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融合主题活动:走进四川

2015-07-28 16:32陈微吴佳慧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特产剪纸乡土

陈微 吴佳慧

一、主题来源

嘉兴市长水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大规模的新居民幼儿集居园,来自四川、河南、云南、安徽等地的幼儿占生源比重的81%。历经两轮市级课题的实践,我们发现携带多元背景文化的幼儿真正融入,是文化上的共通,即经历一个不同文化的碰撞、接纳进而互赏的融合过程,而各地丰富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就像一张张彰显平等的身份证,让新居民幼儿能较为自由地出入同伴群体。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这是一条可调适“新鲜人”与本地幼儿群体文化冲突的一条新路径。因此,我们以生源背景文化差异为动因和资源,开发以乡土文化为载体的融合主题活动,并在主题建构中促进教师对生源背景文化的理解。

前期调查显示,幼儿对四川文化的了解是零星而模糊的,包括占比重42%的150名四川籍幼儿。《走进四川》乡土文化主题应融合需要而生,由家园共同采集乡土资源而来,划分为自然风光、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本土特产、饮食文化六大版块,通过整合环境创设、乡土活动、区域游戏,家园互动等形式,促使幼儿在环境和课程的互动中体验浓郁多彩的四川文化,我们和幼儿一起走近四川,探究美丽多彩的天府之国。

二、主题活动目标

1.丰富幼儿对四川的特色小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地域文化的感知。

2.了解和表现青花瓷、剪纸、川剧、民居四个典型的民间艺术元素。

3.发挥得天独厚家长资源,玩一玩民间游戏,过一过特有的风俗节日。

4.以主人翁身份传递和展示家乡文化,借助川文化的探寻之旅进而自信融入。

三、主题网络

四、环境创设

(一)整体环境创设

1.四川地域文化溶入其中,师幼共同创设川艺吧、风俗节日、自然风光、特产小吃长廊、利用楼道环境布置青花瓷、脸谱墙等,使幼儿在浓郁地域环境中感受四川的美,感知四川文化的博大精深。

2.鼓励幼儿收集四川特产、名胜风光图片或照片、服饰、特产包装盒等物品,布置川剧小票友、民居剪纸墙等区域活动环境。

3.在活动室内挂一幅中国地图和四川地图,让幼儿了解四川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四川特产等情况,拓宽幼儿的视野。

(二)心理环境创设

1.将一些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的“游四川”的照片张贴在主题墙,使幼儿能在看照片的同时,对同伴讲述家乡巴山蜀水的美丽风情。

2.营造“我们是一家”的温馨和睦的班级氛围。

3.帮助四川籍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建立自信,体验身为小主人的自豪感。

五、家园互动

按参与活动的内容细分为亲子制作、环境共设、亲子民戏、方言汇粹、家长助教五个版块。

1.请家长配合帮助幼儿共同收集四川的各种图片、照片、特产、工艺品等,为主题开展提供物质支持。

2.通过带幼儿返乡、看电视、上网等形式,让孩子欣赏四川服饰特征、习俗、文化,向孩子介绍四川的节日与风俗。

3.带领孩子共同品尝或制作1—2种四川特有的菜肴(麻婆豆腐、泡椒鸡爪等)或小吃(如酸辣粉、担担面等),体验四川饮食文化。

4.邀请四川籍家长助教童谣、民间艺术等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民俗文化。

5.和幼儿一起玩一玩四川民间游戏,做一做、尝一尝四川小吃。

六、班级区域活动

七、供选择的主题教育活动

八、主要活动教案、实录和活动照片

活动一:社会《走进四川》

设计思路:

带领幼儿走进主题的起始课程,取材于风土人情板块,是主题的铺垫和引领,促使其关注四川同伴,了解同伴的家乡,进而产生爱四川、爱祖国的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认识中国地图,能从地图上指认出四川省及省会的位置。

2.初步学习四川省的风土人情和民俗节日等典型的乡土知识。

3.关注同伴,激发对四川的欣赏和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已经要求四川籍幼儿向家长问清楚自己是四川哪个县的人。

2.布置四川的自然风光、特产和民俗图片长廊。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飞机

四川籍幼儿走上讲台,面对小朋友一一介绍自己的详细地址。

(二)认识四川省及省会在地图上的位置

(三)“快速找图片”游戏,教师描述内容,幼儿找到长廊中相应图片

(四)师幼回顾总结

四川是中国的一个省份,省会是成都。四川还有很多美丽的风光特产和有趣的风俗,等着我们去发现,在这个有趣的主题里,我们还将邀请四川小朋友的家长给我们上课,和爸爸妈妈一起品尝四川小吃。

