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璧的“高雅翻译”及其翻译特点

2015-08-15 00:44张俊霞
关键词:救国高雅苏格兰

张俊霞

(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海淀100089)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第一批女性翻译家走上历史舞台。郭延礼在《二十世纪第一个二十年近代女性翻译家群体的脱颖》[1]中列出13位女性翻译家,分别是薛绍徽、陈鸿璧、张绍汉(字默君)、黄翠凝、汤红绂、凤仙女史、罗季芳、杨季威、陈翠娜、刘韵琴、毛秀英、吴弱男和薛琪瑛。薛绍徽虽然是中国最早的女性翻译家,但还没有做到独立翻译,真正做到独立翻译的女性翻译家是陈鸿璧。

陈鸿璧(1884年~1966年),原名陈碧珍,原籍为广东新会。其父是清朝秀才,曾在上海招商局担任要职,与盛宣怀和孙中山等人交往甚密,还协助盛宣怀办理洋务,其母是富商之女,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她自幼家境富裕,父母皆为开明之人。陈鸿璧身为家中唯一的女儿,却从小不喜欢女红,而是喜欢读书论辩,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少年时代,她师从康有为晚期弟子。然后就读于上海中西女塾和上海圣约瑟女子书院,系属基督学校。”[2]28在校读书期间,陈鸿壁学习英语和法语,深解西方国家的宗教思想和风俗习惯,这不仅为她后期从事翻译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还培养了她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蕴。

陈鸿壁从1906年开始从事翻译活动,这与《小说林》杂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907年小说林社开始发行社报《小说林》杂志。1908年9月该刊停刊,共发行了12期。从创刊一直到停刊,该刊每期连载陈鸿璧的3部译作。“众所周知,《小说林》是近代四大文学期刊之一,它的品味在当时的杂志中是比较高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杂志上,陈鸿璧受到如此特殊的青睐,由此不难想象她在《小说林》编者心目中和当时译坛上的地位。”[3]220此外,“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的《小说林》,能够如此高频率地采用陈鸿璧的译作,可见陈鸿璧得到了《小说林》的认可,这也恰恰从侧面说明了她有高超的翻译艺术。”[4]1911年她开始以翻译侦探小说为主,1912年后则开始从事教育方面的翻译活动。之后,陈鸿璧专心于教育事业,协助张默君创办神州女学,后来担任校长。民国元年,陈鸿璧为《大汉报》主笔,后来还在上海创办了爱华公司及广东幼稚园,曾专职教授英语并编写英语教材。她还提倡妇女解放,并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她全心投入翻译事业、妇女解放及教育事业,终生未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性翻译家、实业家和教育家。

1 陈鸿璧之“高雅翻译”

陈鸿璧,身为清末民初时期第一批女性翻译家群体的一份子,是女性翻译文学进入独立阶段的标志,她因堪称当时的翻译界领军人物而被纳入了中国周报(China Weekly Review)编著的《中国名人录》[2](Who’s who in China:Biographies of Chinese Leaders),这 本 自 传 于1932年 出 版 发 行,1936年再版。书中称陈鸿璧女士为“Miss Grace Chun(Chen Hungpi)”,汉译为“陈高雅女士”。

根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四版给出的解释,“grace”一词作为名词来讲有10个词义,分别是动作的优雅;行为的高雅;时间上的宽限期;风度、体面;上帝的仁慈;庆幸;祷告词;灵魂上的慰藉;对公爵(夫人)、大主教等人的一种称谓;希腊女神的名字。而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给出7个词义,没有“庆幸”、“灵魂上的慰藉”和“希腊女神名字”之义,其他7个词义相同。由此看出,中国周报出版的这本自传对陈鸿璧个人评价较高。单从“grace”以上几个词义分析,不难看出陈鸿璧的为人。从小身为富家小姐,父母又十分开明,重视子女教育,她举手投足间的优雅是自然养成的,而她能在清末民初国家战乱、国难当头时期,以翻译为平台唤醒民众,提倡妇女解放,后期还专司教育事业,努力提高中国国民当时的教育程度,这种种行为实属高雅之士才能为之。

