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毛会师与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的形成

2015-08-05 12:01张莉
党史文苑 2015年14期
关键词:朱毛工农井冈山

张莉

[摘 要] 1928年4月底,朱、毛两军会师井冈山,在极其险恶的周边环境中,历尽艰辛进行着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红军建设、土地革命斗争,开创了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也为后来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积累了最早的、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 朱毛会师 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

1928年4月底,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及湘南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会师后成立了红四军。朱、毛率领红四军在这里历尽艰辛开创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这在中共党史、军史和革命史上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科学内涵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

确切地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最早产生的。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我党发起的一系列城市武装暴动连遭失利。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独辟蹊径,将其久已萌发的“上山思想”付诸实践,毅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很多的第一,例如,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一支红军的正规部队红四军,第一个红军造币厂,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个红色圩场,第一部土地法,等等。并且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关于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以及土地革命的经验,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科学内涵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为依托,四位一体有机结合。

二、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初步形成

1927年的10月至1928年的2月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初具规模。

在毛泽东初上井冈山时,正值革命的低潮时期,边界各县党的组织都遭受了严重破坏,只剩下若干避难藏匿的党员。为了尽快地在井冈山立稳脚跟,发展武装,建设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1.团结改造袁、王部队。团结改造井冈山的两只地方武装袁文才、王佐的部队既关系到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安家的问题,同时对初上井冈山的工农革命军武装力量的壮大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恢复党的组织。工农革命军初上井冈山时,毛泽东就十分关注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1927年11月上旬,毛泽东在茅坪象山庵召开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布置恢复和重建三县党组织的工作。1928年1月在遂川活动期间,他又召开万安、遂川县委联席会议,极力主张在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在重建地方党组织的过程中,毛泽东特别强调要注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1927年冬,毛泽覃在宁冈的乔林乡建立了边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8年初宛希先在永新的三湾乡建立党的支部。1928年2月底,毛泽东在秋溪乡做调查研究,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秋溪乡党支部。宁冈、永新、莲花、遂川、酃县(即湖南炎陵县)建立了中共县委,茶陵建立了特别区委。正是在毛泽东的大力推动下,边界各县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党员人数快速增加。

3.建设红色政权。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人认为,应加大宣传和建设苏维埃式的政权,实行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代表湖南省委起草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1]p156。因此,工农革命军初上井冈山后,从1927年11月到1928年2月初,便先后攻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并在三县建立了由工、农、兵三方面代表共同组成的人民政府。1928年2月,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也宣告成立,下辖10个乡工农兵政府。

4.严明军纪,重整军风。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它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有了自己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而这支部队代表的就是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如何让这支部队发挥作用,树立形象?毛泽东在初上井冈山时也做了大量工作。1927年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三湾后,毛泽东在这里对部队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编,不仅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同时在部队内实行民主制度,采取了士兵可以监督长官的做法,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官兵不平等的现象,树立了良好的官兵关系。杨克敏在《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就写道:“红军中最好的现象,就是在民权主义的施行。”[2]p2641927年10月初,部队在上井冈山前夕,毛泽东在荆竹山的雷打石向部队颁布了红军中最早的“三项纪律”,随后1928年1月又在遂川的李家坪颁布了“六项注意”,严明了红军的军纪和军风,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与爱戴。

5.土地革命的初步开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边界的土地革命尚处在打土豪分浮财这一阶段。但在随后,1928年3月湘南特委代表周鲁上山,毛泽东曾一度率部前往湘南一带活动,策应湘南暴动。途中,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酃县的中村和桂东的沙田进行边界最早的分田运动,为根据地全盛时期的大规模土地革命运动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三、朱毛两军会师开创了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1928年4月28日,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朱毛两军会师后,成立了红四军,井冈山的武装力量由过去的不到2000人扩展到了1万多人,后经整编,湘南农军大部回湘南坚持斗争,红四军仍有四个主力团,全军6000余人,步枪2100多支,手枪100余支,冲锋枪6支,重机枪10挺,迫击炮8门。“它是当时全国红军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建设最好的一支红军”[3]p39。红军力量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度关注和极大恐慌,他们开始了对根据地的频繁军事“会剿”。国民党的军事进攻既密集又残酷,为此根据地的军民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代价。虽然根据地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但同时也正是在对付敌人进攻的反进攻中,我们摸索出了更多对敌斗争的经验,从而也使得自己更快地成长和壮大起来。endprint

1.党的建设。相对于根据地初创时,这之后边界党的建设进入到一个更为稳健发展和成熟的阶段。第一,组织建党。朱毛两军会师后,成立红四军,四军军委也随之产生。军委的成立,主要是对军队的党有了统一的领导。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对边界党的统一领导,经江西和湖南两省省委同意,1928年的5月20日至22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冈茅坪召开。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湘赣边界特委。这一组织机构的成立加强了对边界各县地方党组织的领导。1928年11月,根据中央来信指示,重新成立中共红四军前委(亦称“井冈山前委”),前委统辖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军委,成为边界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第二,思想建党。思想上建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并纠正党内部分同志的一些错误思想。井冈山的斗争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革命过程中,由于斗争残酷、环境险恶,总有部分同志对革命前途产生悲观情绪,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对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毛泽东同志意识到“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4]p188为此,1928年5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初步回答了红旗打得多久的总是。1928年10月,他在为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中深刻阐述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全面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并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4]p50这就以思想上稳定了军心,坚定了战士的革命信念。“中国革命运动,从此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4]p188 除此之外,边界特委还举办了党团训练班。1928年9月,边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洗党活动,将一些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清除出党的组织;同时还成立了党团训练班,通过党员分期分批进入训练班学习培训这种方式,加强了对党员的思想整顿与建设,从而纯洁了党性,提高了党员的战斗力。此时,毛泽东意识到,“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4]p77。因此他创造性地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农民出身的党员,使他们明白革命是为了谁、怎么干革命的道理。