(五)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放置木质中国拼图,供幼儿拼搭。

2.向四川小朋友请教一句四川话,在晨间谈话时交流。

活动二:科学《国宝大熊猫》

设计思路:

“国宝熊猫”是隶属于“走进四川”大主题中的特色物产版块,通过对国宝熊猫的探究,激发其对家乡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知道四川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是中国的国宝。

2.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熟悉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熊猫的喜爱。

活动准备:

1.在中国地图上用红色线圈标注四川卧龙保护区。

2.熊猫瓷砖画廊(滚球、吃竹笋、吹泡泡)、熊猫标志、生活习性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题,引发幼儿对熊猫的兴趣

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

(二)观赏走廊熊猫瓷砖画,讲讲自己的发现

(三)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将熊猫图像贴在相应区域“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四)观看课件,讲述熊猫的生活习性

(五)讨论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国宝”

(六)成立大熊猫保护队,用绘画、宣传、自制图书等方式向大家宣传保护国宝大熊猫的知识

活动三:健康《花轿抬幺妹》

设计思路:

本节课取自四川民俗板块,以四川婚俗为导线,设计用花轿抬幺妹的方式,帮助幼儿感受四川婚俗的特点,强调同伴间的分组合作,设定角色进行游戏。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了解我国四川民间婚礼习俗。

2.能随音乐尝试合作抬花轿,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四川风俗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金蛇狂舞》乐曲,纸箱轿子2架,绣花红盖头、两把小椅子。

活动过程:

(一)在《金蛇狂舞》的音乐声中幼儿进入场地

(二)了解四川婚俗特点,借助儿歌游戏

新娘语句:盖上红盖头,身穿大红袄,今天我要做新娘。轿夫语句:新娘新娘快快来,坐上我的小花轿。

(三)学习游戏《抬花轿》

1.播放音乐,幼儿尝试四人一组练习抬轿子的步伐。

2.选用两种抬轿方式进行游戏,如用手扶着花轿竿走,用肩膀抬花轿竿。

(四)合作竞赛抬幺妹

(五)结束活动

全班幼儿分成有抬轿的,有新娘新郎,有吹唢呐的,有撒花的,共同组成一个送亲队伍,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活动四:语言《赞四川》

设计思路:

《赞四川》改编自民间童谣,课件设计形象地揭示四川的地名和特产的对应关系,通过导游角色扮演感受四川的地大物博,在班际角色游戏中交流和品尝独特的四川饮食文化。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四川地名及相应特产,萌发幼儿对家乡的自豪感。

2.感受四川民谣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色,对四川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3.以多种形式感受四川独特的饮食文化,体验四川的地大物博。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反映四川的图片、故事等,向家长了解四川的名胜和特产。

2.围绕儿歌制作的课件(地名和特产)、四川风情图片展、民俗节日和家乡的味道饮食长廊。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结合视听解说,理解童谣内容

教师以导游身份逐句解说相应的地名和特色,帮助幼儿建立特色与地名的对应。

(二)熟悉四川童谣,教师描述某一景点和特产,请幼儿猜,并利用课件印证

(三)我是小导游,以自己的经验介绍四川各地的特产

(四)尝尝四川特产

1.引导幼儿观察四川特产的包装,了解特产的名称、商标、产地。

2.在长廊中开展混班角色游戏《家乡的味道》交流、品尝家乡特产。

附改编童谣:《赞四川》

绵竹年画酒中画,广元刺绣似山花,青神竹编誉神州,成都蜀锦甲天下;豪放火热巴渝舞,四川民歌太阳出,茶道道出川茶味,酒令品出川酒醇,火龙狮舞自贡灯,变脸绝技美名传。

活动五:美术《辣椒真辣》

设计思路:

红红的辣椒,辣辣的川妹子,辣椒是四川特产也是饮食文化的标志,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听觉、味觉、视觉的亲身感受,尝试用色彩来表现对辣的感受。

活动目标:

1.表现小朋友吃辣椒时的情景,学会用色彩来表现对辣的感受。

2.知道红辣椒是四川特产和饮食特色,探究四川人爱辣椒的缘由。

活动准备:

1.辣妹子歌曲视频。

2.红辣椒每组一个,四川辣椒酱一瓶。

3.记号笔、纸、油画棒等作画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辣妹子歌曲视频

(二)观察辣椒,尝尝辣酱

引导大家谈谈吃辣的感受,仔细观察同伴的表情。在畅谈的同时,模仿同伴吃辣酱后的表情,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创作欲望。

(三)发挥想象,创作作品

(四)欣赏交流,感受成功

1.展示幼儿作品,交流作画感受,如自己画的是什么,用何色彩来表现对辣的感受,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情奖、最佳色彩奖。

2.谈话延伸:为什么四川人爱吃辣?

