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普通话》口语课堂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

2015-08-15 00:53
新课程(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普通话口语

贺 丹

(河南教育学院)

在高等职业类院校开设《普通话》口语课程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多数学生能够自觉认识到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为日后的就业与在社会中立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普通话》作为国家在全民素质中着力推行普及的课程,依然停留在学校已开设此课程,依旧延续着应试教育体制下固有的教学模式。因循守旧的教学体制背离了新时期对“人”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打破这一僵局,《普通话》口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结合当前语言文字的运用状况,建议增加每周课时数

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此类院校的性质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技能实践课往往占总课时的一半之多,其他文化基础类课程的设置就显得根基不牢。《普通话》口语课程的开设时常在新生入校一年级,每周每班仅两个课时。入校的新生年龄均在十八、九岁,入学前语音基本面貌已形成,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自有一套稳固的语言表达系统,已成为各自的表达习惯,仅靠每周的两节课改变十几年来的发音习惯绝非易事。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课堂中在老师的严厉要求下学生能够按照普通话的基本语音语调回答问题,但下课铃声响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第一时间内把普通话的语音语调转换成各自的方言,速度之快超出预料”。另外,语言使用的规范意识不强。当下信息社会浪潮中的年轻一代可以熟练地使用手机或电脑发送信息,但其语言文字表达的正确性则不尽如人意,错别字、词不达意、语序颠倒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中仍会遇到不能流畅地朗读或正确语言表达的学生。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师会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外,很少有人关注他们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性及问题在哪里。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年轻一代来讲成了比较随意的工具,正确的语言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使《普通话》教学任重而道远。

因此,有必要适量增加该课程每周的课时数。教学中规范的语音、语调影响学生,正确的文字表达要求学生,伴随着课时数的增加,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氛围

当今的教育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一名新时期的语言教师应有自己的应对与思考。新形势下的语言教学不应再延续为提升过关率而展开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传统的条分缕析、逐段串讲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它是属于功利化的、物质化的教学,忽略了对“人”的培养。

新时期的《普通话》口语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重大调整,由传统课堂的“主讲者”转变为“导演者”。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平等交流的方式组织指导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即使遇到学生发音失误、语句表达错误,教师也应给予适度的宽容与谅解,心平气和地告之问题在哪里以及如何纠正。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情况及讲授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愉快表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的朗读辅导,教师在讲述完本文章练习的要点及主题思想后,可以出关于“幸福”的议题进行发言,要求学生阐述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以及现实生活中自己亲历的“幸福”点滴。这样,课堂气氛在短时间内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幸福”,谈自己的幸福观。下课前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结合本文的教学作概括性总结,告之学生在多变的社会现实中何谓真正的“幸福”。这样的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及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三、尝试开展多媒体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因属边缘性课程的缘故,《普通话》未得到教学管理部门及语言教师的足够重视,当今多数的高职院校课堂仍沿用着“粉笔、黑板、教材”的模式。围绕教材,教师照本宣科地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整个课堂缺少生机,个别学生昏昏欲睡,时有逃课现象的发生。依据当今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发展,语言教师除了注重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学习外还应掌握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力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它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原先较抽象模糊的语音概念通过全方位直观的展现由难化易,便于掌握。例如,《普通话》声母教学中舌尖前后音(z/c/s与zh/ch/sh/r)的区分对多数来自南方的学生是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库查找相关发音动程的图片并制成不同发音动程的视频,教学中通过形象的展现,学生对舌位准确位置的困惑便一目了然。在朗读作品辅导环节,教材中选取了相当部分的名家名篇,教师讲授时不妨通过PPT展示相关作家的背景资料,再进一步结合文章讲授,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作家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及现实中每一个人对生活、对生命应有的态度。朗读练习中学生会自觉将感情融入其中,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四、多渠道创设良好的语言训练环境,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特点。语言教育不仅要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需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面貌与内在气质兼备的现代文明人。首先,在《普通话》口语课堂开展语言文字的审美教育势在必行。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的语言,更需使用它的人懂得语言美,而一个人的语言美又与内在的道德情操休戚相关。《普通话》教材中备选的朗读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阅读后在塑造人格方面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要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联系社会现实,把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讲出“精彩”来,与学生的心灵展开对话,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与人生,陶冶他们的情操。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要在口语课堂上学习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广泛的课下阅读也应引起语言教师的足够重视。每节口语课前的5~8分钟时间应由1~2位学生走上讲台就他们的课下阅读进行讲练。实践证明,学生的讲练不乏寓意深刻的诗歌、散文或寓言故事。然后教师可就学生的讲练从字正腔圆的角度进行点评,还可就作品带来的思考进行拓展,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的熏陶,促进其良好品质的形成。

在高职院校从事《普通话》教学,除了规定教材的讲授外,可切合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特点,将本行业规范的职业礼貌用语引入教学中,并在小组合作模拟职业活动进行演练,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素质。促进普通话运用能力的提升,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值得推广。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新闻直播间”——学生模仿新闻主播播新闻、评时事;切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辩论赛;结合青年学生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组织他们畅谈自己的理想或职业规划;或进行朗读作品鉴赏活动等。这样大大延伸了课堂教学,更使学生有兴趣表达。锻炼的机会多了,收获的自信也就多了,为走向社会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夯实了基础。

五、积极探索以全局理念检测教学效果的新模式

当前《普通话》教学效果的检测总是以班级达到普通话水平等级过关率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指标。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与“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全民素质要求相背离。新时期《普通话》教学效果的检测不妨以“讲普通话从我做起”的立意出发,将课前讲练、课堂学习互动态度及本班级“第二课堂”活跃程度或课下使用普通话的几率给出全面合理的评判。这样既鞭策学生把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又将《普通话》的推广作为公民的义务与责任从学校教育开始落到实处。

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跨民族、跨地区使用标准、统一的语言文字以交流促发展意义深远,《普通话》教学责任重大。语言教师不能继续抱残守缺、得过且过,应积极与时代合拍,立足“人”的培养,思考自己的教学,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活跃《普通话》口语课堂,使《普通话》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1]孟玉红,刘小菠.口语训练教程[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2]郭文章.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如何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学[J].新课程,2014(07).

[3]杜伟东,常莹.普通话朗诵指导点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普通话口语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酒中的口语诗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