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启示

2015-08-15 00:49刘永春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革命德育

刘永春 刘 洋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毛泽东德育思想是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是对以往德育工作的高度概括。它不仅是毛泽东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德育教育的总结升华。毛泽东思想体现了党的政治特色、政治优势,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特点

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其实践来源是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因此要对毛泽东德育思想进行正确评价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

1.鲜明的实践性

首先,毛泽东德育思想来源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德育工作极具实效。革命战争年代,正是由于德育搞得好,才团结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夺取全国胜利,做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德育工作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涌现出了王进喜等先进人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德育工作是非常有经验的,这些经验是值得总结的,这些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之后就形成了毛泽东德育思想。

其次,毛泽东德育思想是中国当代德育实践的重要指南。经过革命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毛泽东德育思想,符合德育工作规律,符合科学道理。它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能够起作用,仍然是我们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

2.彻底的革命性

中国无产阶级自登上历史舞台,就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对革命的要求和渴望比任何阶级都强烈。毛泽东德育思想来自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具体实践,服务于中国革命事业的伟大现实,这就使得它具有彻底的的革命性。

3.深厚的民族性

毛泽东精通中国历史,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德育思想非常熟悉,这就使得他的德育思想极具民族性。他开办夜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人农民都可以来上学读书,就是对孔子“有教无类”德育思想的推广。此外,他还认真研究和分析了秦朝二世而亡的这段历史,认识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在全国解放之初,没有掉以轻心,而是进行了坚决彻底的镇压反革命,镇压地主、土匪、恶霸、流氓的运动。这样就从根本上打击和消灭了新政权的敌对分子,彻底的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可见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批判吸收,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作用。

4.强烈的创新性

毛泽东热爱学习,并广泛涉猎西方的学术著作。他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统治历史进步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佩服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人物拿破仑和华盛顿,认真研究了他们事业的成败得失。他认为拿破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行战前的思想动员,毛泽东借鉴了拿破仑的方法,在无产阶级军队中实行政治委员制度,在战争前,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调动了广大官兵的同仇敌忾的战斗热情,提高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战斗力。而华盛顿善于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理论武装军队,多次令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托马斯·潘恩等人在大陆军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毛泽东借鉴了这一做法,在军队内部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军队,让战士们知道战争的意义,经过他的这番工作,战士们不仅军事技术过硬,政治素质也非常高超。可见毛泽东的德育思想是采众家之长的,具有创新性。

二、毛泽东德育思想的启示

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目的,一方面是学习毛泽东德育的有益经验,从中找到德育的规律,并总结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从中找出指导今天的德育实践的正确的方法和原则,从而为当前的德育政治工作服务,为党的全局工作服务。

1.德育必须具有时代性

总结毛泽东同志德育工作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知道,任何时候德育工作都不能够脱离那个时代的要求,否则,就会犯错误,不能取得德育工作的成绩。大革命时期的时代要求就是反帝反封建,德育的目标是宣传反帝反封建,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开创了一个文化思想崭新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是成功的,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此后,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想要领导革命的胜利,必须制定正确的策略与路线,应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事业,将德育参透到学校教育中去,使得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促进了革命的胜利。因此,德育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时代主题和要求,只有把德育工作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的结合起来,德育工作才能够收到实效。

2.德育必须赋予实践性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德育认识产生于德育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德育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德育、德育工作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德育的认识必须满足德育实践的需要,为德育实践服务。只有德育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即德育思维的能力。德育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脱离了实践德育就没有意义。

3.德育必须具有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德育工作要做好,不能仅凭死记硬背关于德育的教材,本本主义,经验主义都是行不通的,都不可能把德育工作搞好,必须要开动脑筋,必须发挥思维的能力,在头脑中形成新的联系,创造新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而这一切都需要创造性。德育工作没有创造性,就不可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客观实践是不断深入,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德育也会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去迎接新的挑战。而旧有的德育工作经验和知识都不可能给出现成的答案,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总结经验,结合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工作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让德育工作发挥效用。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革命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