四川大部分地方是盆地,很潮湿,吃辣椒可以把身体里的湿热排出,有益身心。四川人性格也像红辣椒一样热情。

活动六:剪纸《手拉手》

设计意图:

剪纸,是四川民间艺术的一种载体,它有着小巧精致的形式,淳厚朴实的民族风格和寓意深厚的内涵,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这次剪纸活动是《剪窗花》活动后的一次提升,幼儿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连续对折、绘画、剪纸以及装饰等,表现和四川小朋友“手拉手 心连心”的感情。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学习用连续对称剪纸等方法表现手拉手的人物。

2.体验剪纸成功的喜悦,巩固幼儿对四川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

3.表达和四川小朋友“手拉手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活动准备:

1.剪刀人手一把、铅笔人手一支、白色以及彩色长方形纸若干、水彩笔每组一盒,篮子每组一只。

2.“手拉手”剪纸作品和半成品各两幅,KT板草地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音乐游戏《找个朋友》

1.师幼一起手拉手,围内外圆圈,随乐跳舞。

2.出示剪纸。

(二)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探索剪纸“手拉手”的小朋友

(三)介绍剪纸“手拉手”的操作方法及注意点

(四)引导幼儿用彩色长方形纸再次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提醒

(五)作品展示与交流,在KT板上布置“和四川小朋友手拉手心连心”作品集

九、主题活动反思

在主题活动中,我们注重营造整合互动的氛围。首先是整合的环境,力求每个角落都渗透着浓郁的四川风情,使墙面、楼道、室内空间、区域空间等形成一个整体,注重观赏和操作性的结合,比如我们提取青花瓷、剪纸、民居、川剧为四川艺术四元素,开设供幼儿操作体验的“川艺吧”,并在其下设八个角色游戏活动区作为支撑,如“川味小吃加工坊”、“川剧大舞台”、“青花瓷坊”、“剪纸吧”等。活动室墙面和走廊壁画内容反映四川人民劳动、生活、节俗场景以及服饰和建筑特色,在廊道陈列四川民间玩具鸡公车、铁环等,摄取典型的四川民间游戏布置成跳房子、抬花轿、翻花绳等游戏区,过道上悬挂幼儿制作的“剪纸”、“花灯”、“川剧脸谱”等民俗工艺,使幼儿对四川乡土文化有直观、整体的感知。

其次是生生互动与主题课程的整合,强调和同伴一起亲历亲为地探究并在游戏中体现。主题活动的深入应以相应的角色游戏和区域游戏为支撑,比如,饮食文化的渗透先缘于集体活动的统领,逐步发展为班级里的《川菜馆》、《小吃加工坊》等游戏,进而扩展为全园性的游戏《家乡的味道》,始终贯穿在幼儿的生活之中,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最后是家园互动的整合,乡土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应在真实、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提升和重组已有的经验,持续地唤起幼儿参与四川乡土文化的热情。途径一:深入社区,参观体验,如欣赏蜀绣、品尝川菜小吃、学习四川方言、参与社区的四川民俗文化节等。途径二:引入园所,分享文化,挖掘家长的特长、职业、人际关系等资源,向幼儿介绍四川民俗文化,服饰、语言、建筑文化,和幼儿一起制作四川的特色菜肴和小吃,助教民间游戏等。途径三:走进家庭,品位文化,利用节假日去四川籍家庭做客,开展“快乐家庭日”等活动,体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通过一家家的走访,我们品尝到了四川酸辣粉、探究了腊肠和熏肉的制作,学会了常用的四川方言,在四川乡土文化主题活动中拉近彼此距离。

主题活动的意义在于使幼儿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浸润和塑造,逐渐产生文化认同感,进而能真正成为这个民族和地域的一员,这种情感和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获得了对某一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认同感,也就获得了健康成长的文化根基,使其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能保持自身特色,使以成人文化为基调的乡土文化也会自然地转化为幼儿视角的乡土文化,并获得传承、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特产剪纸乡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江阴特产——马蹄酥
欢迎订阅《中国林副特产》
剪纸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杭州特产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