古人有言:人如其文。反言之,文如其人。一个从事文学的人,其为人处世的风格必定影响其行文及译文的风格。从这个角度来讲,既然陈鸿璧被中国周报称为“Miss Grace Chun”,那么陈鸿璧的译文风格也可称为“Grace Translation”,即“雅译”,做“高雅翻译”之解。此处“高雅”之意是指陈鸿璧以“醒民救国”为其翻译目的,以其译本为媒介,向当时愚昧落后的中国国民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让国民同胞有救国意识,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 陈鸿璧翻译之目的及特点

对一位翻译家来说,翻译目的直接影响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风格及其翻译特点。陈鸿璧的翻译目的是唤醒中国民众的危国意识,激发中国同胞的救国责任感,呼吁中华民族的自我拯救及自我复兴。一言以蔽之,即“醒民救国”是她的翻译目的。

2.1 陈鸿璧翻译目的之“醒民救国”

陈鸿璧自幼家境富裕,故青年时期便进入翻译领域绝对不是贪图富贵和名利,而是为了履行其心中的社会责任感。从1906年始,陈鸿璧即专职翻译,为《小说林》译稿。《小说林》于1906年~1907年共出版12期,每期都连载陈鸿璧3部译作:英国佳汉的科学小说《电冠》、法国作家加宝尔奥(Emile Gaboriau,今译为加博里奥)的侦探小说《第一百十三案》(Le dossier No.113)和佚名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5]287-290其中《小说林》有8期曾刊载过陈鸿璧的《印雪簃麓屑》,向中国读者介绍外国当时的风土人情和奇闻异事,以期打开国人眼界,启蒙国人思想。以上这些译作现均可在北大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馆珍藏的12期《小说林》刊物上找到。此外,她还翻译了《深埋爱海》。陈鸿璧的翻译领域较为广阔,包括侦探小说、科学小说、历史小说和以西方风土人情为主的人文轶事。

侦探小说是中国本土女性翻译者翻译最多的一类小说,陈鸿璧独立翻译了3部,分别为1906年的短篇侦探小说《印雪簃译丛:探案录》、1907年的《第一百十三案》和1907年的女子侦探小说《薛蕙霞》,又与张默君合作翻译了两部,分别是1911年的《裴乃杰奇案之一》和1912年的《捉鬼奇案》(又名《捕鬼奇案》。[6]陈鸿璧之所以重视侦探小说的翻译,原因有二:①侦探小说内容新颖,给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新鲜题材的平台,西方侦探小说悬念度强,引人入胜;②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较为混乱,中国读者需要从阅读中了解国家形势及找到复兴中华的路数,换言之,中国知识分子需要借助这些侦探小说向广大中国同胞传播救国救民的思想。因为西方侦探小说中涉及到了很多现代的科学知识,例如制药、机械制造、天文、地理及其他各领域的内容,这恰好契合了中国民众向往以科学知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此外,还可以借助侦探小说逻辑推理性强的特点锻炼中国读者的客观分析能力。由此可见,陈鸿璧始终是以醒民救国为己任,她的翻译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唤醒中国国民,也是为了拯救中国及复兴中国。

从进入翻译领域始,陈鸿璧“醒民救国”的高雅之举即在其译本中处处可见。陈鸿璧于1907年翻译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卷一时,就明确地发出“醒民救国”的呼声。

读书见古人,是为尚友。舍身为国家,是为国友。国友二字,奇而确。有一苏格兰人在世,必不使金狮国旗卧倒于地。请转一语曰:有一中国人在世,必不使黄龙旗卧倒于地,如是吾国民于前途有大希望。未经情爱之艰,不知失意之苦。此个中人语也。世之大英雄,所以有持不娶主义者。

——出自《苏格兰独立记》陈鸿璧译

“有一中国人在世,必不使黄龙旗卧倒于地,如是吾国民于前途有大希望。”陈鸿璧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以翻译为媒介来唤醒国民的危机意识,鼓励国民挺身救国,践行着醒民救国的坚定信念。

