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学会积极归因

2015-07-28 16:26孙芳萍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价格表东东归因

孙芳萍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并以此作为理解、预料和控制今后行为的依据。简单地说就是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归因包括内部或外部、稳定或不稳定、可控或不可控的原因。一个人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行为如何归因,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成就动机的高低。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幼儿从失败的经验中总结有益的教训,消除归因偏差,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观察学习,替代强化

同伴是幼儿评定自己的参照物。在活动中同伴的某种行为获得成功,作为观察者的幼儿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通过观察学习,让幼儿对同伴的成功作出积极归因,能受到替代强化。

如在一次建构游戏中,搭建的主题是“高架桥”。乐乐、天天等忙着选积木搭建起来。大家都在忙碌着,天天动作利落地运用堆高、平铺、重复、架空等方式,已有模有样地呈现出一座“高架桥”。“哇,天天,真是心灵手巧,桥上的汽车开得稳稳的。”只见乐乐却是一副苦恼的表情。“乐乐,怎么不开心啊?”乐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的桥总是要塌掉,我不会搭,搭不好。”于是,我让乐乐注意观察、欣赏天天搭建的作品:“你看天天的桥为什么不会倒塌,他的方法跟你有什么不一样,选的积木又有什么不同?”乐乐仔细观察:“他用的柱子比我的粗。”“对,你观察很仔细,再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他能搭好,你也一定行。”乐乐搭了拆,拆了再搭,时不时地观察模仿天天的搭建,再加上天天帮助,乐乐终于完成了搭建任务。看着自己完成的作品,他开心得欢呼起来。

活动中,教师对天天给予了肯定和奖励,乐乐受到了替代强化,作出了积极归因,产生了“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开始仿效同伴成功行为。如果让幼儿经常与同龄的成功榜样一起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成就动机,而且有助于幼儿将观察学习的能力运用到日常行为中。

二、任务分解,小步完成

对于每一项活动任务,教师往往会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若将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分成几小步去完成,使分解后的任务难度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便能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桃子”。

如在一次折纸活动中,我让幼儿比赛折千纸鹤装扮活动室。玲玲看着千纸鹤的示意图开始专注地边看边折。前面三步一会儿就完成了,第四步开始反复折,怎么也折不好。于是我边示范边跟她讲了一下折法,但直到活动结束,玲玲都没有成功。于是在美工区中,我改进了指导方式,重新制作了立体的分解示意图,并在手工纸上用虚线做上记号,在纸板上画上箭头,简化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折纸的难度。玲玲再次操作时没有理解弯箭头的含义,将虚线上部完全向下折,失败了。我提示她:“弯箭头是往里面折的。”并让她看折法示意图,她一下子成功了。我又进一步鼓励她根据分解图再折一只,她高兴地接受了挑战,终于成功了,还把作品展示给同伴看。

尝试完成新任务的最初经验是很关键的,如果我们为幼儿创设了通过努力而取得成功的情境,成就定向的活动就更有可能产生。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决定、主动学习、挑战困难的态度、能力和积极的自我归因意识。

三、注重过程,发展自评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应帮助幼儿摆脱对他人评价的依赖性,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归因的能力。当幼儿更多地从自身内部而不是从外部寻找原因,注重对活动过程而不是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时,成人要及时给予肯定。

如在“面条店”的区域活动中,东东画了一张价格表,贴到面条店墙上,向顾客介绍并收钱。老师:“东东,你觉得自己的价格表有用吗?”东东:“很有用的,上面的数字表示这种面条要多少钱。我们面条店的面条有好多种,好多人来吃面条,我赚了好多钱。”老师:“东东很聪明,你的主意很好,有了价格表,我们吃面条就知道多少钱了,可是看上去有点乱,怎样才能让人看得清价格表呢?”有了前一次的尝试和讨论做铺垫,东东将纸对折后重新画了一张价格表贴在墙上,吸引了很多顾客。游戏后,东东说:“老师,我觉得这样画价格表比以前好多了,很方便,顾客也能看清楚。香肠面最贵,因为香肠要很多钱。”其他幼儿也说:“今天这张表比昨天的清楚,我们买面条时一下子就知道要多少钱了。”

