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幼师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和技能

2015-07-28 16:48窦婷婷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戏剧师生文学

窦婷婷

幼儿文学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作为“人之初文学”,它有着无可替代的启蒙作用。那悦耳动听的儿歌,生动形象的幼儿故事,犹如汩汩清泉在孩子们的心田缓缓流淌。幼儿老师的职责便是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组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幼儿教师的文学素质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效果。然而,调查却发现,当下许多幼师生的幼儿文学素养较为薄弱。首先,对幼儿文学作品涉猎较少,而且接触的作品类型单一,导致无法选择优秀的作品引导幼儿。其次,对幼儿文学作品感受能力较差,分析鉴赏能力弱,在解读作品时,往往只寻找中心思想,从而错失了文本的儿童性、趣味性。第三,对作品的表达能力更显平庸,无法将作品生动有趣地传达给幼儿。

幼儿文学作为幼师生的一门必修课,责无旁贷,在提高幼师生文学素养方面需要承担起最主要任务。然而认真地反思当前的幼儿文学教学,我们深切地认识其中一些误区:重分析、轻综合;重内容、轻美感;重理解,轻表达等。为了尽早地走出这种误区,我们在幼儿文学课堂应该从审美的视角出发,将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重视在活泼灵动的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幼师生的文学感悟能力,提高幼师生的作品表现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加行之有效地提高幼师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和技能,可以在课堂上突出“读——画——写——演”四个环节。

一、读

包括阅读和诵读。阅读以积累,诵读以表达。

(一)阅读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差,归根结底是因为文学积淀不够。阅读便成为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

为了完成这种量上的积累,我们可以在教授每种文体时都安排一些阅读课。阅读的内容来自两方面:一是老师和其他同学推荐的作品,一是学生自己从图书馆或网络上搜集的作品。课堂上大家一起就老师或者学生推荐的某篇作品,来谈谈看法,分析作品的优缺点。一般来说,老师推荐的作品应该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符合现代幼儿审美需求的一些新作品,这样可以为学生挑选作品提供很好的范本。同学们为了争取让自己准备的作品为大家所喜欢和认可,往往在课前做了大量阅读,在此基础上,甄别筛选出相对能引起共鸣的好作品。那么,这些工作实际上督促学生在阅读课前就已经进行了一轮广泛的阅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让学生利用闲暇时光来享受幼儿文学所带来的精美甜点。这种轻松的课余品读结合课堂上集中地“补给”,促使幼师生在给幼儿一杯水之前,先注满自己的一缸水。

(二)诵读

幼儿接受文学的主要方式是“听”,诵读是幼儿文学主要的传播方式,更是幼师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这种诵读,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学生表演朗读等多种形式。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读起“小竹桥摇而摇,有个小熊来过桥。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儿歌作品的韵律感,他们还会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构建那个生动的画面,既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又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二、画

幼儿文学是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正如蒋风所说:“幼儿读物应该是图文并茂的,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他们基本还不识字,给他们看的书应该就是图画书,他们依靠书里鲜艳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图画,来接受书里的内容。”在文学鉴赏课上,为了训练学生对文字的真切感受,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细地感受作品,再充分利用幼师生美术功底,用画笔将作品的美妙意境画下来,表现出不同人心中对文本的不同感悟。应让学生明白作品的文字是鲜活的、多姿多彩的,要真正理解作品,不仅需要对文字的领悟,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揣摩、对比、描摹,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捕捉大自然的点点滴滴,恢复我们原本敏感的视觉、嗅觉、触觉,成为一个处处发现生活美的人。

在学习幼儿图画故事这章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类似的创编作业:选择一篇优秀的幼儿故事,将其改编成幼儿图画故事。学生在深入地感知作品之后,发挥自己的想象,谋篇布局,设计绘本作品。当学生看到亲手绘制的精美的绘本,自己都会有些爱不释手。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既让学生了解到图画故事的特点,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幼师生具备了这样的技能,还会在自己将来的教学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曾经在一个幼儿园墙饰上看到了《桃树下的小白兔》的故事,原来是一位幼儿老师带领幼儿欣赏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后,将故事画成大幅连环画,张贴在走廊里,幼儿在自由活动时经常走去看一看,讲一讲,在这种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的阅读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写

幼儿文学的鉴赏、改编和创作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幼师生必备的幼儿文学素养。

写别人的,即对别人的作品做出评价。比如在阅读课上,不能只是展示作品,或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说就算数了,还要求学生就自己这两节课最喜欢的2、3部作品写出相应的评价性文字。评论的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像教师平时批改作文一样的总体评价,也可以是批注式点评。厚积才能薄发,这种“逼迫式”的评论,由少及多,由浅到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对作品感悟能力。

写自己的,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满足他们改编和创作幼儿作品的热情。学生在感受儿歌的绮丽韵味,童话的朦胧梦幻之后,会自然而然地萌发出一种想通过作品来倾诉自身感情的渴望。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创作,或是原创,或是改编。

比如在讲解幼儿戏剧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在学生了解了幼儿戏剧的特征,幼儿戏剧的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一步进行幼儿戏剧的改编。根据幼儿戏剧改编的要求,选择情节完整连贯,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较为紧张,结构线索单纯,场景变化相对集中,读起来使人深受感染又十分有趣的作品进行改编。

为了避免学生闭门造车,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下园实习之际,鼓励写作。学生利用自己在幼儿园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创作。当然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审美特征,将寓言改编成童话,将故事改编成戏剧,在幼儿园实践中检验效果。我们还可以将学生的这些作品进行编辑整理后形成专辑,再配上学生自己手绘的插图,然后赠送给幼儿园,供教师、幼儿阅读。幼师生在大胆地改编、创作过程中,不但增强了自身的职业技能,而且更容易从微小的事物中激发自己对于有效生命的关爱,增强职业责任感。

四、演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这样说过:“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他们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戏剧表演对参与社会交往,促进社会技能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幼师生幼儿戏剧表演的综合能力,不仅仅可提高幼师生专业综合素养,而且能帮助其在今后工作中有效指导幼儿掌握戏剧及其他艺术形式表演的技能,开启幼儿说、唱、跳、画等艺术表演智慧之门。作为幼儿文学鉴赏的引路人,幼儿教师要穷表演之能事,让幼儿在作品中感受游戏般的乐趣。然而这里的“表演”不单单是戏剧表演,还应有儿歌表演、幼儿诗诵读、讲故事等等,这些都无不需要学生声情并茂地演绎。

学习幼儿戏剧这章时,课前我们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行选择一篇幼儿戏剧,也可以将幼儿故事改编成戏剧,通过课下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倾情演绎。然后先由学生相互点评,彼此提出宝贵意见,再由教师对学生的编排表演进行指导,浅析其不足之处,与学生共同商讨改善对策;最后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次编排。这样的自编自演活动,既加深学生对作品理解,又增加鉴赏过程的趣味性,还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改编幼儿文学作品、排演幼儿话剧提供锻炼的平台。

幼师生对幼儿文学的感悟鉴赏能力、示范表演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今后教学活动效率和效果。我们在幼儿文学教学中,通过突出“读——画——写——演”这四个环节,既调动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为他们步入社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更为他们自身的发展找到了机遇。

猜你喜欢
戏剧师生文学
有趣的戏剧课
我们需要文学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戏剧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我与文学三十年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