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防控措施

2015-08-15 00:48庄,杨
云南农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沙门沙门氏菌月龄

邹 庄,杨 薇

(1.文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文山 663000;2.文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文山 663000)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致病性细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猪发生流产。该病6月龄以内仔猪易发,特别是1~4月龄发病较多,病程一般在2d至3周,长的达1个月以上,往往因体质下降并发其他疫病,治疗时间长,效果不佳。成年猪很少发病,多为隐性带菌。文山市卧龙街道的养猪场及养猪户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饲养环境卫生条件不好的猪场,经常有本病发生,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损失。2012~2014年,笔者对卧龙街道450头母猪所产仔猪667窝5736头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统计,双月龄前仔猪发病1835头,死亡341头,死亡率19%,其中发生仔猪副伤寒的有946头,死亡173头,分别占仔猪总发病数和死亡数的51.5%和50.7%,其仔猪副伤寒致死率高达18.3%,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1 病例

2013年5月11日,卧龙街道白沙坡社区文鑫养殖场饲养的15窝156头仔猪,陆续有32头发病,病猪体温41℃,21头食欲不振,10头完全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发病第2d,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病猪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最后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 d,死亡居多。经初步诊断为仔猪副伤寒,随即用庆大霉素1.5mg/kg体重,每天注射3次,磺胺脒按每天每千克体重0.4g,分2次口服,连服3~5d。19头病情得到控制,7d后康复。此次病的发生共导致仔猪死亡13头,病程6d左右,直接经济损失0.6万元。此后,在母猪分娩前1周内,对圈舍及周围环境采用复合酚进行消毒,以后每周1次。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按瓶签注明头份,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mL,至今没有发生此病。

2 病原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及都柏林沙门氏菌等沙门氏菌引起,引起猪沙门氏菌病的沙门氏菌血清型相当复杂。现已有250多种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00多种血清型。

沙门氏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强,干燥和冷冻对细菌无多大影响。干燥的环境中经4个月不死。在污染的水中能生存4个月以上,在粪便和土壤中能生存10个月。在10%~19%的氯化钠腌肉中75d不死。在牛奶等食品中,不但能存活而且还能繁殖。对某些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直射阳光能迅速杀死,加热到60℃经20min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一般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很快杀死本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本属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有抗药性,对庆大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敏感。

3 发病机理

沙门氏菌的致病机理与细菌的毒力质粒、产生的内毒素和肠毒素有关,毒力质粒主要引起沙门菌性肠炎。当不良因素刺激使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时,肠道正常菌群失调,肠蠕动缓慢,促使沙门菌移居于小肠下端和结肠段生长繁殖;进而移居于小肠下端和结肠后段,肠黏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从上皮细胞间伸出树突,直接将肠腔中的细菌摄入并增殖,感染邻近细胞或进入固有层细胞,也可被吞噬细胞吞噬而进入局部淋巴结。机体受病菌侵害后,刺激前列腺素分泌,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血管内的水分、HCO-3和Cl-向肠道外渗出,引起急性回肠炎和结肠炎。肠毒素是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某些菌株、都柏林沙门菌等产生,是一种使动物发生沙门菌性肠炎的毒力因子。

4 流行病学

病猪及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不断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使之发病。还有少数的可通过带菌母体子宫内感染或脐带感染。

沙门氏菌有时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淋巴组织和胆囊中,而不引起发病。但当饲养管理不当,及各种不良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能迅速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由于细菌通过易感猪体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结果使其他易感猪发病,引起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节发生最多。据笔者对142例病例统计,主要发生于12月及次年1~2月。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仔猪缺乏运动,饲料单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骤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病的主要诱因。

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特别是1~3月龄的猪发病较多,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在不利因素作用下,有时可引起很大的损失。笔者曾在卧龙街道两个养殖场观察到:一个养殖场因饲料突变和卫生条件差引起一次流行死亡57头,死亡率达50%;另一个新建养殖场因猪源缺乏,从市场上购买的仔猪,都是经长途运输到文山的,由于猪舍、饲料较差,加之运到场后管理不当,引起该病流行,300头仔猪中死亡123头,死亡率达41%,而且绵延不断,持续1.5~2个月之久,虽经采取多种防治措施,仍不能终止其流行,损失较大。

5 临床症状

5.1 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达3~4层;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d,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d,死亡居多。

5.2 慢性

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症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症状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时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饲喂时到槽前吃几口就离去,后期废绝,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生病后期,极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体瘦如柴呈“皮包骨”状,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6 病理变化

6.1 急性(败血型)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死猪体表皮肤淡蓝色或淡紫色,或见紫红色斑块。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呈暗紫色,切面蓝红色。肝、肾、心外膜见有出血点。胃肠黏膜红肿,上附黏液,可见出血点,重者呈弥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黏膜有分散的麸皮状的坏死物。

6.2 慢性

慢性病例的典型病变主要在大肠,特别是盲肠和结肠前段黏膜的坏死和溃疡。初期肠壁淋巴滤泡发生肿大,为绿豆至黄豆大,逐渐演变发生坏死,向四周扩延,边缘隆起堤状,中央下陷,坏死物呈灰绿、黄褐、黄绿、污黑等不同颜色,肠壁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溃疡。有的溃疡互相融合,形成小块溃疡。有的病例整个肠黏膜,特别是盲肠发生弥漫性坏死及糜烂,表面被覆灰黄色麸皮样坏死物,粗糙不平,肠壁变厚,缺乏弹性,也有表层黏膜条状坏死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紫或土灰色,呈髓样变化,甚至可见到灰白色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管变粗,为灰白色索状。部分病例肝脏被膜下有大头针帽大或小米粒大的灰黄色结节坏死灶。脾脏有的正常,有的脾髓增生肿大,质度变实,也有见小叶性肺炎的。

7 诊断鉴别

7.1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发生于1~3月龄仔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发生。寒冷、气候多变、阴雨连绵季节多见发生,因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多种致病应激因素存在。

7.2 临诊症状

初期急性发生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需结合其他材料综合判断。慢性病例典型的症状是持续性下痢,呈慢性经过。

7.3 病理变化

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淋巴结等为干酪样坏死等。

8 防治措施

8.1 治疗

对全群仔猪进行观察,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及时治疗,主要是抗菌消炎、止泻补液等,并指定专人负责照料。

1)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1g计算,口服每日2次,连服3d。

2)磺胺脒。按每天每千克体重0.2~0.4g计算,分2次口服,连服3~5d。

3)喹诺酮类药物。盐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按每千克体重2.5mg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 d。

4)庆大霉素。按1.5mg/kg体重每天注射3次,7d为一疗程。

8.2 预防措施

1)饲养管理。由于本病是仔猪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不良造成发生和传播。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加强饲养管理,确保仔猪饲料、饮水及圈舍环境清洁卫生,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2)注射疫苗。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按瓶签注明头份,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mL,免疫期为9个月;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每头份5~10mL,掺入少量新鲜冷饲料中,让猪自行采食。口服免疫反应轻微。或将1头剂疫苗稀释于5~10mL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3)发病后防治。发现病猪,立即封锁、隔离,防止疾病传播。死猪应深埋。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及时清除。根据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或抗生素进行预防,连喂3~5d,预防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沙门沙门氏菌月龄
江西部分省级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菌监测与分子分型研究
4种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非伤寒沙门菌肠炎患儿临床症状及耐药性分析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鱼粉中沙门氏菌杀灭方法的研究
认识和了解HIV感染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CD4+T细胞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美国多州发生沙门氏菌感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