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2015-08-15 00:45蒋苏建张小燕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医教康复学校

● 蒋苏建 张小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医疗、卫生、心理、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理念或技术,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研究发展形态,这给特殊需要儿童的功能补偿和潜能开发带来了新的方法与活力。医学与特殊教育学这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领域在理论、技术以及研究方法等不同层面有机结合,“医教结合”的口号和理念也应运而生,成为近年来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鉴于此,笔者尝试对现阶段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为加快医教结合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

一、医教结合的研究起源

医教结合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教育模式。本文运用文献法对2000年至2014年医教结合类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对于医教结合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稿件质量逐年提高,以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的文章居多,而个案研究偏少。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医教结合最早始于何时、何地及由何人提出尚无确切答案。一种说法是20世纪90年代邳州开展的小儿麻痹症项目中体现了“医学”与“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但没有对“医教结合”做具体的概念解释。另一种说法是上海市副市长,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医学博士、儿科学教授沈晓明在作为儿科医生时从儿科医生的眼光审视教育、观察学生,以医生的逻辑和思维来分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医教结合理念的。

医教结合并不是特殊教育中的新观念,医学作为与特殊教育紧密相连的学科之一,一直渗透在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之中。哈尔滨市燎原学校自2001年开展医教结合研究,积极探索了以医疗手段和教育方式为载体的办学新模式。2009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关于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的通知》,启动了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各类专家介入、基层学校参与的医教结合实验。由此,全国特殊教育界掀起了医教结合的探索热潮。

二、医教结合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医教结合研究工作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论建树不多

2007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作为课程设置的原则之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要求“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国家出台医教结合的相关政策以来,全国部分特教学校开展了相关的实践研究,但多以经验性研究为主,理论建树不多,对其他学校或机构开展医教结合的指导性作用不大。

(二)体系研究不足

从哲学、神经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角度看,目前跨学科的研究相当贫乏。医教结合的研究工作需要教育、卫生、民政、残联、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与合作交流,可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都由教育和卫生两个部门主要负责,且这两个部门之间的组织框架、职责分工等仍不明确,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

(三)参与人员不广

在残疾学生的康复与教育支持中,常常是医生与教师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家长与同伴的支持,由此导致医教结合研究人员主要为教师和医生。这显然是无法满足需求的。一方面,特教教师和医生关注医教结合的并不多;另一方面,除了这两类人员外,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员对于医教结合的研究仍显不足。这就表明,社会各界对于医教结合仍缺少充分的、正确的认识。

(四)比较研究匮乏

比较研究是特殊教育重要研究领域,也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在近年来的医教结合研究中,涉及比较研究的论文只有1篇,这说明了我国与国际医教结合研究交流的贫乏,反映出我国医教结合研究的区域局限性。

三、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我国医教结合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态势,解决了众多特殊教育发展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从残疾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努力探索更适合的医教结合发展路径。

(一)进一步确立或提升医教结合理念

全人教育和全面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应尊重并保障特殊儿童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教育和康复的起点以及终点都要从儿童的需要来考虑。这需要教育、医学、残联、财政、人事等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关心与支持,从政策和行动上予以落实。同时,学校教师、医院医生、学生家长、学生个体还应从观念与言行上予以重视,确立医教结合对于儿童教育和康复的意义,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二)开放更多的医教结合专业场所

办学理念的调整影响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影响到学校功能室的布置。虽然有关部门为基层学校统配了大批康复器材,可由于专用教室有限,有些康复器材只能放在学校仓库内,有些只能选择性地进行展示,真正用于学生康复的不多。因此,相关功能教室必须开设,保障专业器材得到充分利用,为医教结合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足够空间。

(三)建立专业师资队伍,提高研究水平

医教结合工作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医务人员和专业教师的参与。现阶段,学校的专业教师不多,真正参与到医教结合康复工作中的医务人员也很少,这给医教结合工作带来了困难,也不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应建立省、市级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将骨干教师送出去培训学习,带动全体教师进行二级培训,利用网上论坛、QQ群或微博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远程培训。

(四)加强医教结合专业研讨

医教结合项目实施以来,广东、上海、长沙、哈尔滨等省市开展了相关的研讨活动,交流医教结合工作的成效和困惑,初步形成了以儿童观、教育观、康复观为核心的全面康复模式。但是,这样的交流范围窄、效果小,一线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参与交流的仍较少。因此,有必要面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多基层人员召开相关研讨和交流活动,让一线教师实实在在地交流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医教结合的工作质量。

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是一项综合性、持续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医院、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融合与共同研究。实践证明,医教结合是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康复与全面发展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的中心不是放在“医”或“教”上,而是强调两者之间的结合。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医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推动更多资源参与医教结合专业研究,不断完善医教结合模式,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更好地帮助各类残障学生实现生涯发展。

[1]张联弛.浅谈“医教结合”在培智学校学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1,(3).

[2]陆莎.医教结合: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J].中国特殊教育,2013,(3).

[3]傅王倩,肖飞.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3,(7).

[4]李黎红.求解“医教结合”[J].现代特殊教育,2011,(3).

[5]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出台[J].现代特殊教育,2007,(3).

[6]国务院办公厅.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J].现代特殊教育,2014,(2).

[7]谢敬仁.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实验和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1,(2).

猜你喜欢
医教康复学校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医教协同视域下学生联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学校推介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