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识教育理论视角看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

2015-08-12 01:39王婷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通识教育高职

文/王婷



从通识教育理论视角看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

文/王婷

摘要: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来说,人文素质类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以通识教育理论的视角,分析目前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提出初步探索。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素质;高职

所谓通识教育,作为一个外来词语,其中文意思应是“通古今之变.识天人之际”。它是一种全面、均衡、通达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是不断丰富、完善一个人,不是把人培养成单一的、片面的、机械化的、扁平化的局限在过于狭窄的专业领域的“会工作的机器”。它与专业教育相区别,主张以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职业人。

一、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高职教育的技术化、专门化、岗位化为学生的顺利就业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就业迁移能力赶不上时代的需要,导致在现实工作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改变这种现状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近年来,用人单位逐渐发现生产、管理一线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他们更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人才。高职学生近两年就业形势持续向好,但是在就业求职及职场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及不足。最近,用人单位反馈部分高职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责任感不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概况说来就是“有知识,没文化”,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求职和未来职场的发展。显而易见,人文素质缺陷已经是阻碍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一大障碍。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受教育者不仅有一技之长,顺利就业,而且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成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通识教育,它强调在当下大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道德滑坡的条件下,赋予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培养具有自我发展素质的“职业人”,并不能依靠单纯的技术教育和培训所能完成,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其中。这既是教育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更是个体长远发展的需求。

二、人文素质类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现状

通识教育是人性教育,体现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但纵观近年来高职教育中的文人类教育,以通识教育理念观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育教学的功利化认识错位

高职院校一贯的“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量增加,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高,招生数量逐年攀升。不少高职院校采用专业强化式培训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更多的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而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也认为到职业院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基础人文知识对其未来就业影响不大。

2.通识教育不“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进行过多次改革和探讨,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以西铁院为例,近几年,我院在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中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对课程的设置,内容的整合、教与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通识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奠定了有力基础。但是,以往我们的基础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课时限制,再加上人文素质类课程种类较多,通识教育不“通”。各个专业的学生只能选择一门人文素质类的课程进行学习(如:选修了口才课就没办法选择礼仪课),而不能根据专业需要选择更加广泛的切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类课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院招收的学生文理科兼备,在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在高中以前接受的人文素质类教育不多,文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层次也不同,目前的基础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因此急需对学院原有的人文素质类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建构更加灵活的通识课程体系。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人文教育的改进

1.转变思想观念

对于通识教育虽然目前在本科院校相继开展,但是通识教育绝对不是本科院校和研究型院校的专利,高职教育同样需要通识教育,只不过二者的侧重点会有所差别。在高职院校实行通识教育的原则应该是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符合该专业学生未来职场的需要,通识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类教育应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承担对职业人的培养和塑造。转变思想观念不应该停留在思想层面,应该落实到一系列具体措施中,如调整选修课选修方法,调整学分,整合师资等。

2.整合现有人文知识模块

以我们学院为例,目前我院现有的人文素质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欣赏、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依据通识教育的理念,应该对我院现有的人文素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梳理,最终打通各门人文类课程的界限,采用课程模块化的方式,根据各专业对人才能力的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育教学。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本文系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课题(关于我院运营管理类专业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基础内容和基本架构的研究,编号: XTZY15J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罗军强、方林佑.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探索——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9-0132-01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通识教育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