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合一”

2015-08-15 00:53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吕赛花
学苑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合一陶行知体育课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 吕赛花

当谈到体育,我们不禁会想到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和那些擅长于各类项目而名扬世界的体育明星。最爱“96黄金一代”驰骋篮球场,看科比纵身一跃,仰后跳投,这是小飞侠的标志性动作;听KG狼王般的呐喊,于是绿衫军横扫整个联盟。最爱网球这项贵族运动,我愿意沿着ATP系列赛在世界的位置,不断跟随、探索。然而这些体育明星能把体育比赛演绎得犹如一场盛世演出,夺人眼球、扣人心弦,天赋极其重要,可是如果没有老师给予正确的教导,他们也不可能很好地发光发热。作为体育教学,小学是一个基础,我们又该怎样把握这个基础阶段,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呢?陶行知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教学合一,而教学合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将体育的力量运用到生活中来的目标。

我们把目光投向更高年级的体育教育上去,体育课上,老师们抓着学生绕操场跑上一圈又一圈,我们老师的初衷是好的,跑步练习当作准备运动,可是学生们不爱跑步,又或者说那些本来就爱多做体育运动的学生不喜欢被我们用条条框框给规定死了,他们更愿意自由活动。喜欢篮球的男孩子宁愿选择去踢足球,他们认为报篮球班根本学不到什么。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多从他们的兴趣爱好着手,不作硬性规定,不胡乱规划他们的体育课程。可是即使我们注意到这一点,我们还是不能很好地将教和学统一起来,让他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让我们看看前人又是如何达到这个境界的呢?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诚然,陶行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生活是教育的落脚点,他认为的体育教学“教学”合一的理念一直顺着时代的步伐传承给了我们各个体育老师,让我们有了教育的方向。

我们不能束缚孩子们的天性,就如当初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一样,单一的经济体制和过度僵化的体质束缚了苏联内部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于是一成不变,上下一样的后果就是联邦的解体,政权的覆亡。反观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古老国度,饱经精神摧残的人民,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于是新中国的春天由此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正如陶行知“生活力”的论述: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那如何实现将生活力培植到教学中来的目标呢?答案很明显,就是将教和学有机结合。孩子们想学什么我们老师就教给他们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我们就怎样教他们。具体的做法可以分为以下两点:第一,体育课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不能统教,“批量生产”的结果就是学生们学的都是一样的,掌握的技能大同小异,还是没有满足他们对体育项目的不同偏爱,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设立不同的体育班,让他们自由选择报名。第二,在体育课教授学生基本知识的时候要强调该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生活力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合一的目标。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校的老师教育学生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老师教授学生篮球技能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锻炼来强健身体;老师们教育学生体育急救措施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帮助他人。这都是以服务生活为宗旨的,都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六十年,锻炼身体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也都是为了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学习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古有孔子强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也有陶行知本着生活力从教,他们都是榜样。生活处处有学问,要想实现教学的目标就要坚持教与学合二为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幸福地生活,体育教育也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猜你喜欢
合一陶行知体育课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人剑合一
体育课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