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电视短片解说词的表达艺术

2015-08-15 00:50○李
语文学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登月嫦娥科普

○李 裘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519090)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科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众传播媒介是科普的主要渠道,其中,电视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等特点成为进行科普的最重要的媒介。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显示,高达87.5%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科普类电视节目把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搬到屏幕上,而且要吸引观众,就必须创造性地采用各种表现手段。三维动画短片因为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科学技术,增强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常常被运用于各种形式的科普类电视节目,特别是普及航空航天技术的电视节目。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登月探测器的发射等重大航天活动的科普类电视节目,都几乎采用了三维动画短片。然而,航空航天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三维动画短片仅有三维动画图像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画面内容进行文字解释和说明,即配以解说词。解说词的首要功能是向观众客观地描述科学事实,准确地传递科学知识和信息,用词精确、数据准确、语法规范、逻辑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科普类电视节目面向的观众一般不是科技行业的专业人士,而是社会大众。因此,三维动画科普短片解说词可以说是内行写给外行看的文体,语言表达不仅需要具备准确性、规范性、严谨性等基本特征,还需要进行加工润色,展现出较强的形象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使观众乐于视听,易于接受,才能实现科普的目的。

一、巧用修辞手法增强形象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电视不再是单纯的宣传、教育阵地,增加了娱乐、服务等功能。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焦虑感强,大部分人打开电视就是为了娱乐、放松。所以,三维动画科普短片解说词如果通篇使用枯燥乏味的术语、数据,一板一眼的语气,艰涩难懂的语言,就难以引起观众观看的兴趣。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确,要将那些距大众日常生活遥远的航空航天技术解释清楚,并且具有趣味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央视《“嫦娥三号”登月之旅直播特别节目》中的“嫦娥三号”登月短片(下称登月短片)的解说词尤为其中的佼佼者,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有助于增强形象性的修辞手法。

登月短片主要展示了“嫦娥三号”探测器落月、着陆器与巡视器两器分离、互拍的过程,以及一些重要设备的工作性能与原理。透过解说词,画面中有棱有角的“嫦娥三号”探测器俨然翩翩美“嫦娥”。例如,“眼看虹湾就在前方400公里左右,‘嫦娥三号’迅速调整姿态”,“以6000多公里的时速斜着向月球表面冲下去”。下降的过程中,“嫦娥三号”需要通过降速、悬停、分析地面状态等操作,确定降落点。“面对第一次的落月,‘嫦娥三号’其实也非常紧张”,“她不断使用各种测量仪器,了解地面状态”,“她要给地面拍张高清照,选定最后的准确降落点”,最后“稳稳地站在月球上”。这里没有刻板地写仪器如何观测数据、探测器如何根据地面指令调整飞行状态,而是配合三维动画画面,赋予“嫦娥三号”以人的言行情态,冷冰冰的机器幻化成承载着国人航天梦的“她”,增强了直观效果和亲和感。

除拟人外,解说词穿插使用了比喻。比喻和拟人非常相似,都是用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它们的根本性区别是,拟人直接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没有生命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并寄托了人的感情;而比喻会出现喻体,可以使复杂的设备变得简单。例如,把巡视器上的全景相机比作“一双能拍照的眼睛”,把红外成像光谱仪比作“火眼金睛”,把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比作“会号脉的老中医”,把棘爪比作“兔子的指甲”,等等。喻体的选择非常生活化,对非专业的观众来说通俗易懂,于是观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能够较快、较容易地理解并记住科技知识。

比喻还可以使抽象的数据变得具体。例如,“‘嫦娥三号’净重1吨多”,“相当于一辆小排量轿车的重量”;“玉兔号不敢像地球上的兔子那样撒欢,每小时最多只能走200米,这个速度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在60秒里只走了4步”。普通观众日常生活几乎接触不到“吨”的重量单位,也不熟悉兔子每小时一般跑多少米,而用一个熟悉、形象的参照物打比方或解释,赋予数字一定的视觉因素,观众听起来具象可感、印象深刻。

二、重视炼词炼句凸显艺术性

登月短片解说词属于科普文体,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经说过,好的科普作品应当“把科学与艺术融合起来”。也就是说,优秀的科普作品除了注重科学美,还要注重文学之美,注重语言的艺术性。登月短片解说词的语言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的选择上。

