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长剑”的语源及其语义演变

2015-08-15 00:50○何
语文学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长剑宋玉诗人

○何 燕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441053)

一、典故词语“倚天长剑”研究现状

对“倚天长剑”这一典故词语展开专题研究的学者较少,检索中国知网我们没发现相关论文谈到这个问题,可见对这一词语的探讨在学术界还无人涉足。一般人们由于古汉语中一些诗人经常会用到倚天长剑,便会去探究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由于武侠大师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倚天剑”这一词的出现,引起大家的兴趣,但也仅限于对一些大诗人的作品的探究,并未有人系统地考察“倚天长剑”这一典故引出之后的作品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意义的演变。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倚天长剑”这一典故词语是文人墨客展示浪漫主义豪情的一个传统意象,具有很大影响力和表现力,尤其为毛主席称道。对这一词语的研究对于我们梳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意象资源具有一定意义。

二、“倚天长剑”语义探源

“倚天长剑”最早出自宋玉《大言赋》[1]

“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王因唏曰:‘操是太阿剥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至唐勒,曰:‘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至景差曰:‘校士猛毅皋陶嘻,大笑至兮摧覆思。锯牙云,晞甚大,吐舌万里唾一世。’至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王曰:‘未也。’玉曰:‘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跋越九州,无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地分天,迫不得仰’。”

原文大意是说: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同去云梦台游猎。楚襄王说:“能对我夸说大的人,我就敬他为上座。”楚襄王于是先大声说:“手执大阿宝剑,尽情杀戮世人,血流如注,喷涌冲天以致车子都无法穿越。”唐勒接着说:“壮士一怒,能断绝支撑天地的绳子,斗星被他扭转,泰山也被夷为平地。”轮到景差,他说:“军士勇猛刚毅,皋陶放声大笑,能摧毁宫阙。野猪庞大,齿利如锯,其大如云,舌头吐出长达万里,唾沫飞溅,淋湿世人”。最后轮到宋玉,他说:“以地为车,以天为车盖,手执长剑,亮光闪闪,毅然挺立在天外。”楚襄王说:“这还不够大。”宋玉接着说:“并吞各族,饮黄河、东海之水,跨越中国,无处容身。身躯高大,塞满天地,不能展身,令人烦闷,顶天立地,感到拘束,难以仰身。”

这就是“倚天长剑”的最早语源。高志明、刘刚《宋玉四家注集释与汇评》[2]引曰:“倚天外”——(吴广平)倚天之外:原作“倚天外”。倚,靠。(金荣权)倚天外:靠着天外,才能抽出宝剑。徐中舒《古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倚”:“依也”;“天”:“顚也,至高无上”;“长剑”:“宝剑”。最初的意义就是形容宝剑极长,带剑的人极高大,须倚天才能挥出,意指剑客的豪情达天。宋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说车之大与剑之大,其次是借车与剑的大烘托乘车操剑之人的高大,这个人则暗指“操是太阿剥一世”的楚王,在宋玉对操剑者潜层次里的大志愿的描写中,已经没有了“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的杀戮暴行和血腥气味。塑造这个意象一方面展示了宋玉心中的浪漫豪情,另一方面暗含着宋玉的讽谏寓意,即希望楚襄王以道为剑,以道服天下。这是对楚襄王为实现大愿望而采取的杀戮手段的一种修正,并且将楚襄王战胜强敌的大愿望提升为一统天下的大志向,故楚襄王称“善”。

三、“倚天长剑”意义在历代的演变

宋玉在《大言赋》中的这一夸大便形成了“倚天长剑”这一典故,而后人也往往根据这一典故将其借用、引申,从而产生了“倚天长剑”的各种变体,丰富了它的内涵。

[倚天长剑]:唐代贯休的《少监三首》:“倚天长剑看无敌,绕树号猿已应弦。”唐代杨巨源的《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倚天长剑截云孤,报国纵横见丈夫。”

宋《栾城集卷十》:“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

宋《五灯会元》师曰:“倚天长剑逼人寒。”

南宋辛弃疾《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长剑”,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借“倚天长剑”表达自己的心声: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意愿。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

清《全唐文》:“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这是李世民给他的骏马的赞语,表现了“白蹄乌”筋骨强健,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