陈鸿璧以翻译为平台,以译本来传播西方先进思想,试图唤醒国民拯救中国的这种精神,从其后期的译本选择上也可印证。1912年后,陈鸿璧的翻译作品主要与教育相关。从事了七年翻译事业之后,她了解到翻译只能影响识字的普通民众及有学问的知识阶层,而不是更为广大的中国人群。她主张从教育入手,创办教育,提高广大中国青少年儿童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影响下一代国民的思维和思想。于是,她开始翻译与教育相关的书籍,如儿童教育书籍《儿童之训练》、青年修养教育类《思想之伟能》、妇女修养教育类《妇女与家庭》、教育小说《女儿镜》和幼儿教育书籍《幼稚恩物教授法》卷一、卷二等。[7]

此时,陈鸿璧已经将其翻译事业与教育事业及“醒民救国”的宗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翻译成为了她发展教育事业及拯救中国的工具和载体。借助西方科学的教育观点,拯救且发展中国教育,提倡妇女解放,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的觉醒,是陈鸿璧翻译的最终宗旨,并用其整个人生来实践这一宗旨。她这种以“醒民救国”为翻译目的的“高雅翻译”,让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陈高雅女士”。

2.2 陈鸿璧翻译的特点

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翻译特点。为了让其译本起到“醒民救国”的作用,陈鸿璧需要最大限度地使中国读者读到且读懂她的译本,为此,其译文语言通俗易懂,行文流畅,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此外,她尤其重视人物心理描写,通过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中国读者主动接受,独立思考,增强心智,以期唤醒民众拯救已岌岌可危的中国。

2.2.1 行文流畅、通俗易懂

为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陈鸿璧采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章回体——来讲述苏格兰独立起义,突出历史小说的故事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苏格兰独立记》中“第一回:救老臣萧墙起祸,慕少妇汤纲开恩和第二回:度苦厄忠奴逢侠士,守秘密赤血换黄金”[8]1-140,这让中国读者不禁想到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情节,增加了阅读兴趣。

在行文风格上,译者极力试图与原作相呼应,以期盼得到符合原作阅读效果的译作。陈鸿璧于1907年翻译的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中,开篇绪言即奠定了这部译作激昂且充满斗志的行文风格。作为历史战争小说,这段文字振奋人心,激人奋进,犹如一位将领正在号召自己的军队为自由而战。

呜呼。一千二百九十六年。苏格兰之战争已烟销云减成历史之陈迹矣。优胜之英人趾高气扬蹂躏土著之人权几如雨后之泥无复干净土,而劣败之苏人终俯首帖耳蜷伏于战胜国之宇下,若号寒之虫得过且过不复知人世间有羞耻事宜哉。

——出自《苏格兰独立记》陈鸿璧译

译作语言通俗易懂,这与陈鸿璧选择的读者受众有很大关系。她之所以翻译故事性强的历史小说,尤其是人民反抗争取独立的战争题材,她的受众自然是知识分子和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人民。她希望通过传播西方人民因渴望自由而起义斗争、争取胜利的反抗精神,来武装中华国民的思想,从而引导他们走上救国大任、匹夫有责的道路。

爱德亲举手投诸火中。和耳士斯时怒不自禁,厉声曰噫,虐民贼彼以为焚国史掠圣石则吾之国即随之澌灭耶,抑知吾苏格兰之国宝乃父子相传深印于子孙之脑中,吾苏格兰之国宝乃国民精神保存于人民心中。

——出自《苏格兰独立记》陈鸿璧译

陈鸿璧后期的翻译作品,因为受到1919年“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其行文较之前的半文言文有很大差异。表现之一就是大量减少了语气词“之乎者也”的使用;表现之二就是句式简短有力,更加通俗易懂。这从1923年陈鸿璧译作《思想之伟能》开篇绪言[9]1-2的措辞及行文风格可明显看出。

