村落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3.2.2 装饰的精巧性

传统村落中部分保护较为完善的合院式民居及公共建筑均含有大量精美的建筑装饰,主要有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等,包含了雕、塑、绘等多样化建筑装饰手段。其工艺精湛、主题丰富,体现了丽水地区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

3.3 生态价值

3.3.1 聚落的生态协调性

传统村落的选址及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虽然由于丽水地区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导致大量丘陵山地村落空间形态格局的丰富变化,但其“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内在价值却是和谐一致的。

3.3.2 生态化设施的普遍性

丽水地区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巧妙利用山势地形、水系等自然资源条件,为村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和便利。如莲都区堰头村的石函、龙泉市季山头村的水碓等均是充分利用水体力量形成水利设施和水力设施,从而进行灌溉、作物加工等农业生产活动。

3.3.3 建筑材料的生态性

丽水传统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依据地方自然条件形成不同的区域建材特征。尤其在山地丘陵地区,以石头、木材、粘土为主的建材得到普遍使用。通过生土夯住、卵石垒砌等传统技术手法建造的民居建筑在保障安全可靠的同时兼顾了生态性,减少了建房带来的资源耗损。

3.3.4 生态资源的复合性

丽水地区的山水生态基底与传统村落相结合,所形成的资源整合优势在区域层面将成为丽水的核心竞争力。既能品山川之形胜,又能领悟人文之荟萃,共同构成丽水“青山绿水古村”城市名片。

3.4 经济价值

3.4.1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观光乡村平台”

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不仅吸引大量本省游客,沪闽赣等游客也逐步增多。依托传统村落的进一步保护利用,整体打造更加优质的旅游观光乡村平台,促进丽水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经济发展。

3.4.2 城市生态移民的新目的地——“休闲养生乡村平台”

随着休闲养生的兴起,人们对于养生的生态环境标准进一步提高。丽水地区作为浙江省内优质的生态涵养区,其山水资源的清洁度、明澈度,空气的净度、负氧离子浓度,整体环境的高度、湿度、温度等指标均能满足养生的高要求。而与优质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的传统村落必将成为城市生态移民的新目的地。

3.4.3 本地农民非农就业的新增长点

受制于山区自然条件,无法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丽水地区传统村落非农就业成为解决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丽水村落非农就业比例仅为浙江省平均水平(69%)的一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传统村落的经济结构提升,以旅游服务、休闲养生等产业带动村落经济发展,从而为农民创造较好的就业环境。这既能适度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需求、减轻空心村现象,也能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快速集聚所带来的土地、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压力。

4 结 论

得益于丽水高山险阻的地形地貌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对缓慢,市域内“量大质优”的传统村落整体上得到了较好保护,从环境类型、产业类型等方面保证了村落保护的丰富性,为区域发展,尤其是乡村地区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通过对于村落空间分布的分类型特征、空间拓展模式特征的分析,梳理了传统村落的综合价值,得出:

(1)丽水地区村落保护工作区域差异显著,“一村多口径”现象较为普遍;

(2)传统村落中山地型村落具有代表性,平均人口规模约400人/村,丘陵、平原型村落以大中型村落为主,平均人口规模800~900人/村;大部分村落以茶、竹、食用菌和蔬果为主导产业;

(3)村落空间拓展模式主要有分离式拓展、顺延式拓展和混合式拓展三种模式,水系格局主要有环绕式与穿越式两种;

(4)丽水地区传统村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了处州乡土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丽水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势必吸纳大量本地农村人口的转移,村落空心化现象将日趋严重。作为浙南山区处州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如何在山区传统村落“自然性颓废”的过程中促进村落的更新与发展,探索符合市场需求和村民意愿的保护利用方法,分类型、分区域、有重点地推进传统村落的深度保护和综合利用,合理利用其经济价值反哺和延续其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生态价值,既是地方政府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是乡村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热点课题。

注释:

① 表中国家级传统村落包括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其中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仅有龙泉市大舍村、龙泉市垟尾村不在本次研究样本中。

② 表中有8个村落无数据,为新屋村、靖居村、靖居口村、淤头村、西源头村、阴坑村、永安村、街头村。

③ 表中有5个村庄没有数据,为玉溪、西源头村、阴坑村、永安村、街头村。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 民间文化论坛, 2013(01): 7-12.

[2] 雷会霞, 吴左宾, 高元. 隐于林中,沉于地下——柏社村的价值与未来[J]. 城市规划, 2014(11): 88-91.

[3] 郎大志. 浙江乌石村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4] 曹迎春, 张玉坤. 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 建筑学报, 2013(12): 44-49.

[5] 朱良文. 从箐口村旅游开发谈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J]. 新建筑, 2006(04): 4-8.

[6] 周永广. 山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基层组织和机制创新为切入点[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7] 赵宇雯, 杨育军.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乡村旅游规划满意度研究——以陕西户县东韩村为例[M].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4): 72-76.

[8]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 地理研究, 2013(08): 1477-1485.

[9] 熊梅.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153-158.

[10] 刘大均, 胡静, 陈君子, 等.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4): 157-162.

[11] 佟玉权.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J]. 人文地理, 2014(04): 44-51.

[12] 张艳. 江苏村落系统的空间格局特征与景观背景[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3.

[13] 李伯华, 尹莎, 刘沛林, 等.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02): 189-194.

[14] 叶珍. 京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15] 肖飞, 杜耘, 凌峰, 等. 江汉平原村落空间分布与微地形结构关系探讨[J]. 地理研究, 2012(10): 1785-1792.

[16] 胡纹, 何虹熳. 山地环境下耕作半径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实证研究[M].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2): 106-111.

[17] 陈建波, 陈瑾, 胡伟飞. 处州古村落[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

[18] 丽水市统计局. 丽水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图表来源:

图1-4:作者绘制

表1-5:作者绘制

(编辑:申钰文)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5-0053-06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509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5-08-09

A Study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Lishui Region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172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Lishui region as objec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including the topography and geomorphy, population, preservation policy, etc. Based on the survey on 34 villag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has three different typ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s and rivers contains two modes. At last, it discusses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four aspects, such as historical value, artistic value, ecological value and economic worth, to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eservation.

Keywords:Spatial Distribution; Spatial Development; Value of Village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
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南水北调中线冰害风险空间分布
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
基于SWAT的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基于Kriging插值的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与分布
大寨海绵田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评价与空间分布
云南鲁甸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