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创业型大学科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2015-08-12 01:39张路黎海滨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大学

文/张路 黎海滨



浅议创业型大学科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文/张路黎海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相关成果来剖析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针对当前一些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协同中心研究方向难以对接国家战略、不同组织利益诉求难以协调、组织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特征,对创业型大学科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近年来,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科研创新管理体系中还缺少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政产学研经”对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无法形成合力,对更高水平的“协同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核心是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其根本是以市场为取向决定办学的体制机制,协同创新中心的构建就是紧紧围绕市场来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全产业链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

1.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

关于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意义,众多学者也有多方面的论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指出面向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高校应开拓与各领域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并指出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校提出的现实要求。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王子镐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发展理念,结合北京化工大学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六种协同创新模式,并指出大学开展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形成目标高远、组织有序、开放共赢、思想交融的协同机制。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对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进行了思考,并对基于学科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进行了探索。高晓莉就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模式进行了探析,并介绍了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成功经验等。

关于创业型大学实行协同创新的文献,也有一定的文献资料。任泽中、陈文娟等认为创业型大学协同创新要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既要有横向的协同,也要有纵向的协同,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首先在于内部的创新创业资源协同起来,其次在于各级创新的政策法律、地方政府、科研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协同起来,共同为高校创新创业营造优良环境,促进创业教育效益最大化。

2.构建协同创新中心是创业型大学的必然选择

创业型大学追求的是知识和资本的良性互动,和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性或教学型的大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这就需要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转向以未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机制的协同创新,整合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将人才培养直接瞄准经济社会未来需要。协同创新思想突破了传统线性、链式创新的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性的多元主体互动协同的特征,将各种资本要素聚合在一起,把高校具有的学术资本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它之所以能有效推动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发展,主要在于其有利于整合校内外创业资源,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的市场转移,有利于培养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各类人才。

3.创业型大学如何构建协同创新中心

进协同创新是促进创业型大学快速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现实要求。推进协同创新,必须加强加强顶层设计,打破“政产学研政金”之间的藩篱,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市场这个指挥棒来开展。

3.1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

协同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各自优势资源,把国家战略需求、科研机构智力资源和企业的市场意识进行整合,运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使得参与主体利益最大化。高校在牵头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时,需认真对接国家战略,紧紧围绕知识资本化这一创业型大学的主要任务,和不同的组成单位达成战略共识,统筹协调各方利益诉求。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政府在做任何事都需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在推进科研协同创新中心建立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已有《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法规中涉及到协同创新合作的内容又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难以用来解决协同创新中实际存在的比如知识产权归属、合作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等问题。需要加快相关立法,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运用法律为推进科研协同创新保驾护航。

3.2打破利益格局实现内外协同

首先,要从思想上确立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理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突破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强调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强学科专业的有机联系;着眼于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市场效益。

其次,要增强市场意识,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简单的到校简单的社会服务功能延伸阶段,高校服务企业主要是体现自己公共价值,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还是次要的,创业型大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增强市场意识,全面提升和企业合作的模式,从简单的知识输出转变到知识资本化的利益共享。

3.3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通过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进行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可以为科技的协同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也可以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把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对人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对接,培养出既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又具有良好市场意识的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季诚钧.大学组织属性与结构的组织学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教育与职业,2012,( 8).

[4]宁滨.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1).

[5]梅兆文.论产学研合作中利益主体的行为困境与政府功效发挥[J].商业时代,2010,( 12) : 92.

[6]宁朝山.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不稳定性及政府定位的博弈解[J].企业研究,2010,( 20) : 130—131.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9-0194-01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构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