修养诸籍,非惟勉善,抑能纳入于正轨,其裨益于人生非浅鲜也。顾倡是说者,每每非偏于消极无为,即高谈玄机,使人非疑其空渺无凭,即处其道高不可抑,弱者视为畏途,强者则嗤以老生之谈。因而忽之,予年前得美国马腾氏之《人皆王者》一书,阅竟深为叹服。

——出自《思想之伟能》陈鸿璧译

2.2.2 重视人物心理描写

除了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行文风格,陈鸿璧也十分重视对原作人物的心理描写。尽量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向当时身处混乱社会的中华国民,展示西方人在面临国家主权遭受侵略和国民受到欺凌侵犯时的心理反应及应对策略。

《苏格兰独立记》绪言描写了小说主人公和耳士与苏格兰朝中大臣提莫秘密会面,提莫担心和耳士泄露谈话机密,要求和耳士发誓不会对外公开,而和耳士却拒绝发誓。陈鸿璧的译文将两者的谨慎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和将莫所授之架,置于座旁曰,否仆不能誓。仆不能昧其天良,于茫无所知之事加之制限。若君信其良友,苏格兰人则请见教仆,惟有以仆之名誉及家声为质而已,莫曰君不肯誓乎。和曰然仆不能妄誓。莫曰然则仆不能于未誓之前告君。奈何,和曰如此则仆来此之事毕矣。请告别。莫曰且止!可敬之和耳士!求恕仆前者之狐疑,目下为最易受愚之时,无怪君之重视誓辞若此,然若他人则仆必令其誓而又誓也。

——出自《苏格兰独立记》陈鸿璧译

由此可见,陈鸿璧的译文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在简单通俗的语言背后,表达出其忧国忧民的愁思,惟恐中华民族由于国民的劣根性和软弱性而不复存在;在细腻敏感的心理描写背后,表达出其醒民救国的壮志,势必点醒国民团结一致,作出反抗及不惧牺牲拯救中华的伟大抱负。她的每一本译作,在译本选择、翻译目的和翻译特色方面,无一不是服务于其醒民救国的翻译宗旨。因此郭延礼称“陈鸿璧是20世纪初第一个十年的女性翻译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陈鸿璧登上译坛,标志着女性翻译文学进入了一个独立的阶段。”[10]

3 结 语

通过翻译,陈鸿璧向中华民众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教育思想,拓宽了国人的文学视野,不仅为当时翻译界注入新鲜的血液,并且推动了中国女性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理论上,她坚持忠实于原作内容,注重译作风格与原作的统一,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以烘托人物感情,增强人物的感染力;翻译实践上,她强调译本选择的多样性,翻译与中国当时社会背景相关能起到“醒民救国”作用的书籍。她是一位态度严谨、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女性翻译家,如果将参与翻译工作比喻为一场战斗,那么其译本就是参加战斗的武器。陈鸿璧用其一生坚持并实践“醒民救国”的翻译宗旨和“高雅翻译思想”。陈鸿璧“醒民救国”的翻译宗旨和“高雅翻译思想”的形成不仅深受中西语言文化背景及中西文明的影响,更与其自身特定的历史时代的社会背景及政治背景密切相关。陈鸿璧可谓是当时女性翻译家中的一面旗帜,展示出了第一批女性翻译家的时代精神和面貌。

[1]郭延礼.二十世纪第一个二十年近代女性翻译家群体的脱颖[N].中华读书报,2002-5-8(2).

[2]中国名人录[M].第二版.上海:中国周刊,1936.

[3]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4]罗列.论20世纪初叶中国女翻译家群体的崛起[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69-73.

[5]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林娟.文化断裂与语言输入中的历史剪影——陈鸿壁[J].湖南社会科学,2013(4):228-230.

[7]卓加真.清末至民初女性译者研究[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11.

[8]佚名.苏格兰独立记[M].陈鸿璧,译.上海:小说林出版社,1906.

[9]马腾.思想之伟能[M].陈鸿璧,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10]郭延礼.女性在20世纪初期的文学翻译成就[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3):38-41.

猜你喜欢
救国高雅苏格兰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苏格兰
凯蒂游苏格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