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刍议

2015-08-15 00:51彭蓓蓓
语文天地 2015年8期
关键词:词人意象文本

彭蓓蓓

古词内蕴丰满,引人遐想,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似一朵仙葩,浸润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学生解读古词如同在与词人进行一场隔空对话,互诉衷肠。然而,要实现这一场情感触碰并不容易,一方面要将学生逐步引入文本世界中,充分了解文本意象;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渗透文学鉴赏方法,给学生自主探究古词蕴味的机会,抓住文字背后的词人心声,体会写意文字的魅力。

一、感“天”——解读困惑

古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入门的快捷方法是抓住关键字品读。以初中语文教材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为例,“天”是词人提到的第一个意象,奠定了全词的基调,读懂“天”的象征义,可为解读全词打开一扇门。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由学生自主剖析“天”字的象征义,存在一定难度,还需要教师“以启代教”,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剖析其义。

第一层象征义,从“天”的表象入手。教师可发挥背景音乐的作用,借助同名古曲,在课堂上营造宽阔、无垠的听觉感受,以刺激学生的感观神经,激发其通过自然现象来体会对“天”的直接感受,并鼓励其用一个词总结出来。第二层象征义,从古人的“天”文化入手。教师可补充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学生由表象向引伸义探究,联想到“天”字的抽象意义,那么联想到这是词人在感怀“圣意难测”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三层象征义,从词人的自身境遇入手。因为词作品往往是词人的情感抒发,多与个人人生际遇、生活挫折有关联,同时推究个人情感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融入文本世界,学生在这样启发下,探究词人的生平遭遇,自然联想到这是词人“远离中央又挂念朝廷”这样困惑心情的真实写照。

二、把“酒”——解读反思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多是言酒,却意不在酒,而在借“酒”来抒发个人情感。而文中的“酒”,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反思,隐含了丰富的情感,对探究词人的心路历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文解读中是第二重线索。

在这首词中,作者以“把酒”为线索,宣泄内心的苦闷,于豪放中流露出惆怅。比如“何似在人间”一句,就体现出作者的无比惆怅。在解读中,不能使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情感上,而是要结合词人的写作初衷,剖析蕴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对弟弟的怀念。当然,词人的遐思并非就此戛然而止,而是在惆怅之余又陷入了反思。比如“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表面上词人诘问青天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怨恨,实际上是借由对自然的质问来反思自己的人生,隐含了词人仕途失意、对圣意难测的无奈。

在引导学生解读全文时,一方面可依循作者情感的发展,启发学生尝试揣摩词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情境下的心情;另一方面按照“宣泄——反思”的发展顺序,运用逻辑思维去剖析词人内心的变化,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积淀情感,并最终达到高潮。

三、赏“月”——解读人生

词人在抒发内心情感变化的过程中,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最终展现出内心的状态。在这首词中,“月”是词人运用的第三个意象。在写“月”的过程中,词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由描写实物“月”,进而产生遐想,并逐步宣泄内心情感,把自己对人生的体会呈现给读者。

在解读文本中的“月”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所见的月亮,进而在解读文本时,引导学生体会自己认识的“月”与词人笔下的“月”有何不同,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作者先将现实中的“月”分别用了“阴”、“晴”、“圆”和“缺”来描述,这一点恰巧暗合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词人将人生与“月”勾连起来,从单纯的情感宣泄向深层的人生伦理去探究,抓住这一句词的解读,是指导学生“由实转虚”解读的关键。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完全是虚境的描写,在启发学生解读时,重点放在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上,使学生与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需要遵循“由外而内”、“由实转虚”的顺序进行,逐步启发学生联想、质疑,才能适时给予解答。相比,先将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展现给学生,用“以悱促发”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走向高潮,使学生与作者形成切实的心灵交流。

古词解读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学中抓住表达意象的关键字,引导学生根据关键字的提示,构建全词框架;二是梳理词人的心路历程,使学生在解读过程中融入更多的个人情感,与词人形成共鸣。在这篇古词的解读中,教师可抓住“天”、“酒”和“月”三个意象,引导学生透过意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随之产生质疑,而教师则在解惑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深刻体会词人内心的“困惑”、“反思”和“空灵”,达到“以赏代教”、“以悱促发”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词人意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词人的职业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意象、形神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