“倚天长剑”主要被世人借用,用一种夸张的形式表达诗人内心的向往、高远的志向,如唐代杨巨源的“倚天长剑截云孤,报国纵横见丈夫”亦或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被后人用来形容运动员或者某人身材矫健,行动极快。

“倚天长剑”也被历代文人节缩为倚天、长剑、耿介等,在文人的引用中意义略有变化。

[倚天]:唐代诗人王翰出自《全唐书》:“三峰离地皆倚天,唯独中峰特修峻。”唐代诗人李白《登峨眉山》:“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太华高岳,三峰倚天。”这几句都是描绘山峰的高耸。唐代诗人李峤《剑》:“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此处表诗人报国志向。

北宋词人苏轼《沉香山子赋》:“宛彼小山,巉然可欣。如太华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分明倚天壁,点缀无风林。”苏轼《次韵王巩南迁初归二首》:“三年不易过,坐睨倚天壁。”苏轼《独秀峰》:“倚天巉绝玉浮屠,肯与彭郎作小姑。”

南宋词人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

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单符郎全州佳偶》:“郏鄏门开城倚天,周公拮构尚依然。休言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八百年。”

民初徐枕亚《玉梨魂》:“我有倚天孤剑在,赠君跨海斩长鲸。”

“倚天”从唐代到宋代基本上都被诗人用来描写山势的陡峭,表抱负志向的意义依然在沿用。

[长剑]:春秋战国《楚辞》:“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春秋战国:“庄子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

汉《风俗通义》:“淮阴少年有侮信者,曰:‘君虽娇丽,好带长剑,怯耳’。”

魏晋六朝《昭明文选》:“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霑衣。”此意是哀民生之多艰。魏晋六朝《昭明文选》:“秦零陵令上书曰:荆轲挟匕首,卒刺陛下,陛下以神武,扶揄长剑以自救。”

隋唐五代《李太白全集》:“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长剑”代指地位、身份显赫。隋唐五代《宣室志》:“有氓陈翁者,因独行田间,忽逢一人,仪状甚异,擐金甲,左右佩弧矢,执长剑,御良马,朱缨金佩,光采华焕,鞭马疾驰。”

唐·李白《赠易秀才》:“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唐《李太白全集》:“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剑有很大一部分糅合了侠的形象,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诗人豪宕俊爽的人格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唐《全唐诗》:“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唐《全唐诗》:“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长剑”比喻怀才不遇。

宋《诚斋诗话》:“又云:‘吾将提长剑而登泰华,抉浮云而问苍天’。”宋《东坡文集》:“迨此暇时须痛饮,他年长剑拄君颐。”宋《新唐书》:“领长剑都,积功,表为检校尚书左仆射。”

元《牡丹亭》:“耿秋光长剑倚崆峒。”

明《西游记》:“横行蟹士轮长剑,直跳虾婆扯硬弓。”

清《红楼梦》:“红拂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长剑”一词则出现较早,最早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了,历代引用更为频繁。一方面“剑”代表诗人的精神和理想,寄托着诗人的抱负,以及表达怀才不遇,但也有很多诗用来代指人的身份地位的高贵显赫。

[倚天剑]:唐代贯休《上顾大夫》:“谁云倚天剑,含霜在怀抱。”唐张乔《华山》:“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此诗是诗人用来形容华山陡峭的山势。唐代元稹《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此处是指人文学才华很高,字词的运用犹如倚天剑,学识如海天一般广阔。

隋唐五代《全唐诗》:“虽非倚天剑,亦是囊中锥。”唐朝诗人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直拔倚天剑,又建横海纛。”唐·吴筠《建业怀古》:“安得倚天剑,斩兹横海鳞。”隋唐五代《全唐诗》:“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隋唐五代《全唐诗》:“三朝倚天剑,十万浮云骑。”唐代李白《临江王节士歌》:“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意思是要得到那倚天剑,跨过大海斩杀掉长大鲸鱼,很明显是表示自己的志向远大。唐拂李白《留别贾舍人至》:“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此处是表达诗人旷达的思想感情。

