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2015-07-28 16:38何丽丽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老爷爷猴子青蛙

何丽丽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提问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教师的提问千差万别,各有千秋。有的提问开启了幼儿的智慧,调动起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发展。有的提问使幼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怎样巧设提问,擦燃幼儿思维的火花呢?

一、开放性的提问,为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巧”与“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启迪思维,教师的启发性提问对于幼儿活动的兴趣、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中班活动“春天的电话”中,一位老教师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孩子们,美丽的春天来了,哪些小动物会把这一消息告诉好朋友?”孩子们想出了许多小动物,老师逐一把小动物们请出来,接着在它们之间连上了电话线,随后设计了第二个提问:“互相商量商量,好朋友之间打电话时会说些什么呢?”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许多孩子还边拨号,边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表情:“喂,小白兔吗?我是小松鼠,春天来了,田野里的小草都探出头来了,可新鲜啦,快出来吃草吧!”小白兔给小青蛙拨号码:“小青蛙吗?我是小白兔,不要再睡了,春天来了,快出来捉害虫吧!”……孩子们天真活泼,各种新奇的想法,引得在座的老师都禁不住啧啧称赞。整节活动,孩子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真正成了故事的创编者。

二、归纳性的提问,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归纳性提问,使幼儿获得的零碎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在大班语言活动“我喜欢我”中,我讲完故事,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时,是这样提问的:“小青蛙一开始喜欢自己吗?后来喜欢自己吗?”简单的两个问题,使孩子们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对小青蛙的自我认识过程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从一开始不喜欢自己,怀疑自己,到后来骄傲地发现自己具有别人不一样的本领:“我就是我自己,具有青蛙所特有的本领。”小青蛙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我就是我,谁也代替不了,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孩子们随着老师的提问,在一问一答中,对故事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主要角色的情感变化,有了更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层次性的提问,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的知识水平,胡子眉毛一把抓,设计的问题缺乏层次性,没有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快乐的小屋》,一位老师在朗诵完第一遍诗歌后,紧接着提问:“小动物们为小屋做了哪些事情?它们是怎样做的?”孩子们初次接触诗歌,对里面的内容只是简单感知,教师设计这个问题未免有些操之过急。孩子们一言不发,她从孩子们的神态中,也意识到了问题,于是便问:“诗歌中有哪些小动物帮助了小屋?”第二遍边欣赏课件,边引导幼儿欣赏诗歌,然后又提出:“萤火虫给小花屋做了什么?小蜘蛛给小花屋做了什么?纺织娘、蛐蛐怎么做的?”

这样,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开来,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孩子们在富有层次性的提问中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诗歌内容,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最后,幼儿自由选择绘画、粘贴、表演等艺术形式来表现诗歌,充分地创造了艺术之美。久而久之,孩子们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做事也会更有条理、更富有逻辑性。

四、师幼双向提问,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瑞吉欧课程强调:“接过孩子抛来的球。”提问如打球,是一种双向的教育活动。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巧设问题,还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发问。《猴子学样》是一个非常幽默、滑稽的故事,深受幼儿喜爱。一看题目,幼儿就非常感兴趣,于是,老师紧紧地抓住幼儿急于了解故事内容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提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猴子学谁的样子?怎样学的?”老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疑问听故事,并把找到的答案与全班幼儿分享。随着孩子们讨论的深入,老师开始向孩子们发问:“老爷爷看到草帽被拿走,怎样做的?”孩子们有的学老爷爷的动作,有的模仿猴子,把老爷爷的着急、幽默、夸张的动作及猴子的调皮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本节活动中,老师及时根据幼儿的反应予以指导:“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猴子?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爷爷?”水到渠成地化解了难点。

总之,问题虽小,其中却蕴涵着大学问,只要教师做到心中有《纲要》,胸中有幼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巧设问题,擦燃幼儿智慧的火花,定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老爷爷猴子青蛙
小灵通看老爷爷吃梨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我演老爷爷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永远的新猴子
青蛙便签夹
卖纸的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