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改善状况的探讨分析

2015-07-31 22:32许静
当代医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左室优质心功能

许静

103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改善状况的探讨分析

许静

目的 分析103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改善状况。方法 选取206例慢性心力衰竭老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基础上加以应用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E/A比值以评价其心功能疗效,同时引入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心率、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E/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项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研究组其优化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MLHF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研究组其优化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促进心功能更好地恢复,使其生活质量更显著改善。

心力衰竭;生活质量;护理

在临床上,心肌组织细胞一旦由于缺血缺氧等因素大量坏死,心脏代偿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诱发失代偿,引发慢性心力衰竭。因此,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病变的终末期形式,最终可导致患者死亡。本病患者多为老年人,每千人中就有9人发病,而65岁以上人群其发病率可达10%[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群也在不断地扩充。此类患者除应接受正规的抗心衰治疗进行干预外,其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辅以完善的临床护理,以提高疗效。为此,新疆巴楚县人民医院近年来开展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专项研究,成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患者群均为新疆巴楚县人民医院2011年7月~2014年7月确诊并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老龄患者,合计206例。其中男125例,女81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67.6±8.5)岁。患者病程0.7~3年,平均病程(1.4±0.2)年。所有患者均按照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制订和颁布的《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指南诊断和治疗2014》[2]中所记载的相关临床诊断。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n=103)。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照无显著差异,故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实施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常规护理。嘱患者绝对平卧,给予其相应的流量吸氧。为患者实施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同时密切注意其24h尿量。遵医嘱为其注射或监督其口服相应的治疗药物。嘱其实施低盐低脂饮食,合理饮水,保持情志平和。严格限制患者活动,被动性为患者解答医疗及住院相关疑惑。

1.2.2 研究组 本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基础上加以应用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二便护理。遵医嘱为患者置导尿管,按时实施冲洗,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密切观察其大便情况,若发生便秘可为其实施腹部按摩,嘱其少量饮用蜂蜜水、果蔬汁等促进排便,必要时遵医嘱为其慎重应用缓泻药,同时严格禁止患者大便时用力。

(2)卧床护理。为患者应用气垫床,按时为其翻身、拍背、按摩肌肉,避免其因长期卧床而发生压疮。

(3)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差,多抱有焦虑、抑郁、烦躁、绝望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保持高昂的热情对其实施细致的关怀与服务,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引导其诉出内心想法和需求,以对其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并且重新树立信心以战胜疾病。

(4)宣教督导护理。嘱患者科学饮食,在发病期限制活动,为其讲解疾病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严格禁止其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使其心情平和,避免遭受异常刺激。

1.3 观察指标 患者在治疗前后需实施心脏彩超检查,以获取其心率、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E/A比值这4个指标作为疗效标准。同时引入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MLHFQ)[3]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合计21项,每项0~3分,即分数区间在0~63分之间,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心率、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E/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项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研究组其优化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x±s)

2.2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状况 2组患者治疗前MLHF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研究组其优化幅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状况(x±s)

3 讨论

在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首先需接受正规系统的抗心衰治疗,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活方式、用药执行、不可知的随机心理情志因素进行调控和监督[4-5]。因而,临床护理的作用和功能便注定不能仅局限于常规执行医嘱或辅助医疗[6],而必须加以扩展和优化,从而衍生出了优质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模式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侧重生活方式的监督、患者用药的督促和引导、心理状况的及时探查[7]和沟通,以及构建稳定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及家属能够理解和配合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更有效地促进患者的恢复[8]。同时,能够在精神上提升患者的状态,减轻其因为疾病和治疗带来的不适,最终可增强疗效,为其争取更好的预后,极大地优化其生活质量,延缓心功能衰竭的进程。

本次研究中,优质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常规护理流程基础上,引入了二便护理、卧床护理、心理护理及宣教护理4大模块,不但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且使患者的心态与心情更显著地好转。尤其打破了常规患者入院后的护理人员被动宣教现状,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为其专门实施一定时间的护理宣教,并且在其生活方式上加强了监督,这样就可以使患者以更认真的态度理性认知疾病,配合医护人员的临床处置。因而,患者在实施优质护理后,其心功能恢复更好,且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更显著的改善。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促进心功能更好地恢复,使其生活质量更显著改善。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1] 郭庆平,邓瑞妓,申梅芳.全责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33-1035.

[2] 刘力平,朱晓征,肖玉娟,等.运动康复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2):1409-1411.

[3] 康晓凤,李庆印,邵欣,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概念、抑郁和自我护理行为的路径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 21(3):250-252.

[4] 戴晖,武卫民,王玉娟,等.强化护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6):656-658.

[5] 林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影响因素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9):3505-3507.

[6] 邓芳丽.借鉴日本护理管理模式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J].护理学报.2011,18(10):30-33.

[7] 张巧珍,郭慧玲.泌尿外科优质护理服务实践[J].当代医学,2014, 21(9):120-121.

[8] 高军军,张渝,李冬云,等.优质护理服务与传统排班模式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西部医学.2011,23(3):584-58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7.077

新疆 843800 新疆巴楚县人民医院护理部(许静)

猜你喜欢
左室优质心功能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心功能如何分级?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