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下肢分次曝光与单次曝光X线成像的对比研究

2015-07-31 22:49李清泉
当代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测量点股骨下肢

李清泉

全下肢分次曝光与单次曝光X线成像的对比研究

李清泉

目的 探讨全下肢分次曝光和单次曝光X线成像的影像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全下肢X线成像的8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行分次曝光(分次曝光组),另40例患者行单次曝光(单次曝光组),对比2组患者X线成像情况。结果 在股骨粗隆处分次曝光的图像M值(104.22±1.41)、B值(1.03±0.18)显著优于单次曝光的(109.48±2.83)和(10.82±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踝皮肤处分次曝光的图像M值(105.76±3.95)、B值(10.03±0.12),显著优于单次曝光的(113.45±12.02)和(13.57±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胫骨外侧平台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全下肢X线成像中采用分次曝光能够更好地显示下肢关节,并提供更均匀的成像密度,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好的影像学参考。

全下肢;分次曝光;单次曝光

在临床开展下肢矫形手术前需要常规性X线摄影检查,以明确患者下肢具体情况。相关研究也认为在负重位下行全长X线摄影是术前必要和首选的检查手段[1]。在单次曝光摄影时,局限于X线胶片规格导致拍摄效果不佳,因此提出了分次曝光的技术,以提高拍摄效果。本研究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全下肢分次曝光和单次曝光X线成像的资料整理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人民医院行全下肢X线成像的8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行分次曝光(分次曝光组),另40例患者行单次曝光(单次曝光组)。其中分次曝光组患者男25例(62.5%),女15例(37.5%),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34.2±3.7)岁;单次曝光组患者男24例(60%),女16例(40%),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5.6±3.9)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X线摄影采用的是购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的AXIOM Aristos TX型数字平板探测器系统。用钢球对Mark进行标记,同时也标记号防护设备、测量仪等。嘱患者站立于X线摄影机前,共进行3个测量点对比,分别是1号股骨粗隆、2号胫骨外侧平台以及3号外踝皮肤。设置焦片距200cm,而滤过板厚度为1mm。其中分次曝光组40例患者采用7次曝光方案,FOV设置为10cm×10cm,管电压设定在55kV,管电流在10~20mAs间。单次曝光组10例患者具体方案为取3个暗盒出入槽中(规格14cm×43cm),FOV设置为43cm×98cm,管电压设定在55kV,管电流为15mAs。根据X线摄影的图像计算放大率(M)和畸变率(B)。测量Mark影像直径(D)、真实直径(R),计算放大率(M):M=D/R×100%;测量Mark影像2条相互垂直的直径R1、R2,计算畸变率(B):B=(R1-R2)/R×100%。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2组患者在3个测量点的M值和B值,在股骨粗隆以及外踝皮肤处测量点分次曝光的优势显著优于单次曝光(P<0.05),而在胫骨外侧平台测量点2种曝光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拍摄结果对比(±s)

表1 2组患者拍摄结果对比(±s)

注:与单次曝光组比较,aP<0.05

组别股骨粗隆胫骨外侧平台外踝皮肤处M B MBM B单次曝光组109.48±2.8310.82±1.64104.57±4.191.01±0.07113.45±12.02 13.57±1.48分次曝光组104.22±1.41a 1.03±0.18a104.86±4.381.02±0.05105.76±3.95a10.03±0.12a

3 讨论

在影像的边缘,放大率与斜射线效应关系极为密切。影像畸变往往是由被摄体的几何投影医技X线入射角度这2个因素综合决定的。临床X线拍摄时,要确保FOV斜射线和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在20°以下,且阴阳极端强度差值也应当以小于60%为宜,才能保证拍摄的结果有较小的畸变率[2],否则畸变率太大,对临床的参考意义不大。X线摄影时的一次曝光技术应用于全下肢拍摄已经相当普及,然后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髋、踝关节组织厚度差异较大,一次曝光成像密度不均,分次曝光成像参数调节更具灵活性[3],因此传统的一次曝光技术下的成像结果出现密度不均匀的情况时有发生,故而采用多次曝光对于改善密度不均的情况有很好的作用[4]。尽管密度对测量最终结果没有根本的影响,但施成像的图像分辨力却大大降低,直接导致了骨端界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多次曝光的优势在于更具灵活性,通过多次的拼接优化可以使成像密度更均匀,同时能保持较高的分辨率[5],分次曝光法时能够充分利用照射过程中的中心线来进行垂直投照,从根本上可以减小甚至是杜绝影像的变形失真情况发生,使得图像分辨率保持较高的水平。采用200cm胶片距,能达到以下2点目的,首先是符合下肢X线测量的要求,其次是在明显加大焦片距的同时减小了影像放大导致的图像失真;小焦点及小照射野投照的效果与狭缝扫描技术相类似,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图像的真实和高分辨率。分次曝光原理则是利用光圈及照射野的良好配合以实现在同一张胶片上的多次曝光口,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建议,操作也较为方便,易于操作人员接受,在各级医院均能广泛应用;然而劣势紫玉存在伪影相对严重、患者辐射剂量大幅增加、检查所需时间较长等缺点,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分次曝光技术更需对拼接点及标记物进行重叠摄影[6-7],以减少误差达到最佳显像效果。通过上述研究可知,设置3个不同的测量点,在股骨粗隆以及外踝皮肤处测量点分次曝光的优势显著优于单次曝光(P<0.05),而在胫骨外侧平台测量点2种曝光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对于组织厚度不一处分次曝光要显著优于单次曝光。

综上所述,分次曝光X线摄影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小影像边缘放大失真的情况,但不可避免地会使辐射剂量增加[8],临床可以更加具体地对拍摄部位进行选择。未来有望实现全息影像的功能,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服务。

[1] 凌寿佳,黄仲奎,龙莉玲,等.全脊柱CR单次曝光与多次曝光成像的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0):1285-1287.

[2] 马海英.单次曝光彩色数字全息术的发展[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09,1(5):62-66.

[3] 王亮,冯少彤,聂守平,等.基于多次滤波技术的单次曝光三维物体数字全息[J].激光技术,2007,31(4):354-357.

[4] 刘昌盛,李茂进,郑晓华,等.儿童肺部CT曝光参数及其辐射剂量的比较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5):460-462.

[5] 陈晓飞,周晟,汪新柱,等.全下肢分次曝光与单次曝光X线成像的对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9):1938-1939.

[6] 蒋青,宋知非,骆东山,等.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5):284-287.

[7] 马国军,于淑靖,张军,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100ms与200ms曝光时间窗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2):193-194.

[8] 王学香.X线自动曝光系统在DR四肢骨关节成像中的规范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1):21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5.032

湖北 442002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李清泉)

猜你喜欢
测量点股骨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飞机部件数字化调姿定位测量点的优选与构造算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浅析冲压件测量点的规划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基于CAD模型的三坐标测量机测量点分布规划
PM2.5空中探测器的设计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