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长肌重建治疗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可行性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

2015-07-31 22:32周政车桂文张文聪
当代医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重建术腓骨肌腱

周政 车桂文 张文聪

腓骨长肌重建治疗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可行性及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

周政 车桂文 张文聪

目的 观察与评估腓骨长肌重建治疗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可行性,并分析其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0例,均在C臂透视下实施微创腓骨长肌重建术治疗,采用Lysholm评分量表对治疗前后患者踝关节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评分,同时应用KT-1000测试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KT-1000侧-侧差值降低至(2.42±3.36)mm,明显低于术前的(13.52±4.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Lysholm评分均值为(91.04±1.9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4.25±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关节主观活动范围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腓骨肌腱重建术,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前后交叉韧带损伤;腓骨长肌;重建术;可行性;踝关节

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属临床膝关节常见、多发韧带损伤,可能对患者正常膝关节功能产生严重影响[1]。一般膝关节韧带损伤后通过重建术,可采用异体肌腱、髌韧带及半肌腱对其实施重建,修复膝关节功能,疗效显著,但临床上对采用肌腱及髌韧带移植同样存在一定的争议[2]。伴随着当前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及高能损伤的发生率也呈明显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针对多发韧带损伤患者取髌韧带或肌腱进行移植,可能加重患者膝关节的损伤程度,引起其他并发症的产生[3]。为探讨针对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有效重建术,本研究选取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0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广东省茂名市石化医院骨科收治的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0例(男52例,女8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4.9±2.6)岁;其中左膝创伤42例,右膝18例;车祸致伤40例,摔倒致伤20例;陈旧性损伤43例,新鲜损伤1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2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18例。

1.2 方法 对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采用腓骨长肌重建术治疗。术前取患者仰卧体位,行常规连续硬膜外麻醉处理,上止血带。于患者外踝后上端区域作长度为3cm的切口,暴露腓骨长肌。从腓骨中段1/3处部分作弧形切口,确定腓骨肌腱腱性区域后,剥离,切断腓骨长肌腱,取腓骨1/3切口内部分抽出腓骨长肌,长度为19cm左右。将腓骨长肌与短肌进行缝合处理。同时将取出腓骨长肌腱均分为两段,并标注;采用10号丝线缝合肌腱两侧部分,长度控制在3cm以内。从膝关节前端内侧部分作5cm切口,屈膝70°,充分暴露关节。确定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损伤后,并具备重建指征后,迅速切除残留韧带部分,暴露髁骨间窝,实施髁间窝成形处理。随后建立股骨与胫骨隧道,先将腓骨长肌上段部分从已建立通道中穿出,长度控制在3cm左右,拉紧后辅助使用螺钉进行固定处理。后将腓骨长肌下段传出前交叉韧带通道中,拉紧后予以固定处理。术毕行加压包扎操作,前后均使用石膏托固定5周左右,麻醉药效过后,实施肌肉康复训练。

1.3 评价指标 对2组患者均实施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采用Lysholm评分量表[4](0~100分)及KT-1000(关节松弛度)标准[5]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手术前后治疗效果 术后患者KT-1000侧-侧差值降低至(2.42±3.36)mm,明显低于术前的(13.52±4.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92,P<0.05)。见表1。

表1 术前后KT-1000侧-侧差值变化情况(x±s,mm)

2.2 研究对象手术前后关节活动情况 术后所有患者Lysholm评分均值为(91.04±1.9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4.25±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9,P<0.05);且术后患者关节主观活动范围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00,P<0.05)。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手术前后关节活动情况比较(x±s)

3 讨论

临床上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的方法种类繁多,其中以自体骨-髌腱-骨(B-PT-B)界面螺钉固定法最为常用,曾一度被认定为治疗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标准方案[6]。近年来,B-BT-B移植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渐提升,诸如髌骨骨折、髌腱萎缩、髌骨关节病变等,引起了医学领域广大研究者的重视[7]。部分研究者已展开对新型自体移植材料的研究,包括髂胫束、股二头肌等,其均来源于损伤膝关节附近区域,同时可能对膝关节自身功能及其稳定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神经损伤,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肌腱断裂等并发症[8]。因此,针对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重建术时,必须选取合适的移植材料,保障膝关节功能的稳定性。

作为自体移植材料,首先必须有其足够的长度与强度,可保障移植的稳定性,其次,必须确保切除后对人体膝关节初始稳定结构无任何负面影响。人体腓骨长肌位于腓骨部分,腱性部分止于跖骨基底与股骨内侧部分,在小腿部分中上端1/3部分,且其下端1/3处则为完全腱性组织,长度超过28cm,且其力学特征与解剖形态均可迎合重建要求,可满足交叉韧带损伤的移植需求,因而可将其作为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理想重建材料。

综上所述,采用腓骨长肌重建术进行治疗,术后患者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扩大,且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提升,且经随访调查提示,患者膝关节恢复良好,稳定性较强,未发现严重并发症产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曹红彬,梁军,辛景义,等.腓骨长肌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35):2460-2462.

[2] 李丁峰,皇甫小桥,赵金忠,等.腓骨长肌腱前半部作为自体移植材料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3):285-292.

[3] 皇甫小桥,何耀华,杨星光,等.部分腓骨长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2):136-140.

[4] 张国宁,王友.膝关节评分标准的评估[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41-1143.

[5] 李毅,姚建锋,武亮,等.膝骨性关节炎关节周围肌肉功能改善的治疗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1(46):8128-8133.

[6] 史福东,左金增,刘仕杰,等.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结合一期锚钉修复严重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早期疗效[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1(1):38-44.

[7] 吴伟峰,骆宇春,刘云鹏,等.下胫腓联合不同走向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4):2510-2514.

[8] 杨艳玲,左立新,高雁卿,等.内侧小切口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8):1575-157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7.059

广东 525000 广东省茂名市石化医院骨科 (周政 车桂文 张文聪)

猜你喜欢
重建术腓骨肌腱
腓骨肌萎缩症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功能重塑的功能核磁共振观察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肌电图诊断特点
腓骨肌腱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时间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