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解析

2015-08-06 11:27初广茹
魅力中国 2015年49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初中物理培养策略

初广茹

摘要:物理是一门理科性质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枯燥地进行灌输式的讲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思考探究,活跃他们的思维,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个核心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生活,培养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与一般的学科相比不同,物理教学更加关注应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但传统教学中多重视教师的授课作用,教师通过自身经验对理论、问题、解决方法等对学生进行讲授,学生只是记忆背诵,对相关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应用不强,物理学习水平也不高。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初中物理教师要及时开展教学开个,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求知欲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自身对学习充满兴趣,才会积极的参与学习中,并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始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惑时,当感觉自己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以极大的动机去学习和探索[1]。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阿基米德原理”这节内容的时候,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块石头浸泡在水中,你是如何去测定它的浮力呢?”这时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回答出借助弹簧秤来测定,此时教师继续提问:“石头很小我们可以用弹簧秤,但如果要测定航空母艦的浮力,又该怎么办呢?”此时学生陷入了迷惑之中,但又想知道最后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洗澡”的趣味故事,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这个故事,思考着这位伟大物理学家的办法,感受到了物理知识的魅力。

二、结合实际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很多学生不愿意甚至是害怕学习物理这门学科,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物理知识比较的抽象和枯燥,面对各种符号、公式、定律、概念等感觉到很头疼,而且再加上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的运用,这样很难让学生产生探究思考的热情。实际上,物理知识看似抽象复杂,实质上都是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而提炼总结出来的,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实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运动和力”的知识时,很多学生对于惯性这个知识点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列举荡秋千的例子,如果用力推一下秋千,秋千就会迅速的荡向高处,逐渐地摇摆幅度变小直至静止状态。用物理的角度来分析,一开始只是对秋千施加了一次外力,但其却持续运动了较长一段时间,这就是由于惯性的作用所致。通过这样联系实际生活的方式,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之中,对于知识理解的更为深刻,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是发明创造的催化剂,当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联想思维方式以后,在遇到某件事物的时候,就会想到另外与其有着共同特征的事物,从而深入探究其内在的共同规律[2]。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下,联想到为什么不飞到天上,从而研究出了万有引力,是因为地球吸引力的作用,这就是联想思维运用的重要表现。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思维,通过让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等学习方法,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例如对于“电流”这个抽象化的概念,就可以把电与水进行类比,水流更为直观形象,二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四、多角度解题,培养发散思维

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过于关注题目的标准答案,尤其是对于一些开放式题目来说,更是拘泥于一种解答办法,形成模式化的解题套路和定式思维,一旦题目稍微变动,学生就变得无所适从,禁锢化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更不利于以后的成长进步。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对于一道问题要能够多角度的思考,拓展思维广度,培养发散思维,这才是更为重要的[3]。例如在教学“电流和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常用的小电池把两端扣住,只让学生看到其他的表面,思考如何判断电池的正负极应该各是在哪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有很多,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可以借助电器化设备,把电池安放其中,如果通电或发光则可得出,若无反应则表明正负极被装反了;还可以借助电压表,当把电压表接近电池时观察旋转方向,这样也可以判断。学生的方法层出不穷,这就是思维能力发展的表现。

五、借助物理实验,手脑结合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如果教师只是枯燥地讲述知识,学生不会有兴趣的参与其中,所以教师要根据物理知识的本质,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做到手脑结合,这样对于知识的思考和理解会更为深刻,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探究能力[4]。例如在讲解“光现象”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为学生准备蜡烛、隔板、直尺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通过移动蜡烛及隔板,并测量蜡烛与隔板、虚影与隔板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在学生动手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积极思考,对于思维能力锻炼很有帮助。

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探究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灵活应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克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J].中学物理,2014(05):51

[2]田亮,闫晓凤 .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4(08):65-66

[3]张宏文. 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提高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04):98

[4]黄国华. 浅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3(02):126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初中物理培养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