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的尺度把握

2015-08-15 00:51范春生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9期
关键词:品德课新课改主体

范春生

(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中心小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进行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等。但是,当前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思路、方式的把握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值得思考。

一、开展课堂活动,不能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以往最大的变化是,要求优化教学实践活动,强调在课堂开展活动、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至少占总课时的20%,的确,开展活动可以很大程度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在体验、感悟中交流、使实践与生活沟通,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发散。

但是,这种理念在被引进课堂教学中时,往往会表现得片面化,用一些表面现象来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有的学校为了施行新课改,甚至以每课时教师让学生发言的次数,来衡量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忽视了自己作为教师该有的引导作用,课堂上,学生们长时间地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七嘴八舌,甚至偏离主题,几乎没有教师说话的机会,完全成了学生们自由表演的舞台了,教师也一味地迁就学生的自由,放任其自由发展,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不利于教学,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的内涵意义。

二、课堂民主化,但不能过分地强调师生平等

新课改明确提出,师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一定自由度,学生在课堂上有同样的发言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师生互动,但是,不要忘记前提,是在教师的一定程度引导下,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极少数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课堂上一味的搞“自由、民主”。

在课堂上对学生没有批评,甚至于对有些明显违反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都不做反应,担心干涉了学生的自由,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放纵,一发不可收,在课堂上坐没坐相,想说就说,想看就看,想玩就玩,真是无比自由,课堂纪律对他们来说无从谈起,要是这样发展下去,是极其危险的,学生非但在课堂上学不到知识,最后连最基本的自我约束的能力都没有了,我们说这是放任自流,不是民主自由的课堂,当然这是极其个别的,但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不能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是要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看、想、说、练,在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课堂充满自主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三、课堂生活化,但不能过度地注重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进行品德教育的课程,有关品德方面的表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由此在新课改中,就倡导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要与社会日常生活接轨,要经常关注生活细节,体验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时,就非常注重往生活方面加以引导,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又走到极端了。比如,一堂课45 分钟,教师能用35 分钟列举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实例,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来是生动活泼的,积极参与,可是学生往往是沉浸在那些有趣的故事里面,把书本中的内容完全忘记了,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可取,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也只是听故事,而要学的知识点是基本没有印象,这不是真正的课堂生活化。

以往很多时候,教材中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往往没有应变能力。教材知识,成为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纯粹的知识,学校的课堂也与生活割裂开来,因此,优化教材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教材,让知识与生活对接,对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或者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讨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四、课堂要情感化,但不能对学生过分地鼓励、表扬,忽视了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课堂上,教师要用真情实感,用爱心去对待学生,当代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情感丰富,个性鲜明,逆反心强,他们需要理解,需要爱心,更需要指导。因此,教师就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各种情境进行情感沟通,取得学生的理解、爱戴,教师可以运用富有激情的歌曲、有意义的文章等去感染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

新课改倡导要适当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倡导也表现出来了片面化的情况,一些教师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是否关联课本内容,教师的评价总是“说的真好,很棒!”“你好聪明!”“真正确,好厉害!”之类的夸奖,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随意的心理,对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常常不假思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动脑认真思考,因为老师不会批评的,只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在他们答错的时候,教师不能及时地纠正,就对学生们这种随意的做法产生极大地放纵,造成不良的后果。

有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是如此,明明学生的作业不正确,但是为了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打“X”,只写个良,只作这些表面的鼓励,实质性的原则问题也掩盖了过去,学生们就会认为他们总是正确的,对这种功利经常性的表扬产生依赖心理,变得越来越浮躁,渐渐地就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娇骄二气,因此,对学生们鼓励要掌握一个“度”,而不是一味地表扬,滋长他们不良的心态。“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何须努力奋斗呢!所以,过分地激励是不可取的,是盲目的,甚至于说是有负面影响的,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是人的一生必须要经历的,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财富。

总之,新教改的推行,对现代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思考、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尺度,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学生。

猜你喜欢
品德课新课改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何谓“主体间性”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思品课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知识改变命运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