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规护理与整体护理效果对比观察

2015-07-31 22:32赵晓容张小媚
当代医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肺源心脏病整体

赵晓容 张小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规护理与整体护理效果对比观察

赵晓容 张小媚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整体护理组(n=40),分别对2组患者实施常规性的护理措施与整体性的护理措施,回顾性分析护理工作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结果 整体护理组治疗总效率为97.5%,常规护理组为87.5%,整体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6%,常规护理组为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整体性的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保障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整体护理;常规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会使患者的心肺功能严重降低,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其实施有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当重视对他们的临床护理,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最终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患者均依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提出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经心电图、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年龄49~78岁,平均(57.8±4.6)岁,男46例,女34例,病程从数年到数十年不等。基础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20例,支气管扩张22例,慢性支气管炎38例,且患者均存在反复的肺部感染与心力衰竭病史。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整体护理组,每组40例,分组后常规护理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2±4.4)岁,平均病程(4.2±1.3)年,气管哮喘9例,支气管扩张12例,慢性支气管炎19例;整体护理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9±4.8)岁,平均病程(4.3±1.6)年,气管哮喘11例,支气管扩张10例,慢性支气管炎19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可比性充分。

1.2 护理方法 在完全相同的临床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常规性的护理干预,例如必要的医护引导,以及患者自身提出的护理要求,对整体护理组患者实施整体性的护理干预,主要的措施内容如下。

1.2.1 基础护理与病情观察 为患者创建良好的治疗、康复环境,定时打扫病房,保持病房清洁、卫生、整洁,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质量,室内温度应当控制在18℃~22℃,空气湿度控制在50%~60%,冬季注意对患者保暖,夏季注意防暑[2]。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注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例如呼吸、脉搏、体温、神志等。

1.2.2 呼吸道护理 首先,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排痰,鼓励患者适当饮水,或给予患者祛痰剂,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然后在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进一步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必要时应采取负压吸痰的方式帮助患者排痰,吸痰过程当中动作要准确、轻柔,每次不能超过15s,以免带给患者过大的压力,同时要保证所有操作符合无菌要求[3]。

对患者做好氧疗护理,通过氧疗能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这对于病情治疗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氧浓度以25%~30%为宜,不能过高,每分钟的氧流量2L左右,吸氧过程当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并做好记录,例如患者的呼吸难易程度、呼吸频率、心率、面色等[4]。

1.2.3 饮食护理 在治疗过程当中,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健康、科学的护理指导,首先是要坚持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则,不能过饱、过饿,其次是要严格控制水以及钠盐的摄入量,最后是要根据患者的喜好,为其制定科学又符合其口味的食谱[5]。总的来说,患者的食谱制定要保证蛋白质与热量的充足供应,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也要适当,并多食用高纤维素的食物,例如鱼、蛋、豆腐、谷物、新鲜的果蔬,同时要忌生、冷、硬、辛辣,应以柔软易消化为最佳,禁止饮酒、抽烟。

1.2.4 并发症护理 心律失常通常是由于患者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缺氧而导致的,所以护理工作人员要对其心电波形加强监视与观察,如有异常的情况出现,第一时间上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6];消化道出血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黑便、呕血,当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虽不表现为呕血、黑便,但大量血液积存于胃内,可出现循环血量降低、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病情严重者甚至发生死亡,所以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发生休克,主要是由于呼吸道感染而导致的,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抗感染护理,注意观察患者体征情况,如果出现血压下降、四肢冰冷、发绀加重等情况时,就可能是休克将要发生[7],此时应及时上报医生,做好对症处理与抢救。

1.2.5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由于病情的影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严重受累,并出现各种消极的心理情绪,例如焦虑、紧张、悲观等,这对于患者的病情治疗与康复来说是非常不利的[8]。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其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针对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面对治疗与生活。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自身病情的科学认识,告知他们一些生活中应当注意和避免的事项,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适当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体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整体性护理措施的影响下,整体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良好,总有效率为97.5%,而接受常规性护理措施的常规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P<0.05),且整体护理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为98.6%,常规护理组仅为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见表1。

表1 整体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通常是由于患者自身患有的慢性支气管炎肺病或慢性肺血管疾病由于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日积月累使患病部位逐渐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引起右心室肥大,最后引发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一类心脏病。

通过本研究对整体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的临床护理对比研究发现,整体护理组患者不论是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还是在护理满意度方面,都明显的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整体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5%、98.6%,常规护理组为87.5%、85.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相比于常规性的护理措施而言,在相同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整体性的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保障治疗效果,并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1] 顾达芳.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3(12):37-38.

[2] 张蕾.9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9(16):1423-1424.

[3] 杨晨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60例血氧变化特点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109-110.

[4] 石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4例心理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3):85-86.

[5] 秦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S1):102-103.

[6] 肖鹏.针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晚夜班护理改进的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21(9):26-27,28.

[7] 邓国金,钟清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现状[J].护理研究,2011,25(8):667-669.

[8] 马敏,麻玉秀,刘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58-65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7.079

广东 519000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特诊科 (赵晓容 张小媚)

猜你喜欢
肺源心脏病整体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分析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期66例临床观察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不同通气模式在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