明《三国演义》:“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

从以上引文中可见:1.从唐代以来对“倚天长剑”一词直接引用的诗人作品并不太多,基本上都是用来夸大某一事物,或者是赞扬某一事物的壮美。2.“倚天”这一词被历代诗人作家引用,且较频繁。较多被用来形容山峰的高峻,或对象的开阔。3.“长剑”的运用比较广泛,由开始的仅仅表示宝剑、地位显赫,逐渐演变为文人志士的壮志难酬与怀才不遇。4.“倚天剑”意义比较丰富,被引用得较多,既被用来比喻山势陡峭,也有诗人借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还可以用来赞扬对象的文学才华高。之后“倚天剑”又是由小说家虚构出来的一把宝剑,出现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与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倚天剑也作为虚拟宝物出现在三国题材的电子游戏中。

总之,历代诗人都偏爱引用倚天长剑及其变体,但在意义的表达上不尽相同。“倚天长剑”从最初的表示“豁达豪情”到唐朝诗人用来表达高远志向到宋朝文人作品借其表达壮志难酬,仕途失意,报国无门的无奈,以及后代用“倚天长剑”形容人的矫健身姿,再到当代人们用“倚天长剑”代表权威和极大的力量。虽然“倚天长剑”一词的意义一直都在被丰富,延伸,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意义本质上还是一种积极的浪漫色彩,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广泛。

四、“倚天长剑”在当代的语义变化

当代人对“倚天长剑”的引用,除了文学作品,在形象色彩上基本没有了古典浪漫主义色彩,而是趋向于现实用法。意义上虽有变化,但探根溯源的时候可以发现,古今语义演变还是有着很大关联的。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胡乔木《沁园春·杭州感事》:“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羞污半面妆。谁共我,舞倚天长剑,扫此荒唐!”

现代小说家金庸作品《倚天屠龙记》第十八回:倚天长剑飞寒铓[3]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谁与争风,马啸英雄”——华天

袁绍萍《长剑倚天护神州──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简介》:“正是有了这样一把维护世界和平的‘倚天长剑’──导弹部队,我们才能有安全感。”[4]

可以发现,当代人对“倚天长剑”这一典故的引用主要还是在文学领域,如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与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实际上是表达一样的意思,这里的“倚天长剑”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同义是词人用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则是对“倚天长剑”传奇浪漫形象的引申,“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么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统领百万雄兵之人纵然权倾天下,也未必便能挡倚天剑之一击”。另外政治军事领域也有对倚天长剑的引用,如袁绍萍《长剑倚天护神州——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简介》用“倚天长剑”代指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有用在竞技体育中的,如“倚天长剑,追风骏足”用来赞扬运动健儿身手矫健,速度极快。

五、倚天长剑语义的古今对照

(一)语用范围扩大

在古代,“倚天长剑”这一典故词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领域,如唐代杨巨源的《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倚天长剑截云孤,报国纵横见丈夫。”宋《栾城集卷十》:“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南宋辛弃疾《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到现代,“倚天长剑”虽然也经常被运用到文学作品中,但同时也涉及到军事、政治、体育等多个领域,如袁绍萍《长剑倚天护神州──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简介》

(二)语义扩大

在古代,“倚天长剑”这一典故词语基本上都是用来夸大某一事物,或者是赞扬某一事物的壮美。从战国宋玉以来的表示“豁达豪情”,如:“至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到唐朝诗人用来表达高远志向,如:“诗人李峤《剑》:‘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到宋朝文人作品借其表达壮志难酬、仕途失意、报国无门的无奈,如:“宋《乐府诗集》:‘长剑击,繁弱鸣。’”最后扩大到当代用“倚天长剑”形容人的矫健身手以及将其代表权威和极大的力量。

(三)形象色彩转移

宋玉最初创作“倚天长剑”这一意象时,赋予了它极其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至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王曰:‘未也。’玉曰:‘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跋越九州,无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地分天,迫不得仰’。”历代诗人也多借用这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心中所思所想。如:唐代诗人李白《登峨眉山》:“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但这一典故词语演变到当代,渐渐褪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更趋向于现实,这也是由于它的语用范围不断扩大导致的。

[1]朱碧莲.宋玉辞赋译解[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2]高志明.宋玉四家注集释语汇评[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3]金庸.倚天屠龙记.古龙武侠网.

[4]袁绍萍.长剑倚天护神州——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简介[J].人民教育出版社.

[5]袁梅.宋玉辞赋今读[M].齐鲁书社,1986.

[6]吴广平.楚辞全解[M].岳麓书社,2008.

猜你喜欢
长剑宋玉诗人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许婷 慷慨十年长剑在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说“看”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