第三,制定正确的政策。除了在组织、思想、制度、作风、纪律上建设更加优良的党之外,朱毛会师以后,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和扩大,边界党因时、因地制宜,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敌策略。例如在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制定了七条对敌斗争的策略。实践证明,这些策略在以后对付敌人的几次“进剿”和“会剿”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中,边界党同样提出了诸多鼓励中小商人做买卖的政策,并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自主创业,打破了敌人的封锁。革命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关键在于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不错误。

2.军队的建设。“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4]p63“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4]p50朱毛会师后成立红四军,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得到了壮大。红四军成立后粉碎了湘赣国民党军的第一次“会剿”,红色割据区域不断扩大,向井冈山周边的江西和湖南发展,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当然在对敌斗争的一次次胜利中,除了红军力量的增加外,其中还有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就是红军战略战术的正确运用。在此期间,毛泽东、朱德在一系列的斗争实践中,总结、研究红军斗争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带有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红军游击战术的“十六字决”。这些原则大要说来就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吸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4]p104实践同样证明,这些游击战术,在当时敌人的四面包围中,在井冈山这座大山里,是十分行之有效的。

3.政权的建设。无论是在根据地的建设还是全国大革命环境中,如果说党的领导是先决条件,军事斗争是其主要手段,那么建立政权和最终夺取政权才是其最终目的。朱毛两军会师后,湘赣边界的红色政权蓬勃发展,边界各县的红色政权普遍建立了起来。在此基础上,1928年5月下旬,边界的最高红色政权——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宣告成立,当时,这个政府的机构职能已经比较健全,下辖有土地部、军事部、财政部、政法部以及工农运动、青年、妇女等三个委员会。对于政权建设,毛泽东曾经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4]p81井冈山的红色政权建设成为后来全国红色政权建设的成功典范,也为我党最终在全国全面执政积累了经验。

4.土地革命。朱毛两军会师后,随着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确立,军事斗争的一次次胜利,边界的土地革命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分田的原则是以区、乡为单位,抽肥补瘦,抽多补少,分田的形式则是插牌分田。通过分田,老百姓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起来。1928年秋,边界各县的粮食得到了极大的丰收,其中宁冈县土地分配最为彻底,农民粮食产量最高,这也为之后根据地的粮食储备提供了保证。在土地革命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1928年冬天《井冈山土地法》的制定和颁布施行,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农民分得土地的神圣权利。对于井冈山的土地革命,上级党组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28年11月28日,中央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就充分肯定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认为:“惟朱、毛在湘赣边界所影响之赣西数县土地革命确实深入了群众。”[5]p60

四、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与外界的联系及推广endprint

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宝贵经验,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党的六大肯定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和成绩,并积极向全国各地宣传推广,号召各地向朱毛红军学习。

1929年初,中央在《红旗》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强调:“只有朱毛所领导的农民游击队,能以代表着一切革命民众的武装反抗的要求,横行于湘、鄂、闽、赣、粤各省。这种英勇的斗争,无论他这一次的结果是胜利与失败,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将有非常严重的意义。”[5]p18

此后,中央有关杂志经常刊登介绍井冈山斗争的文章。例如《红旗》《布尔什维克》等刊物就刊发了《朱毛的消息》《朱德来信》《朱毛红军的工作》等文章。

与此同时,在中央工作的周恩来也十分关注井冈山和朱毛红军,并对推广井冈山的经验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六大的军事报告中他点名表扬了朱毛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1930年初,周恩来主持的中央军委机关刊物《军事通讯》创刊号全文刊登《陈毅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在所写编者按中这样写道:“朱毛红军这个‘怪物在我们看了这个报告以后都可以一目了然。……这里面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志注意,如他们的编制他们的战术,他们的筹款给养的方法,他们与群众的关系……都是在中国‘别开生面,在过去所没有看过听过的。”[2]p357对朱毛红军的做法作了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自朱毛两军会师之后,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割据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诚如杨克敏所述:“边界自毛部去春(1928)自湖南与朱部会合重来以后,确定了建立罗霄山脉中段割据政权的决心。……于是创造罗霄山脉中段的割据,建立罗霄山脉中段的政权,为朱毛部当时唯一的工作和企图,于是伟大的奋斗和激烈的斗争,一幕一幕的开展起来。”[2]p250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一文中则如是说:“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扩大”[4]p51。井冈山会师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且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对井冈山区域的工农武装割据的进一步推动都有重大意义。而井冈山时期,我们党创造的这种工农武装割据的宝贵经验在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大力推广下,向外广泛地传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与全国其他各革命根据地逐步取得联系并且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之后正是在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模式下,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等等。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逐步在全国形成了燎原之势,为最终取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展陈概览[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3]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各地的联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吴自锋endprint

猜你喜欢
朱毛工农井冈山
井冈山诗五首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朱毛红军”称谓的来龙去脉
井冈山抒怀
王尔琢:“朱毛”手下“五虎将”之首
“朱毛”之外有“蒋何”
“朱毛红军”的发展沿革及战斗历程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