在智力水平相当的幼儿中,主要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的幼儿与那些主要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的幼儿相比,前者的成绩更好些。因此,在幼儿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后,应先让幼儿自评、互评,再由教师总评。在这个活动中,东东不仅分类画标记,而且根据生活经验制定了较为合理的价格,在交流讨论中主动探索出了二维表格的记录方式,促使幼儿的归因由外控向内控转移,增强了自我归因的主动调节能力,真正做了“胜不骄,败不馁”。

四、情境补偿,保持期望

当幼儿在某一活动情境中失败时,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情境的成功补偿该情境的失败,或将幼儿的注意从失败的阴影中转移到另一成功的情境中,引导幼儿作出“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的归因,这样幼儿依然能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

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小朋友玩起了跳绳。莹莹拿着绳子,跳一下,甩过绳子,动作显得不够连贯,再重新整理,又往前甩,可是跳起时又被绳子绊住了脚。莹莹说:“这绳子怎么像透明胶一样,老是粘着我!”于是,坐在一旁不愿再跳。教师说:“莹莹,怎么跳不好啊?不着急,我们慢慢来。不如,你先帮老师一个忙,小朋友都脱掉了自己的衣服,请帮忙把塑料筐里的衣服整理好。”莹莹爽快地答应了。只见莹莹先从塑料筐里选出外套,并把外套一件件分男女摆好(男孩的外套放上面,女孩的外套放下面),并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涛涛的,放上面;这是楠楠的,放下面……”全部分好后,她再从塑料筐里拿出小朋友的小毛巾继续整理。她认真地看着毛巾上的名字,并将它夹到相应的外套中,然后把整理好的毛巾摆在桌面上,方便小朋友拿取。教师说:“瞧,莹莹多能干,能按类别把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做事情只要努力了一定能成功,我们一起去跳绳吧。”莹莹开心地拿起绳子跳起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幼儿进行努力归因,让幼儿体验到他们的努力在不断取得成功。在每次活动过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幼儿进步所在,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努力的收获,从而坚定了继续努力的步伐。

五、抓住闪光,培植成功

每个幼儿都好比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幼儿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的闪光点,于平凡细微处洞察到幼儿的点滴进步和创造性的探究倾向,并及时加以强化,促使潜在的能力优势实现正迁移,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

如在科学活动“颜色变了”中,需要用到糖、盐、面粉、玉米粉,幼儿要学会区分这四种材料。乐乐指着盐说:“我知道这包是盐,因为另外一包是糖!”接着,他捂住嘴巴小声地说:“我刚才偷偷地尝了一点,盐是很咸很咸的。”接着,乐乐指着另外两包粉状物,说:“这是玉米粉,那是面粉。”教师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这包粉的颜色很黄,所以是玉米粉;那包粉是白色的,所以是面粉。”这时,有一些面粉从袋中漏了出来,乐乐用手捻了捻:“对了,面粉和盐虽然都是白色的,但面粉是细细的,盐是粗粗的。”教师说:“很棒哦,乐乐!你能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舌头尝等方法比较四种材料的相同与不同。”在之后的活动中,老师深入地了解乐乐,进一步发现了其在科学领域及相关目标上的发展强项、特点等,给予了许多活动和创造的机会,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因此,教师要激发幼儿自我实现的需要,抓住闪光点,搭设让幼儿展示特长、体验成功的“小舞台”,培植成就动机的“新生长点”。

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正确引导幼儿学习积极地自我归因——即凡事自己主动承担责任,认定事情可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寻求自己可以解决的办法。相信随着幼儿逐渐长大,定能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价格表东东归因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药材价格表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