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生气汤》

2015-07-28 16:36杨华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气成人阿姨

杨华

这一锅被红红的火焰煮热腾腾的生气汤作为绘本的封面一下点明主题,仔细看“生气汤”三个字还是锯齿状的,看来有人被气得不轻,都咬牙切齿了呢。故事肯定和生气有关,但是为什么要来做一锅汤呢?这样的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忍不住想翻开书,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者简介和故事梗概

作者贝西·艾芙瑞(Betsy Everitt),1962年8月出生于洛杉矶,1986年在加州帕萨迪纳市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取得艺术学士学位。她擅长以水粉颜料创作水粉画。《生气汤》是她以个人亲身经历转化为创作灵感,自写自画的一本图画书,色彩鲜明,充满了夸张的幽默。

故事讲述的是小霍斯经历了不愉快的一天,遇到各种烦心事,比如做不出题目、收到情书、被小牛露露踩了脚、不靠谱的珍珠阿姨接他放学,当所有这些事让小霍斯觉得忍无可忍,必须爆发的时候,他踩了路边的一朵小花。霍斯的妈妈看见了,邀请他一起煮汤,用很有感染力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出做汤的愉悦和不同寻常。和妈妈一起做汤的霍斯,跟着她一起尖叫、怒吼、做鬼脸、敲锅子,最后大大地喷出一口火龙气。霍斯和妈妈一起肩并肩做生气汤,赶走一天的不快,他和妈妈一起笑了!

从绘本故事看孩子的世界——有时孤独、有时无助,又不知从何说起

小霍斯出场的时候是一个人,背景简单干净,这样的构图说明孩子是有自己独立世界的人,他的所思所想也许是成人无法理解的,比如后面他认为的麻烦事、苦恼的事,成人可能觉得很美好很甜蜜呢,比如收到情书。接着往后翻,当霍斯解不出题目时,后面的小分头在做鬼脸,小女孩在举手回答问题,他自己两眼发直,而老师就在旁边。我想他心中肯定在默念:老师别叫我……当琳达给他写情书时,送情书的是那个做鬼脸的小男孩,可想而知,他会怎么恶作剧,让小霍斯都羞得躲到了桌子下面。表演节目时被小牛露露踩了一脚,这时小霍斯还要强颜欢笑,把表演继续下去,这个小小的男孩,内心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好不容易熬到放学,盼着妈妈温暖的怀抱,可以撒撒娇,得到一些安慰。可是看见的却是珍珠阿姨,她那高高的发髻、大大的花朵耳环、夺目的五彩戒指,反映出珍珠阿姨是一个非常重视自己形象的人,很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的人可能会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她可能看不出来小霍斯今天不开心,也没有问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事儿。珍珠阿姨开车的技术也让小霍斯捏一把汗,她差点撞到狗。好不容易到家了,霍斯心中的恶气没处撒,无辜的花儿倒霉了,他上去狠狠地踩了一脚。

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比较贫乏,遇到问题不懂得该如何处理,可能会把小问题放大,或者问题堆积在一起,久而久之引起情绪的爆发。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有些事情受到自尊心的影响,使他们不好意思表达出来,甚至受到语言发展的影响,年幼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样就造成孩子无法向成人求助,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独自地消化因为无力解决问题而带来的负面情绪。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些破坏性行为时,应该思考一下他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自己无力解决,在跟自己较劲,而不是单纯地认为他们在搞破坏。汤姆气得想打人!他用力踩了一朵花

从绘本故事看儿童情绪疏导方式——邀请、示范、推动、放松

《生气汤》不仅是适合儿童的绘本读物,也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启发。书中妈妈的做法正是作者贝西·艾芙瑞倡导的解决儿童情绪问题的疏导方式。在妈妈打开门看到小霍斯正在用力踩花时,表情是惊讶的,很快她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妈妈问霍斯:“今天好不好啊?你有没有谢谢珍珠阿姨呀?”霍斯都没有正面回答,再联系开门时看到的情境,妈妈心中揣测,儿子今天可能不高兴。她没有像很多妈妈那样刨根问底,而是很快地转移儿子的注意力,开始进入故事的主题——制作生气汤。绘本讲故事的魔力在于生动的图画,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妈妈开始制作生气汤时,整个人俨然变成了魔法师,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孩子都容易被神秘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所吸引。我们看到妈妈展现出和蔼可亲的笑容,把锅子盖在头上当帽子,肢体语言也很丰富,像在跳舞一样,特别是往锅里撒盐的动作,那一回头的不经意和翘 “生气汤。”妈妈回答。 起的腿,让我们看到一位母亲在孩子面前的轻松、幽默,这是非常让人想亲近的。这些情节我们可以理解为母亲向孩子发出的邀请,这种邀请不是用语言发出的,而是情绪的带动。接下来,霍斯的妈妈对着锅里尖叫,一句“该你啦!”轻松随意,没有母亲大人的高高在上,霍斯也跟着妈妈一样尖叫。妈妈和孩子一起对着锅子玩开了,大吼大叫、吐舌头、乒乒乓乓地敲着锅,妈妈甚至在地板上翻跟头,你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吗?这时候母子已经像同龄人一样,像朋友一样,妈妈不是用讲道理的方式,而是用示范来帮助儿子走出心中的阴霾。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兴奋表情和丰富的肢体动作对儿子参与活动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当喊累了,跳累了,孩子的注意力已经被转移到身体的疲惫上,这恰是一种情绪的放松状态。就像登山时,冲顶后,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人忘我,全身沉浸在疲惫后的放松中。

从绘本故事看儿童教育的智慧——尊重规律、理解支持、因材施教

教育过程中我一直坚信一句话:欲速则不达。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每个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像春耕秋收一样,只有照规律办事才是科学的,只有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的,像霍斯一样,他遇到的麻烦在成人眼中不是大问题,但是对他来说就是很大的问题,成人是否能够去理解他、去帮助他,这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深的影响。而成人的帮助并不是直接帮他解决问题,而是帮助他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给他自己摸索解决问题办法的时间,同时让孩子感受到成人支持的态度,这才是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从条条框框里走出来,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并不是道理,而是理解;道理谁都懂,但是任性的时候,道

理就行不通,“因为我不想讲道理!”就像霍斯踩在花儿上,他的妈妈并没有跳出来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她知道,这时候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有时候教育不是说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考虑怎么说孩子才会听,霍斯的妈妈后来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她让儿子明白如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在学习做事和做人方面,孩子需要的不是老师、家长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的姿态来告诉他应该怎样做,而是蹲下来和孩子肩并肩、头靠头一起去体验做事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特别是家长,家长是最特殊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少部分家长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懂得教育规律,大部分家长都缺少这方面知识,容易人云亦云,其实没有一种方法能解决所有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通过前面故事的介绍我们可以推导出霍斯的性格是比较内向、敏感的,这样的孩子不善于向别人敞开心扉,如果他的妈妈不带头向锅子尖叫,他肯定是不好意思这样做的。而换一个孩子,性格外向活泼,比如那个吐舌头的小分头,这一天的事对他来说全都不是事儿!那么他需要的就不是“生气汤”,可能是“规矩汤”或者“冷静汤”吧。

最后,我提倡像绘本《生气汤》最后一幅画面一样,成人和孩子一起阅读、共同成长,肩并肩站在一起,度过充满喜怒哀乐、不一样的每一天。

猜你喜欢
生气成人阿姨
我的“话痨”阿姨
成人不自在
生气了怎么办?
生气了怎么办?
生气汤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