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耐寒性鉴定研究

2015-07-31 08:42李晓艳谭亚玲
云南农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粳稻农艺分蘖

李晓艳,谭亚玲

(1.禄劝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 禄劝 651500;2.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近一半人口以水稻为主粮,世界稻谷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居第二位,而总产量居第一位。水稻起源于热带地区,属短日高温作物,遇低温会产生一定的生理障碍,从而影响稻米的产量及质量。因此,冷害一直是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所谓水稻冷害是指正常生长发育的水稻,遭遇到持续一段时间的低于其正常生长发育临界温度的零上冷温后,稻谷的产量或质量明显受损的现象。

水稻冷害发生由来已久,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问题。云南常年稻作冷害面积高达46.7~53.3万hm2,约占云南稻作总面积的1/2。多年实践表明,云南粳稻区由于受较为严酷的气候条件制约,无法直接引种外省和本省其他地区育成的粳稻新品种,生产上用种还必须靠自育。

滇型杂交粳稻是以滇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核心的杂交粳稻组合,在选育时充分利用了云南耐冷型种质资源的优势,目前选育的组合在云南省内及周边有良好的推广态势。本试验是以新育成的22个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为材料,研究其耐寒性,为新组合的示范推广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材料为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近几年新育成的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共22个组合,本试验设置2个对照,其中滇系16(CK1)为云南省农科院新近育成的,在鉴定点推广种植耐寒性极好;楚粳23(CK2)是云南高原粳稻区广泛种植的品种(见表 1)。

表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材料种植于昆明市禄劝县团街镇试验田(海拔2200 m,高原粳稻区,种植期平均气温19℃,水温17.3℃),冷河水灌溉。3月11日播种,水田塑料薄膜育秧,5月17日移栽于大田,移栽时秧龄为4叶1心,种植方式为1苗/穴,栽培规格10 cm×15 cm,每个材料种植50苗,栽培管理采用当地最佳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成熟时,取3株进行考种,考察性状包括株高、总分蘖、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

表2 供试材料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试验数据分析采用DPS软件,对不同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进行方差分析,比较组合间及对照的农艺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材料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从表2可看出,供试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在株高、穗长、实粒数、粒长、粒长宽比、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9个农艺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是由供试材料本身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的。

2.2 供试材料农艺性状的多重比较

从表3看出,平均株高以滇系16(CK1)最高为79 cm,以杂 2 最矮,为 56 cm,杂 4﹑杂 16﹑杂 10﹑杂15﹑杂 20﹑杂 13﹑杂 12﹑杂 22﹑杂 9 的株高与滇系 16(CK1)比较接近;楚粳 23(CK2)株高为 67.67 cm,与滇系16(CK1)的株高相差11.33 cm。因此,将供试材料株高从高到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滇系16(CK1)﹑杂 4﹑杂 16﹑杂 10﹑杂 15﹑杂 20﹑杂 13﹑杂 12﹑杂 22﹑杂9,株高在70 cm以上;第二类是杂21﹑杂19﹑楚粳 23(CK2)﹑杂 14﹑杂 7﹑杂 3﹑杂 18﹑杂 11﹑杂 8﹑杂5,株高在60 cm以上;第三类是杂 17﹑杂 6﹑杂 1﹑杂2,株高在50 cm以上。

所有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比当地主栽品种滇系 16(CK1)分蘖优势显著。 楚粳 23(CK2)的分蘖为3.00,滇系 16(CK1)的分蘖能力不如楚粳 23(CK2)。因此,可以按分蘖能力强弱将供试材料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杂18﹑杂13﹑杂8﹑杂7,分蘖在5.00~6.00;第二类是杂 22﹑杂 19﹑杂 17﹑杂 11﹑杂 4﹑杂 3﹑杂 2,分蘖在 3.67~4.33;第三类是杂 21﹑杂 20﹑杂16﹑杂 15﹑杂 14﹑杂 12﹑杂 10﹑杂 9﹑杂 6﹑杂 5﹑杂 1﹑楚粳 23(CK2),分蘖在 2.67~3.33;第四类是滇系 16(CK1),分蘖在 2.33。

表3 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株高和分蘖多重比较

从表4看出,平均单株产量最高的是杂7,为10.37 g;最低是杂 10,为 0.20 g;滇 16(CK1)的单株产量为 5.57 g,楚粳 23(CK2)为 3.19 g。

就单株产量而言,杂 7﹑杂 18﹑杂 8、杂 4﹑杂 3及杂17的单株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滇系16(CK1)高,表明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及丰产性,可在云南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

千粒重以杂19最高为41.52 g,杂17最低为20.71 g,与杂 19 相差 20.81 g。 楚粳 23(CK2)的千粒重为 23.04 g,与杂 19 相差 18.48 g。滇系 16(CK1)的千粒重为22.31 g,与杂9相差19.21 g(表5)。

3 结论与讨论

1)供试的22份水稻材料中,在株高﹑穗长、实粒数、粒长、粒宽、粒长度比、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等9个农艺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分蘖及总粒数性状差异显著。

2)供试的22份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中,杂7﹑杂18﹑杂8、杂 4﹑杂3及杂17有较强的丰产性,耐寒性好,可在云南省中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杂1、杂 2、杂 6、杂 12、杂 13、杂 14、杂 16、杂 19、杂 20、杂21等10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楚粳23(CK2)高,这些组合可在云南高原粳稻区种植。

表4 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多重比较

表5 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千粒重多重比较

[1]徐福荣,戴陆园,叶昌荣.水稻耐冷性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作物杂志,2000(1):4-5.

[2]黄力士,刘凌峰,刘之熙.水稻耐冷性研究进展与前景[J].湖南农业科学,2008(1):3-6.

[3]曾亚文,申时全.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孕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1):22-25.

猜你喜欢
粳稻农艺分蘖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豫南粳稻机械化适应品种筛选及利用研究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