登月短片解说词由10小段组成,每一段大概3分钟。为了增加短片的层次感,使观众清晰、快速地理解“每一段”叙述的主旨,而不至于越看越不知所云,产生审美疲劳,登月短片解说词非常注重“每一段”主旨句的运用。主旨句主要是对本段内容的浓缩、概括,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选用精当贴切的词语至关重要。精当、贴切是用词的第一要求,它不但要求所用词语毫不含糊地反映客观事物,贴切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要求所用词语切合语境的需要。例如,概括“嫦娥三号”落月过程用的是“惊心动魄的720秒”。“嫦娥三号”从近月点15公里处开始直到软着陆的整个过程大概需要12分钟,在这12分钟里,“嫦娥三号”与地球是失去联系的,完全靠着陆器导航与控制系统的敏感器运行。这12分钟被看成是决定“嫦娥三号”任务成败的关键。“12分钟”与“720秒”是同一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选用“秒”更能显示出时间的紧迫性,以及工作人员和观众的紧张感,更符合当时的紧张氛围,利于增加观众的关注度。

意义是词语的内容与灵魂,意义的锤炼固然是选好词语的核心问题,但是,要使词语及其关联的句子展现出更具美感的表达效果,离不开声音的锤炼。更何况,解说词就是一种听觉语言,音节协调整齐对于形成听觉上的语音美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概括两器分离的过程用的是“七小时准备,一小时分离”。这里,“七小时”与“一小时”相配,“分离”与“准备”相配,相配项的音节一致,节奏鲜明,使人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

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句式特点,科普文体的句式一般以客观叙述为主,但这不等于一味地铺陈。正如当代科普作家刘兴诗所言,最好的科普作品是“吟咏”出来的。例如,描述两器互拍有这样一段话,“五个地点,五个角度,给着陆器充当背景的,也许是布满星辰的黑色天空,也许是明亮的太阳和蓝色的地球,也许是光秃秃的高山和黑黝黝的深谷。月壤里,碎石间,那或深或浅的车辙,则会记录下巡视器艰难跋涉的足迹”。两器互拍,是“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的标志。此时,用上如此这般充满抒情意味的句子,既是借景抒情,从侧面反映了工作人员及国人的喜悦之情,也让观众在诗意的文采中体会到月球的浩瀚。

三、渗透人文情怀彰显思想性

科普除了传递知识,还应传递精神,尤其是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的人文精神,包含爱国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强,则国强。“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说明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凝聚力。科普作品如果板着面孔讲这些大道理,观众就会失去观看的耐心。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更有效地晓之以理。例如,“在巡视器和着陆器身体上,印着一幅五星红旗。为了更好的拍摄效果,地形地貌相机和全景相机都能拍彩照。这是五星红旗出现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两器互拍,与其说是‘嫦娥三号’造访月球的第一个任务,不如说是给家里人报一声平安,用图像记录下这历史的瞬间。兄弟俩胸口的国旗,是祖国母亲给它们的叮嘱——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制造”。登月短片解说词将思想教育和科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面介绍相机设备的性能,一面突显相机拍摄的画面——印在“嫦娥三号”上的国旗、出现在月球上的国旗,此时此刻,不用高喊口号,便能使观众不知不觉中“动情”,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道理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登月短片解说词最后还专门介绍了“月球上的中国名人”。月球上的地貌地形大多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这些中国名字既包括南北朝祖冲之(圆周率之父)、东汉张衡(浑天仪制造者)、明朝万户(火箭飞天第一人)、现代高平子(我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的筹建者)和张钰哲(“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等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还包括向往月亮、钟情写月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及嫦娥等神话人物的名字。这部分内容,登月短片的画面主要是以三维动态的月球为背景,再配上人物及其相关事迹的图片来呈现。画面难以将人文渊源、常识背景等内容表达出来,传达的信息含量有限,这时解说词的补充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用简短的语言记叙了“万户飞天”的历史典故,“600多年前,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把自己绑在安置了47枚火箭的椅子上,手里还拿了两个大风筝,他想借助火箭的推力升空,然而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了,万户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段话进一步阐释了历史、交代了背景,赋予画面更多层次、更多内涵,也为登月短片增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更重要的是,观众从中能够鲜明地感受到科学家勇于探索、迎难而上、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解说词具备了形象性、艺术性、思想性等特点,从而使登月短片多了艺术的活力和观看的趣味,最终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1]王芳,崔晓燕,陈玉洁.从《时间简史》的中译本看科普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学性[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

[2]陈晓红.科普创作中的雅俗共赏问题——以高士其作品为例[J].科普创作通讯,2009(4).

[3]李继红.科普文的三点美[J].教研天地,2010(8).

[4]吴瑞英:论科普作品的趣妹性[J].编辑学刊,1998(3).

猜你喜欢
登月嫦娥科普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人类最后一次登月
我有一个“登月梦”
科普达人养成记
登月50年:何日与君再相见?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赞“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